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緒二十五年前后,拳民組織自山東興起并向周邊省份蔓延。面對北方督撫以及朝廷的剿撫不定,東南各省卻普遍將拳民視為亂民,要求朝廷痛加剿洗。 1900年隨著朝廷開始傾向依靠拳民對抗洋人,京津地區(qū)針對洋教士、教民的攻擊越演越烈,朝廷和列強之間的關系也愈發(fā)緊張起來。此時東南數(shù)省的督撫們也意識到大變將至,私下展開了頻繁聯(lián)系和協(xié)商,這也是“東南互保”的前身。 注:東南互保的主要參與人員為,兩江總督劉坤一、湖廣總督張之洞、兩廣總督李鴻章、閩浙總督許應骙、山東巡撫袁世凱、陜西巡撫端方、四川總督奎俊。 隨著朝廷與列強矛盾的持續(xù)擴大,6月21日(農歷五月二十五日)慈禧太后決定與諸強翻臉,發(fā)出那份著名的宣戰(zhàn)詔書。因詔書中未指明具體的交戰(zhàn)對象,僅以“彼等”蔑稱,由此也被稱為《對萬國宣戰(zhàn)詔書》。 也正是因為這份詔書對跟誰打、怎么打、什么時候打等說得含含糊糊,李鴻章電復盛宣懷時將其稱為偽詔 -- “廿五矯詔、粵斷不奉。希將此電,密致峴香二帥(劉坤一和張之洞)”。后經秘密溝通達成一致的東南督撫們于23日聯(lián)名電復朝廷,絕不可行此意。 從古無國內亂民橫行慘殺而可以治國者,亦未聞一國無故與六七強國一同開釁而可以自全者 … 仰懇皇太后、皇上圣斷,念宗社之重、速持定見、勿信妄言,明降諭旨,力剿邪匪、嚴禁暴軍、不準滋事。速安慰各使館,力言絕無失和之意。 收到電奏的慈禧并沒有批評或者指責東南督撫們抗旨,反而不停發(fā)出上諭來闡明朝廷的立場。又是解釋這一個月來朝廷一直在盡力保全外使不被“亂民”所害,又是要求各督撫“相互勤勉、聯(lián)絡一氣、共挽危局”。 26日慈禧授意朝廷發(fā)出了庚子國難期間最有“水平”,也最終救了她的命的上諭。 爾各督撫度勢量力,不欲輕搆外釁,誡老成謀國之道。無如此次義和一團一民之起,數(shù)月之間,京城蔓延已遍,其眾不下數(shù)十萬,自民兵以至王公府第,處處皆是,同聲與洋教為難,勢不兩立。剿之則即刻禍起肘腋,生靈涂炭,只合徐圖挽救。奏稱:“信其邪術以保國”,似不諒朝廷萬不得已之苦衷。爾各督撫知內亂如此之急,必有寢食難安,奔走不遑者,安肯作一面語耶?此乃天時人事,相激相隨,遂至如此。爾各督撫勿再遲疑觀望,迅速籌兵籌餉,力保疆土。如有疏失,唯各督撫是問! 一方面表揚各督撫老成謀國,只是民眾聲勢已起,朝廷也難發(fā)剿令。另一方面又嚴令他們不要觀望,趕快招兵買馬準備保衛(wèi)疆土。至于是防范拳民還是洋人,則故意沒說。 搞得含含糊糊,實際是做兩手準備、騎墻觀望。 首先,當下朝廷雖已決定與列強開戰(zhàn),但是能不能打贏,除了極少數(shù)真信大師兄們“刀槍不入”的人之外,絕大部分人應該是心里沒底的。 朝廷的不少人都親歷了皇朝精銳在八里橋完敗,北洋水師被全殲的歷史。打一兩個都那么無力,現(xiàn)在兵馬不足還和諸強同時開戰(zhàn),能有多大希望?他們更多的是希望拳民的聲勢能讓洋人知難而退(退出京師)。 其次,朝廷在下發(fā)宣戰(zhàn)詔之前已知曉各督撫態(tài)度以及他們在和洋人暗中協(xié)商。只不過此時的朝廷無法和督撫們撕破臉,強逼他們從命,因為沒這個實力。因此只能不戳破,讓督撫們自行決定具體如何處置。 如果依靠拳民把洋人逼出京師那是最好。反之,如果洋人占了上風,督撫則盡量支應,為朝廷降低損失。至于怎么判斷那是督撫們自己的事兒,算對了朝廷占利,算錯了督撫背鍋。 