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90%以上的人都認識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但90%以上的人都不認識與袁隆平貢獻相當?shù)闹袊s交小麥的奠基人李振聲。 李振聲院士 李振聲,出生于1931年,1990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2006年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李振聲主要從事小麥遺傳與遠緣雜交育種研究,將小麥與偃麥草遠緣雜交并育成了“小偃”系列品種,讓小麥具有偃麥草的耐旱、耐干熱風、抗多種小麥病害的優(yōu)良特性,大幅度提高了小麥的產(chǎn)量。并且開創(chuàng)了快速選育小麥異代換系的新方法-缺體回交法,為小麥染色體工程育種奠定了基礎。 他育成小麥和長穗偃麥草遠緣雜交新品種“小偃6號”,成為中國小麥育種的重要骨干親本,衍生品種50多個,累計推廣3億多畝,增產(chǎn)小麥超過150億斤。 在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上,李振聲的貢獻絲毫不亞于袁隆平,只是一個主攻水稻,一個專研小麥。 媒體對李振聲的報道非常少,甚至都看不到什么紀錄片,偶爾零星的采訪也基本上是在回應學術問題。 但是翻看這位87歲的老科學家的簡歷,讓人感到非常吃驚。 李振聲: 1965-1987年,中國科學院西北植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員、研究員,遺傳究室主任、副所長、所長; 1983-1987年,中國科學院西安分院院長、陜西省科學院院長; 1987-1992年,中國科學院副院長、遺傳研究所所長、研究員; 1991–2001年,中國科學技術協(xié)會副主席; 1993–2003年,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全國委員會常委(第八屆、第九屆); 1992年至現(xiàn)在,中國科學院遺傳與發(fā)育生物學研究所 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研究員。 一位曾經(jīng)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的科學家,做出如此大的貢獻,竟然媒體的報道這么少。按理說,介紹的書籍和紀錄片應該是鋪天蓋地的,這位偉大的科學家真的太不會為自己“振聲”了。更有意思的是,李振聲1987年就已經(jīng)擔任中國科學院副院長,直到1990年獲得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后,1991年才當選中科院院士。按照他的學術水平和對國家的貢獻,完全可以在很早就能當選院士,然而作為中科院副院長的他卻沒有。在今天看來,這簡直是件匪夷所思的事情。 這位扎根在大西北,幾十年如一日潛心研究雜交小麥,做出世界一流原創(chuàng)成果,為解決中國糧食問題作出杰出貢獻的老科學家,為國家“振聲”一輩子,竟然不會為自己“振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