最近在網(wǎng)上刷到一則視頻,感慨萬千。 一個父親,赤裸上身,嘴里叼著煙,單腳踩在凳子上,苦口婆心地教育女兒: “爸爸兩天只睡了四個小時,一天只吃一頓飯; 開車到工廠,停下車后空調(diào)都舍不得吹,只能跑別人倉庫里睡一小會兒,就熱醒了。 36度的高溫下,中暑了都沒舍得休息,就怕你以后像我這樣?!?/span> 而小姑娘則擺弄著眼前的奧數(shù)資料,一臉委屈,眼淚盈滿眼眶。 旁邊的媽媽把這一幕拍下來后,配文: “不善表達的他,很少對孩子說這么多話,他不怕吃苦,只是不想他的孩子跟他吃一樣的苦?!?/span> 這話乍一聽好像沒毛病: 父母用自己的親身經(jīng)歷,教育孩子努力讀書,避免走父輩走過的路,吃父輩吃過的苦。 但仔細琢磨,就會發(fā)現(xiàn)有點兒不對: 父母通過展現(xiàn)“自己的痛苦”,來教育小孩。 小孩從中能得到的,無非兩點: 小小年紀,就需要共情父母的痛苦,稍微放松一點兒,就會無比愧疚; 再也無法擁有“作為孩子”的那份簡單的快樂。 評論區(qū),還是有很多清醒的人: 其實,類似的教育方式并不少見。 這就是大多數(shù)父母經(jīng)常使用的“愧疚式教育”。 所謂愧疚式教育,是指父母通過訴苦、示弱甚至自虐的方式,情感綁架孩子,讓孩子感到愧疚,從而達到讓孩子聽話、控制孩子的目的。 并且一代代傳遞下去。 所幸,這一代深受“愧疚式教育”荼毒的孩子長大后,沒有習(xí)慣性地“拿來主義”,而是開始反思: “愧疚式教育”,真的可以讓孩子“聽話”嗎? 以下場景,你一定不陌生: “爸媽這么辛苦,你這個成績對得起誰?” “如果不生你,我現(xiàn)在早就是……” “家里沒錢,爸媽砸鍋賣鐵也供你讀大學(xué)?!?/span> 孩子都是無條件愛父母的。 當(dāng)他們聽到父母這樣的表述,內(nèi)心會不自主升騰出一種罪惡感: “都是我的錯,才讓爸爸、媽媽這么辛苦?!?/span> “如果沒有我,媽媽可以值得更好的人生。” 且不說不生孩子,父母是否真的會過上更輕松、質(zhì)量更好的生活。 但有一點是毋庸置疑的: 從父母決定生育一個孩子開始,給予得當(dāng)?shù)恼疹櫤驮撚械呐囵B(yǎng),是為人父母最基本的責(zé)任。 將本屬于自己的責(zé)任推卸到孩子身上,認為孩子是造成父母痛苦的根源,這本身就是一種暴力。 在這種教育模式下,孩子小小年紀,就背負了不屬于自己的壓力。 豆瓣高分臺劇《你的孩子并不是你的孩子》里,就講了這樣的一個故事。 讓人窒息。 這位媽媽,在女兒考了第一名后,她的第一反應(yīng)不是夸獎和鼓勵。 而是強調(diào)這都是自己努力付出的結(jié)果: “要不是我這樣盯,你以為你會考第一名啊?!?/span> 女兒周末去上補習(xí)班,她在給女兒拿計程車費時,也不忘“叮囑”一句: “這些錢都是我省吃儉用來的,好好讀書,不然就是不孝?!?/span> 甚至不惜拿自己的一生,去綁架孩子: “你也不想想你爸媽是什么身份的人,你爸是系主任,我好歹也是留美博士。 如果沒有生你,我現(xiàn)在早就當(dāng)教授了?!?/span> 最后,女兒實在不堪這樣的情感壓迫。 想起母親的種種“綁架”,她走到陽臺的邊沿,喃喃自語: “反正這個世界上,也沒有人愛我?!?/span> 然后縱身一躍,毫無留戀地離開了這個世界。 的確,父母可能會覺得: 我只是想讓孩子好好學(xué)習(xí),這有什么錯。 但是,在孩子的世界里,他們會逐漸遠離“學(xué)習(xí)”本來的樂趣。 然后一遍遍地內(nèi)疚,陷入“自我懲罰”的怪圈: “都是因為我,才造成父母如今的困境。