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收拾衣柜,整個折騰一遍,耗費我大量的時間。 不得不說,衣服是真多,這還不包括搬了幾次家送人的一部分,扔掉的一部分。 柜子里還有一些沒撕掉標(biāo)簽的新衣服,之所以沒有送人也是覺得當(dāng)初花了不少的銀兩,心里舍不得,就變成了食之無味棄之可惜的雞肋。 心里默念造孽啊! 人都是為了自己的內(nèi)心需求買單。 有那么幾年,我的消費確實挺高,不停的靠買買買來滿足內(nèi)心的需求。 有人說童年缺愛的孩子,長大后需要別人給予很多愛才能治愈;而童年的窘迫心理上屬于物質(zhì)的那份空曠長大后卻需要自己一點一點填平! 我可能屬于后者。曾經(jīng)厚重的自卑、不安、恐懼和不配得感纏繞著我的整個中學(xué)時代,尤其是高中時期從鄉(xiāng)鎮(zhèn)到市里求學(xué),每次從家里拿上生活費都愧疚不已,別說買漂亮衣服,就是一日三餐也能省盡省。 即使家里沒有多么貧窮,但是很難真正改變那種錢要省著花根深蒂固的思維模式。 童年時期物質(zhì)的匱乏,家境的窘迫。一直被灌輸:買東西只能買實用又經(jīng)濟的,但凡買了喜歡而貴的就會和“不會過日子”“敗家”掛鉤。 這種“不配得”感伴隨了我好長時間。 尤其是十七八歲的階段,青春期的點點虛榮自然探頭,看到其他女孩子的漂亮衣服也羨慕,甚至做夢都像擁有一套。 所以,我就屬于童年物質(zhì)上匱乏導(dǎo)致的手里有點錢之后報復(fù)性消費。 比如圍巾,我從來都是幾條幾條的一起買,曾經(jīng)同事跟我開玩笑說不知道有幾個脖子,能不能戴的過來。 不僅給自己買,還給家人買,看到好看的服飾腦子里飛快的搜尋適合哪個親人,然后就毫不猶豫的下手。 昨天我跟一個朋友聊起來這個話題,她說:她從來沒有任何一次,只是因為喜歡某件東西,就毫不猶豫地滿足自己。就算哪次滿足了自己,也會覺得有深深的愧疚感。 其實我以前也是這樣,記得剛參加工作時的我也從來沒有任何一次,只是因為喜歡某件東西,就毫不猶豫地滿足自己。 總在心里盤算,這件物品的性價比高不高,實用性,衡量它的價格是否合理,值不值得買。 甚至,我會本能把它跟日常開支換算,這就跟我媽把每次出去下頓飯店的花銷換算成買多少斤排骨,能吃幾頓,如出一轍。 其實這個過程很糾結(jié),痛苦,懊悔,唯獨,沒有快樂。 后來隨著賺錢的能力的提高,就會有不停買買買的沖動,其實不在于買了什么而是這個東西我也要擁有,沒錢的時候考慮得太多,有錢了就必須要擁有彌補不曾擁有過的遺憾。 也逐漸的改變了消費觀念,這種糾結(jié),猶豫,甚至是負罪感,慢慢被大手腳的消費取代了。 當(dāng)然這中間買過好多喜歡但不符合年齡的衣服,單純得就為了喜歡而買單,沒有考慮適不適合,就像孩子買玩具,玩不玩無所謂,但是我得有。 看著衣櫥里的衣服,心里有很大的滿足感,那是我買給那個曾經(jīng)的花季少女的! 有人說,人的消費觀隨著年齡的增長都是倒U似的曲線,我想了一下還真是。這是一個從不舍得消費到盲目消費,再回歸理性消費或者說低欲望消費的過程。 現(xiàn)在的我消費欲望明顯下降,沒有那種強烈的想要得到某件衣服的寢食不安的地步,出門也盡量以舒適為主,漂亮為輔,也不會為自己穿著而自卑。當(dāng)然遇到自己喜歡的我也不糾結(jié)、難過。 隨著年紀(jì)慢慢增大,那種買買買沖動最終都會被歲月磨平。對自己想要的越來越清楚,我覺得量力而行就好,過度消費也沒必要,把握住平衡其實是個技術(shù)活。 買就買自己喜歡的,不將就,一般或者可有可無的,那就實在沒有必要為此買單。 當(dāng)然,我從來不后悔曾經(jīng)的甚至有些愚蠢的大手大腳,因為那是我成長的痕跡,也是填補內(nèi)心缺失的財富。 |
|
來自: 新用戶3640ZLWI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