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楊帆 在風光秀麗的廣東香山(今中山市),近代以來名人層出不窮,尤以涌現(xiàn)了中華民國首任臨時大總統(tǒng)孫中山聞名于世。首任國務總理唐紹儀、現(xiàn)代出版家王云五、國民黨元老吳鐵城,均為廣東香山人。 吳鐵城的父親吳玉田早年在九江(今江西九江)經商,充任九江商會協(xié)理,在當地頗有影響。吳鐵城出生于九江,由于香山又稱“鐵城”,為紀念桑梓,吳玉田給兒子取名“吳鐵城”。吳鐵城年幼時就讀于私塾,師從名儒徐庭闡學習經史,同時跟留學生學英文,17歲考入九江同文書院(今九江市第二中學)。 1909年,吳鐵城在交游中與同盟會會員林森(從上海調往九江關任職)相識。林森年長于吳鐵城20歲,兩人相見恨晚,遂成為忘年之交。經林森介紹,吳鐵城加入了同盟會。兩人一起創(chuàng)辦了“潯陽閱書報社”,作為宣傳革命思想的陣地。同時,吳鐵城利用其父在當地的地位和影響,聯(lián)絡新軍官兵和幫會力量,開展一些反清的秘密活動。 1911年11月29日,17個獨立省都督府代表聚首南京開會,組建中華民國臨時中央政府,制定民國憲法。林森和吳鐵城同時當選為江西省代表。這年吳鐵城23歲,是17省代表中最年輕的一個。12月下旬孫中山當選為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tǒng),吳鐵城受到孫中山的接見。當孫中山得知吳鐵城與自己是同鄉(xiāng)時,高興地說:“你以一位廣東青年而成為江西光復之前驅,一省之代表,實在是太難得了。”孫中山對這位年輕有為能言善辯、膽魄過人的香山小老鄉(xiāng)賞識有加,吳鐵城從此追隨在孫中山左右。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tǒng)時,于1912年8月北上會見袁世凱,吳鐵城陪同前往。 1913年二次革命失敗后,袁世凱懸賞2萬大洋緝拿吳鐵城,吳鐵城隨孫中山出走日本,進入日本明治大學學習法律。1914年,吳鐵城作為孫中山的信徒,首批加入中華革命黨。并于1915年8月奉孫中山之命,前往美國檀香山主持黨務,同時任華僑《自由新報》主筆,以筆名“吳舟”撰寫大量社論,撻伐袁世凱復辟帝制。 袁世凱對吳鐵城恨之入骨,通過外交途徑在美國起訴吳鐵城“無政府”。吳鐵城以英語答辯,最終勝訴。袁世凱以一國政府通過外交途徑向另一國起訴自己的僑民,而且最終敗訴,實乃貽笑世人。 1917年孫中山在廣州成立廣東護法軍政府,吳鐵城應召來到廣州,任大元帥府參軍。后因西南軍閥專權,孫中山憤而去職,吳鐵城也隨孫中山返滬。1920年11月孫中山回廣東重組軍政府,吳鐵城再任參軍。1921年5月孫中山任非常大總統(tǒng),吳鐵城改任總統(tǒng)府參軍。 在追隨孫中山十幾年中,吳鐵城總能在革命的緊急關頭,堅定地支持孫中山;在艱難之際大顯軍事、政治才能。他改革警制,創(chuàng)立警衛(wèi)軍講武堂培訓人才,使警衛(wèi)軍成為孫中山最可依靠的精銳部隊。 吳鐵城又指揮或參與指揮將桂系軍閥莫榮新趕出廣州,討伐桂系軍閥陸榮廷,鎮(zhèn)壓陳炯明叛亂、鄧如琢犯粵、沈鴻英在市郊叛變、商團之亂等多次叛亂,掃蕩清除一個個小軍閥,為孫中山將革命的大本營奠基在廣州創(chuàng)造了良好條件。吳鐵城還是一位理財好手,他發(fā)揮交際本領,結交三教九流人士,廣開財源,成為籌集軍餉的擔大梁者,保證了大本營及黃埔軍校的經費開支。 由于孫中山的信任和器重,吳鐵城擔任過廣州市公安局長、第十七師師長、市國民黨黨部委員、宣傳部長和組織部長等職。