如果沒有我,他們應(yīng)該會過得更好吧?!?/span> 父母總以為,只要讓孩子感到愧疚,就可以無視自己的需求,去服從父母的意愿。 實際卻落入了“情感支配”的漩渦。 舒服了父母,痛苦了孩子。 網(wǎng)上有一個問題: 為什么中國父母總要讓子女感覺對不起自己? 有個回答一針見血: 父母之所以這樣做,是因為他們根深蒂固的觀念: 我把你養(yǎng)大,你就是欠我的,你必須感恩我、報答我。 在這種父母眼里: 生養(yǎng)孩子是一種投資,是一種價值交換,也是一種養(yǎng)老保障。 所以,他們會樂此不疲地炮制愧疚的孩子,等孩子可以獨立賺錢時,再理所應(yīng)當(dāng)?shù)匾浴盃奚摺钡拿x,要求孩子滿足自己的要求。 這根本不是愛,而是一種情感勒索。 有段時間,我的同事莉莉看上去狀態(tài)很不好。 一問才得知,老家父母又張口問她要錢了。 理由是要給家里買臺新冰箱。 莉莉很不解,舊的冰箱還能用,冰箱這東西又不需要經(jīng)常換。 但父母很堅持: 鄰居家的新冰箱特別好用,我們又活不了幾年了,想用一下科技新品。 莉莉都無語了。 年后,這已是父母第六次問她要錢了。 之前幾次,不是購買沙發(fā),就是想買保健品。 小到幾百,大到幾千。 如果莉莉工資過萬,也無可厚非,但是莉莉才剛畢業(yè),工資也只有3000多元。 除去房租、生活費,每月本已所剩無幾。 而她自己為了省錢,房子租在城市的偏僻郊區(qū),每天都要起個大早,坐很久的地鐵來上班,晚上回家已是深夜。 不敢點貴的外賣,極少買新的衣服。 想換個電腦提升工作效率,存了幾個月,錢還沒有存夠。 可每當(dāng)莉莉想要訴說自己的難處時,父母總是會搬出那一套說辭: “我們年輕的時候,起早貪黑,啥活都干,才供你念完大學(xué),你現(xiàn)在就這樣對待我們嗎?” 莉莉無言以對,只好把卡里存了好久的1860元轉(zhuǎn)了過去。 父母的索取,讓她不堪重負,又無法拒絕。 情緒極度內(nèi)耗,甚至一度患上了抑郁癥。 確實,愧疚讓莉莉很“聽話”。 甚至很“孝順”。 但很難說,這里面還剩下多少“愛”。 前幾天,看到另一個令人無語的視頻。 某高校舉辦18歲成人禮慶?;顒?。 為了讓效果更煽情,校方偷偷把孩子們的父母請了過來,并當(dāng)場畫上老年妝。 當(dāng)孩子看到父母滿頭銀發(fā)、老年斑遍布的模樣,瞬間淚眼滂沱。 無獨有偶。 有的學(xué)校還會讓孩子通過磕頭、洗腳、下跪等方式,表達對父母的感恩。 在這種被營造的催淚氛圍中,即使之前心中有再多不滿,孩子們也會被集體洗腦,認為父母都是為了自己,才會變得如此蒼老。 于是,父母說什么都同意,要求做什么都答應(yīng)。 但是,這種情緒往往只是氣氛營造的產(chǎn)物。 等回到現(xiàn)實生活中,當(dāng)父母的要求違背自己的意愿時,自我意識較強的小孩,依舊是該頂嘴頂嘴,該叛逆叛逆。 究其原因。 愧疚式教育的影響往往是滯后的,甚至?xí)砗艽蟮姆词伞?/span> 讓原本溫柔的性子,變得極端化,要不十分叛逆,要不極度自卑。 網(wǎng)上看到一個故事。 自從畢業(yè)之后,小米和家里的聯(lián)系就越來越少。 工作在一線城市,回家要一天一夜的火車。 所以只有過年,她才回家探望一次。 母親也總是向她抱怨: “長大就翅膀硬了,父母說什么都不聽了。 養(yǎng)個孩子有什么用,像養(yǎng)了個白眼狼。” 但其實,小米的內(nèi)心也很委屈。 從小到大她都是個懂事的孩子,父母也一直向她灌輸: 家里條件不好,要好好學(xué)習(xí),不然怎么對得起父母的付出。 