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自《醫(yī)級》,組方是六味地黃丸加麥冬、五味子,主治均與腎陰虛喘咳勞熱有關。腎為一身陰液之根本,守陰盛可致肝陰虛,肝陰虛也可致腎陰盛,肝腎同源。腎陰盛不能上承于肺或虛火灼肺也可致肺腎同病。六味地黃為三陰并治之方,再以五味子補腎養(yǎng)心、收效固澀,麥冬養(yǎng)陰益腎、潤肺清心,共同滋養(yǎng)五臟、平衡陰陽。適用于:
1、更年期綜合癥:證屬天癸將竭,精血不足致陰不能制陽,盛陽上亢者。見面赤、躁熱心煩、汗出、月經(jīng)不調(diào)、血壓不穩(wěn)、舌紅少苔或無苔,給予麥味地黃丸,以六味地黃補精血、調(diào)月經(jīng),五味子補腎養(yǎng)心、收斂浮陽止汗穩(wěn)壓,麥冬潤肺清心、瀉熱除煩,可使諸證消減。
2、口渴:證屬肺腎陰虛津液不能上承者或腎陰虛
灼肺者,見口渴,夜間為甚,舌紅少苔或無苔,給子麥味地黃丸。以六味地黃滋養(yǎng)一身陰液之根本,五味子益氣生津,麥冬養(yǎng)陰益胃、潤肺清心,使一身陰液充足,四肢百骸得以濡養(yǎng),口渴自消。
3、盜汗:五臟之虛實盛衰,陰陽氣血之不足皆可導致盜汗。朱丹溪指出:“自汗盜汗,亦各有陰陽之證,不得謂自汗必屬陽虛,盜汗必屬陰虛也。〞麥味地黃丸收斂肺金、補益肝腎,金收水藏相火自不外越,不止汗而汗自止。
二、杞菊地黃丸:
出自清代童西園《醫(yī)級·卷八》,由六味地黃丸加枸杞子、菊花而成。六味地黃丸補益肝腎,枸杞子甘平質(zhì)潤,入肺、肝、腎經(jīng),補腎益精,養(yǎng)肝明目;菊花辛、苦、甘,微寒,善清利頭目,宣散肝經(jīng)之熱,平肝明目。全方共同發(fā)揮滋陰、養(yǎng)肝、明目的作用。適用于:
1、頭暈或頭痛: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頭暈或頭痛的疾病,主要包括心腦血管疾病,其中高血壓病最為常見,本病病機多為陰虛陽亢,而頭暈、目眩、耳鳴等為高血壓病陰虛陽亢證的主癥,故多數(shù)高血壓病患者均可使用。杞菊地黃丸對于臨床癥狀有明顯的改善作用,對于部分輕度高血壓病患者,單純服用杞菊地黃丸結(jié)合運動、飲食,可基本控制血壓。
2、視物不清或眼干:臨床癥狀表現(xiàn)為視物不清的主要為眼科疾病,如近視、弱視、青光眼、白內(nèi)障、黃斑病變中心性漿液性脈絡膜視網(wǎng)膜病變、視網(wǎng)膜色素變性等,上述疾病西醫(yī)除待病情嚴重需手術治療外,早期并無特效藥物。此類疾病青少年、老年患者多見,肝腎虧虛者較多,早期單純使用杞菊地黃丸多能獲得較好療效,某些輕癥患者可治愈,病情較重者長期服用亦能夠延緩病情發(fā)展,保護視力,改善生活質(zhì)量。眼干與視物不清相似,均為肝腎陰虛的表現(xiàn)。臨床表現(xiàn)為眼干的疾病常見于干眼癥、視頻顯示終端視疲勞,亦可服用本方。
三、六味地黃丸:
為宋代錢乙《小兒藥證直讀》方,由《金匱要略》桂附地黃丸減味變化而來。本方由熟地、山藥、山萸肉、丹皮、茯苓、澤瀉等6味中藥組成,被譽為“補陰方藥之祖”,具有滋陰補腎之功能,是治療腎陰不足的基本方。中醫(yī)常用來治療腎陰不足,虛火上炎所致的腰膝酸軟,頭目眩暈,耳鳴耳聾,盜汗遺精,手足心熱,消渴,舌燥咽痛,舌紅少苔,脈細數(shù)等,均可用本方隨癥加減治療。適用于:
1、高血壓:六味地黃丸是較安全平穩(wěn)的降壓藥,熟地有強心作用,丹皮、山萸肉、澤瀉有降壓作用,茯苓、澤瀉、山藥有利尿作用。祖國醫(yī)學認為,高血壓屬“頭痛”,“眩暈”,“肝陽上亢等范疇”,腎虛則頭暈耳鳴,說明此癥與肝腎陰虛有關。六味地黃丸補肝腎陰之陰,清肝腎之火,肝腎陰陽平衡,諸癥自滅。
2、2型糖尿病:中醫(yī)辨證為腎陰虧虛型消渴,投以六味地黃丸用熟地補血,滋腎填精為主,輔以山萸肉滋養(yǎng)肝腎而固腎氣,山藥健脾益胃以助運化;澤瀉淡泄腎濁,茯苓淡利脾濕,二味合用,以引濁邪下行,起“推陳致新”之用;丹皮涼泄肝火,以利山萸肉之養(yǎng)肝,補瀉結(jié)合,開合相濟。
四、知柏地黃丸:
來源于清《醫(yī)宗金鑒》。由知母、黃柏、熟地黃、山茱萸、懷山藥、牡丹皮、茯苓、澤瀉八味藥組成,具有滋陰降火的功效。傳統(tǒng)應用于陰虛火旺所致的骨蒸勞熱、遺精、盜汗、腰酸腿軟、頭暈目眩、耳鳴耳聾、牙痛、咽喉腫痛等癥。適用于:
1、糖尿?。簩儆陉幪摶鹜C,癥見口干口渴,汗出潮熱,頭暈腰酸,尿頻,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2、甲狀腺功能亢進:屬于陰虛火旺證,癥見心慌煩躁,汗出潮熱,頭暈腰酸,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3、高血壓:屬于陰虛火旺證,癥見眩暈耳鳴,頭暈頭脹頭痛,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4、盜汗:屬于陰虛火旺證,癥見時時汗出,夜間汗出尤甚,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5、耳鳴:屬于陽虛火旺證,癥見耳鳴耳聾,耳鳴如蟬鳴,眩暈,腰膝酸軟,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6、慢性咽炎:屬于陰虛火旺證,癥見口干咽痛,咽干咽癢,干咳少痰,咽部不利,如有物阻,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
7、眩暈:屬于陰虛火旺證,癥見眩暈耳鳴,頭暈頭昏,舌紅少苔或舌苔薄黃,脈細數(shù)。#合理用藥知識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