在這段時間內,吳鐵城忠心追隨孫中山先生,對國民革命作出了重要貢獻。 然而,對于孫中山的“聯(lián)俄、聯(lián)共、扶助農工”三大政策,吳鐵城內心并不贊成,因此自始至終竭力反對國共兩黨合作。孫中山在世時,吳鐵城的右傾態(tài)度曾經受到孫中山的批評。1925年孫中山在北平逝世后,國民黨分裂成以蔣介石為首的“右派”,和以廖仲愷為代表的“左派”。吳鐵城投身于蔣介石陣營,從此亦步亦趨地緊跟蔣介石,步入政治歧途,從革命走向了反動,由孫中山革命事業(yè)的追隨者變成了公開的叛變者。 1926年3月20日,蔣介石把正在蓬勃興起的以共產黨為代表的革命力量看做實現(xiàn)其野心的最大障礙,悍然發(fā)動蓄意已久的中山艦事件。在此期間,吳鐵城等右派分子“共籌剿共之策,定期3月某日,逮捕穗共,予以一網打盡”。 中山艦事件發(fā)生后,共產黨人、國民黨左派紛紛抗議和譴責,要求嚴厲懲辦肇事的國民黨右派分子。蔣介石感到自己羽翼未豐,反革命時機尚不成熟,不敢立即與共產黨和國民黨左派人士公開決裂,于是采取“舍卒保帥”的辦法,懲處幾個制造事端的右派分子。結果,吳鐵城作為“替罪羊”之一,被撤掉第十七師師長職務,押解到虎門橫檔炮臺禁錮。說來也巧,吳鐵城被捕那天正好是13號,星期五,13人在吃飯,正是“天無好天宴無好宴”了。此后每逢13號碰到星期五,吳鐵城多不出門,吃飯碰到13人則不入座。 吳鐵城在虎門被囚禁后,身心受到沉重打擊,以后談到這件事總是“感慨萬千”,幾乎痛哭流涕。1926年雙十節(jié),吳鐵城獲釋,立刻離開廣州逃到上海,投居到孫科家中。1927年蔣介石發(fā)動了四一二反革命政變,隨后建立了南京政權。吳鐵城抓住這個東山再起的機會,站到蔣介石的麾下,投入到“清黨”逆流中。 此時寧漢對立,吳鐵城利用和孫科的關系,力促武漢方面的汪精衛(wèi)、孫科等與南京政權合流。蔣介石見吳鐵城還有可利用價值,便于同年6月任命吳鐵城為廣東省政府委員、建設廳廳長。這樣,吳鐵城終于在蔣家王朝找到了歸宿,擠到一席之地。 ◇清黨有功升任一省大員 1928年6月,日本侵略者悍然制造了皇姑屯事件,炸死了奉系軍閥張作霖,同時千方百計阻止張學良改旗易幟。此時北伐軍基本統(tǒng)一關內,唯張學良擁兵數十萬駐扎東北。閻錫山、馮玉祥和桂系勢力出于多方考慮,紛紛派說客前去,勸說張學良認清時局,以國局為重。蔣介石也在考慮說客人選。在國民黨南京政府中不乏學富五車的有勇有謀之士,但蔣介石斟酌再三,覺得只有吳鐵城是最佳人選,最終選定了吳鐵城。 吳鐵城擅長交際,機制敏銳,能言善辯,可稱得上是一辯之士。追隨孫中山革命時走南闖北,見多識廣,同時也結交甚廣。此次出使東北,成為他人生中最為精彩的杰作,是他一生中最引為驕傲的歷史。 吳鐵城在與張學良的代表多次談判中,千方百計動之以情曉之以理,又利用與許多東北將領的舊交,“感以私誼,曉以大義”,“幾經折沖,始排萬難,說服了東北地方當局,達成易幟協(xié)議”。雙方密定7月21日東北易幟。 但是,日本方面對張學良施加壓力,迫使易幟兩次緩行。12月29日,張學良終于沖破日本阻力,東北正式易幟。在多年軍閥混戰(zhàn)之后,南北終于得到暫時的“統(tǒng)一”。吳鐵城大勸告成,可謂初露鋒芒,令國民政府刮目相看。 東北易幟不久,中蘇兩國間爆發(fā)了“中東路之戰(zhàn)”。東三省向來是日、俄垂涎之地,1929年9月,蘇聯(lián)大國沙文主義者以重兵攻占滿洲里,東北軍萬福麟、胡毓坤、李振生、王樹常四個軍團,與鄒華的炮兵旅守土衛(wèi)鄉(xiāng),奮勇殺故,怎奈雙方力量懸殊,東北軍傷亡慘重。 蔣介石為鼓勵張學良,命令吳鐵城赴東北傳達南京政府的關懷和鼓勵,勞軍宣慰。