而且對于慈禧來說,萬一日后洋人追責,憑此上諭可以解釋當時朝廷和自己也是身不由己、為勢所迫,無法公開反對只能暗自謀劃(后續(xù)就是如此解釋的) …… “老成謀國”的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自然也明白慈禧的用意,更重要的是他們根本就不看好朝廷和拳民 – 戰(zhàn)必敗。既然朝廷授意自行決定,督撫們自然就不上朝廷的船了。 6月26日在盛宣懷的聯(lián)絡下,上海道余聯(lián)沅邀請各國駐上海領事會晤,并議定了《東南保護約款》和《保護上海城廂內外章程》。兩份文件共計19條,其主要意思就是雙方一切照舊、互不侵擾。 此后東南各督撫紛紛表態(tài)支持并加入互保協(xié)定,至7月14日,閩浙總督許應骙簽訂《福建互保協(xié)定》,皇朝呈現(xiàn)出千年未有之奇景。朝廷和諸外強同時開戰(zhàn),而大半個中國則與一眾外敵簽定和約,在一邊安靜看戲。 注:列強大多沒有從法律上批準或完全批準“互?!睏l款,但在庚子期間諸強都在事實上準從了各條款的約定。 整個過程中,朝廷對此的表現(xiàn)是,裝不知道。 積極響應朝廷號召并已磨好刀槍的山西巡撫毓賢(7月9日開始大開殺戒),得知東南互保消息后“不勝駭異”,于7月7日上報朝廷彈劾東南諸督撫,朝廷未予理睬。 7月12日,朝廷處決了主張議和的吏部侍郎許景澄、太常寺卿袁昶。剛毅等人乘勢請求朝廷下詔將張之洞、劉坤一、李鴻章等督撫一并正法,慈禧未置可否。 7月21日劉坤一、張之洞、奎俊以及他們各自手下的巡撫聯(lián)合向朝廷奏報,用比較含糊的方式表達各省已與洋人簽訂互保協(xié)議(并不是要求朝廷對協(xié)議給予承認)。朝廷也給了一個比較模糊的答復: 朝廷本意,原不欲開邊釁。故曾致書各國,并電諭各疆臣,及歷次明降諭旨,總以保護世臣及各口岸商民為盡其在我之實,與該督等意見正復相同。 大意就是朝廷本就熱愛和平,將保護各國使臣、商民作為自己的責任,你們這些督撫的行為符合朝廷的一貫原則。但是為何不積極備戰(zhàn)、響應朝廷詔令,為何私自與外敵議約,則故意不提。 8月15日,八國聯(lián)軍攻入京師,慈禧挾光緒西逃。獲知京師陷落后,張之洞、劉坤一遂致電各國駐上海領事,稱東南互保是各省督撫“奉旨辦理”,聯(lián)軍不應加罪朝廷、皇帝、太后 -- “萬萬不可震驚我皇太后、皇上”,并出示了之前幾份比較含糊的上諭為證。 如果不是東南督撫的力保,慈禧別說返回京師重掌大權,性命都不見能保全。 一旦被聯(lián)軍定為罪魁禍首,即便聯(lián)軍不攻入陜西去抓她,撇開她在京師另行扶立朝廷,此時的大清有誰有能力反對?而新朝廷必然要給慈禧定罪,失去權力保護的她,如果不自盡怕是難逃被俘獻京師的命運。 所以東南互保就成了朝廷的謀略和政績。 慈禧在剛逃出京師的20日就迫不及待地用此來為自己表功“前據劉坤一、張之洞等奏,沿海沿江各口商務照常,如約保護。今仍照議施行,以昭大信。” 光緒二十七年十二月,朝廷因東南互保之功嘉獎諸臣。劉坤一加太子太保銜、張之洞和袁世凱加太子少保銜,已去世的李鴻章賜祭一壇、其子賞三品京堂候補。光緒二十八年和宣統(tǒng)元年,劉坤一、張之洞去世時,朝廷又再次褒贊他們互保之功。 作為對比庚子期間緊跟朝廷,“戰(zhàn)功”最大的陜西巡撫毓賢,事后則被朝廷認定為導致國難的罪魁之一,流放途中又被朝廷加罰,在蘭州被斬首棄市。 |
|
來自: 激揚文字 > 《晚清:同治/光緒/宣統(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