所以,她一路走來從來沒有任性過,總是謹小慎微地活著。 別人稍微對她好一點,她就覺得是莫大的優(yōu)待; 遇到好的機會,也不敢為自己爭取,覺得“我不配”; 凡事都沒有主見,總是委屈自己的感受,去迎合、討好別人。 這一切,都讓她陷入嚴重的情緒內(nèi)耗。 很久之后她才明白,造成這種性格的成因,正是父母的“愧疚式教育”。 “但我不可能重新長大一回,所以只能下意識地遠離?!?/span> 實際上,“愧疚式教育”之所以如此盛行,一個根本原因是: 特別省事。 任何時候,只要父母搬出那一套說辭,就能立馬讓一個孩子安靜下來,內(nèi)心歉疚,聽從父母的任何要求。 但這種“有效”,治標不治本。 “愧疚式教育”的使用邏輯是:試圖一招百用。 看起來確實是這樣,但正因如此,它的危害才被“忽略”了。 結(jié)果要么制造出一個痛苦的“服從傀儡”,要么制造一個冷漠的“受傷靈魂”。 如果你曾受到“愧疚式教育”的影響,希望你可以意識到: 把父母的生活還給父母。 確實,父母養(yǎng)育你很不容易,但你要試著找到那個“邊界感”。 把本不屬于自己的“負擔(dān)”卸下去,輕裝上陣。 你可以在力所能及的范圍內(nèi),報答她們,但千萬別把他們生活的所有不幸都“歸因”在自己身上。 另外,你真的很好,你值得一切的愛。 你不需要委屈自己去不斷地討好父母,去承接他們所有的期待和要求。 更不要把這種“討好”,輻射到所有你遇到的人,包括你的戀人,你的領(lǐng)導(dǎo),你的同事。 你的優(yōu)秀不需要通過“討好”來獲得認可。 而如果你現(xiàn)在也成為了父母,那我想強調(diào)的一點是: 很多老一輩的父母,之所以會對自己的孩子進行“愧疚式教育”,是因為他們自己也沒有被正確愛過,他們也是被這樣教育長大的。 教育本身就不是一件簡單的事,需要父母用心地傾聽,合理地引導(dǎo),持續(xù)地陪伴。 所以,希望在你可以理解父母局限的同時,將“愧疚式教育”的影響,在自己身上切斷。 進而學(xué)會用正確的方式去愛他: 1.允許孩子犯錯; 孩子來到這個世界,對于很多成人世界的規(guī)則都不熟悉。 犯錯是很正常的。 父母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應(yīng)該幫助孩子找到犯錯的原因,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幫助孩子改掉毛病。 而不是只是一味指責(zé),否則下一次,孩子還會在同樣的地方栽跟頭。 2.尊重孩子感受; 雖然孩子年紀小,但是孩子什么都懂。 不要以為孩子沒有情緒,他們只是難以將自己的情緒表達出來。 作為父母,我們應(yīng)該發(fā)現(xiàn)到孩子的情緒不適,尊重并予以重視,并且找到辦法解決。 3.讓孩子快樂長大吧。 童年本就短暫,所以更應(yīng)該天真、無憂地長大。 身為父母,我們的責(zé)任便是承擔(dān)屬于自己的壓力,將生活的艱難扛在肩上。 管住自己的傾訴欲,不要向孩子傾訴你的不易,孩子本不該承受那份艱難的。 真正的愛,不是懷有目的的索取。 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付出,而是低谷時的溫暖,更是堅定的托舉。 點個【在看】,愿所有人都能識別愛,發(fā)出愛,接收愛。 作者 | 蘇善書,不會講道理只會說故事。 編輯 | 張敬,兩眼帶刀混賬到老。 主播 | 夏萌,用我的聲音溫暖你的睡前時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