此時,吳鐵城正和林森忙于主持將孫中山先生的靈柩由北平奉安南京。他接到命令后,“冒零下50度之嚴寒,秉節(jié)出關,馳驅于冰天雪地中,往來于中東路。遍至長春、吉林、哈爾濱、扎蘭諾爾、齊齊哈爾、博克圖各地”,儼然如欽差大臣,到處發(fā)表演說。在長春火車站,他留下一句名言:“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博大;不到東北,不知中國之危機。” 此次東北之行,不僅炫耀了蔣介石的中央政權的聲威,而且加深了他與東北人士的關系,為第三次出使東北打下了基礎。 1930年,閻、馮、桂等聯(lián)合反蔣,中原大戰(zhàn)爆發(fā)。張學良幾十萬精兵驍將坐視關外,一旦參戰(zhàn),雙方戰(zhàn)局會立見分曉。因此,張學良成為開戰(zhàn)雙方極力爭取的對象。一時間,大批達官顯貴謀臣說客聚集沈陽,蔣介石更是重磅出擊,所派出的除與東北交往輕車熟路的吳鐵城外,還有善于縱橫捭闔的張群。 張群等一行人到沈陽后,即憑借三寸不爛之舌,纏住張學良不放。7月2日,張學良到葫蘆島主持建港開工典禮,吳鐵城等人立刻跟上,以南京鐵道部名義為開工紀念碑揭幕,并在揭幕儀式上發(fā)表演說。 8月10日張學良前往北戴河,吳鐵城等人又跟到北戴河。吳鐵城與張群秉承蔣介石旨意,把600萬元現(xiàn)金(一說2000萬元)送給張學良。同時對東北各方人士及張學良的親信左右進行收買。在一次賑災會上,吳鐵城以4萬元買下少帥夫人于鳳至做的一朵紙花。又與諸方人士豪賭,故意輸掉10萬元。張、吳二人每月的活動經費在百萬元以上,他們可以隨意對張學良及其左右請吃、請喝、請賭,因此隨時可以出入張學良的寓所和辦公場所,他們對張學良的情況、動向了如指掌。 相比之下,閻錫山、馮玉祥的說客薛篤弼、賈景德便相形見絀了,他們兩人每月的活動經費不超過5000元,想見張學良一面絕非易事,事先登記不說,還要等候張學良什么時候可以抽出時間。在張群、吳鐵城的攻勢下,加之蔣介石以陸海空軍副總司令相許,張學良權衡利害后決定依附蔣介石。9月18日,張學良通電全國,討伐閻、馮等反蔣軍閥,東北軍大舉入關,反蔣派腹背受敵,很快土崩瓦解。吳鐵城再建奇功,從此受到蔣介石的極大信任和倚重。 1931年12月,上海學生抗日運動風起云涌,親日派人物上海市長張群被迫辭職。蔣介石任命吳鐵城接任上海市長。但此時上海已進入多事之秋,成為是非之地。日寇侵占東三省后又把魔爪伸向上海,而國民政府主張“攘外必先安內”。面對一浪高過一浪的抗日救亡運動,張群無計可施,吳鐵城同樣束手無策。 吳鐵城上任不久,日寇挑起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十九路軍,不顧裝備落后兵力弱小等實際條件,奮起抵抗。此時,吳鐵城站在抗敵將領和人民大眾一邊,號召廣大市民積極行動起來,有錢的捐錢,有物的捐物,有力的出力,擔負起后勤重任。 在廣大民眾的支持下,中國軍民和日寇激戰(zhàn)一個多月,取得了輝煌戰(zhàn)績,迫使日寇三易主帥。然而,國民政府極力推行“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極力破壞上??箲?zhàn)。蔣介石授意軍政部長何應欽,先后數次命令吳鐵城“適可而止”,要吳“力排眾議”、“設法轉圜停戰(zhàn)”,并令吳以私人資格與攻滬日軍商定和平方案。 吳鐵城遵照蔣介石的旨意,多方拜謁,竭力求和。5月5日,國民政府與日方簽訂了喪權辱國的《淞滬停戰(zhàn)協(xié)議》?!秴f(xié)議》承認日軍可駐留上海,中國軍隊不能在上海設防,并取締抗日活動等。 消息傳出,激起上海各界群眾的震怒,并發(fā)生了愛國律師吳邁怒打吳鐵城的特大新聞。吳邁率愛國學生、群眾500余人直赴上海市府,聲討吳鐵城。吳鐵城聞訊,嚇得從后門逃到英租界家中。吳邁率眾隨后趕到,吳鐵城只好答應第二天上午接見。 翌日上午在上海市府,面對吳邁的質問,吳鐵城以中央命令不得違抗推卸責任,并說:“先生何不進京向行政院表達民意,吁請收回成命?那么,不僅協(xié)定條款可以從長斟酌,連我也當謝解厄之情,對得起民眾了!” 吳邁怒火中燒,厲聲責問:“倘若中央命你施美人計,派夫人、令愛前去慰問白川大將,我斷言閣下必將犯顏抗爭,以全家聲。然而,近年來東北姐妹被日軍凌辱蹂躪者何計其數?閣下卻無動于衷。兩相對比,豈不是重家恥、輕國恥的漢奸行為嗎?漢奸人人皆曰可殺,今天我與你同死報國!”說著,抓起席前痰盂便朝吳鐵城砸去,擊中吳鐵城左肩,吳連呼救命。 預先埋伏在室外的警察局長吳芷賢率便衣破門而入。吳邁因寡不敵眾被抓進看守所,不久被多方營救出獄后,上海律師協(xié)會組成律師團,依法狀告“二吳”利用職權侵犯人身。結果吳芷賢被撤職查辦,做了吳鐵城的替罪羊。 1936年蔣介石50歲生日前,何應欽、陳果夫、吳鐵城等人向全國倡議、發(fā)起“獻機祝壽”活動,一方面為蔣祝壽,一方面借機發(fā)展國民黨空軍,增強軍事實力。在吳鐵城的策劃下,上海一地便募集100多萬元,購得18架戰(zhàn)斗機,編為1隊,定名為“中正隊”,每架飛機的命名均以“滬”字為頭,以炫其功。 吳鐵城在上海市長任內,忠實執(zhí)行了蔣介石的反共政策,嚴密防范和鎮(zhèn)壓革命活動,取締抗日組織。據官方統(tǒng)計,上海警察在吳鐵城的指使下共經辦了1640起迫害共產黨人的案件;逮捕了5000名以上共產黨員;為鎮(zhèn)壓學生愛國運動,逮捕學生不計其數;一些進步作家如李佛森、柔石、胡也頻也被吳手下特務殺害。 1937年4月,吳鐵城調任廣東省政府主席。吳鐵城在粵主政兩年,雖無“政績”可言,卻以禁煙為名,大搞販毒走私,大發(fā)國難財。1938年10月日寇在廣東大亞灣登陸,吳鐵城和當時在粵主持軍務的余漢謀等毫無抗戰(zhàn)準備,致使戰(zhàn)事一起,前線官兵紛紛敗逃。吳鐵城和財政廳長曾養(yǎng)甫也棄城逃往粵北連縣;余漢謀在日軍進城的前三天北竄。廣州軍政兩界群龍無首。廣大群眾和許多學校機關的撤退工作無人組織。10月20日蔣介石下令撤退后,才由警察局通知撤退,12日日寇占領廣州。廣東民眾對此諷刺道:“余漢無謀,吳鐵失城,曾養(yǎng)無甫?!?/p> 1939年春,吳鐵城調任國民黨中央海外部部長,隨后奉蔣介石之命,任出訪南洋的宣慰專使,代表南京政府赴南洋各地聯(lián)絡和爭取華僑捐款資助抗戰(zhàn)。他經香港到菲律賓、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緬甸等國,歷時五個月,踏遍150多個城市,發(fā)表300多次演講,積極宣傳抗戰(zhàn),想盡一切辦法發(fā)動和爭取廣大愛國華僑資助抗戰(zhàn)。在他的努力下,許多愛國華僑慷慨解囊,向祖國捐獻飛機、大炮、巨款,全力支援祖國打擊日本侵略者。 1941年5月,吳鐵城被蔣介石任命為國民黨中央秘書長,協(xié)助陳果夫主持國民黨中央黨務,成為了蔣家王朝的“幕僚長”。此項任命,既顯示了蔣介石對吳鐵城的高度信任,也表明蔣介石想發(fā)揮吳鐵城善于協(xié)調各方面關系的特長,以平衡二陳與朱家驊等國民黨內部的黨爭,以穩(wěn)定國民黨統(tǒng)治集團的內部秩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