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又名卒中,是由于陰陽失調,氣血逆亂,上犯于腦所引起的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口舌喝斜,言語不利,偏身麻木為主要表現(xiàn)的一類病證。具體治療按證型開藥參考下表:
下面介紹以上表格涉及到的方劑: 1、天麻鉤藤飲 《雜病證治新義》:天麻鉤藤飲 【處方】天麻9克 鉤藤(后下)12克 生石決明(先煎)18克 山梔9克 黃芩9克 川牛膝12克 杜仲9克 益母草9克 桑寄生9克 夜交藤9克 朱茯神9克 【藥理作用】天麻鉤藤飲既有降壓作用,又有調節(jié)高級神經活動的作用。 【功能主治】清熱平肝,潛陽熄風。治肝經有熱,肝陽偏亢,頭痛頭脹,耳鳴目眩,少寐多夢;或半身不遂,口眼喎斜,舌紅,脈弦數(shù)?,F(xiàn)用于高血壓病。 【用法用量】水煎服。 【備注】方中天麻、鉤藤、石決明平肝熄風;山梔,黃芩清肝瀉火;杜仲、桑寄生補益肝腎;夜交藤、朱茯神養(yǎng)心安神;益母草活血利水;牛膝活血通絡,引血下行。諸藥合用,共成清熱平肝,潛陽熄風之效。 2、化痰通絡湯 【方名】化痰通絡湯 【處方】法半夏(10g) 、橘紅(10g)、枳殼(10g)、川芎(10g)、紅花(10g)、遠志(10g) 、石菖蒲(10g)、茯神(15g) 、黨參(15g) 、丹參(15g)、炙甘草(10g)。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分早晚2次服。15天為1療程。 【適用病癥】用于化痰祛濕、活血通絡。冠心病心絞痛(痰濁內阻型) ,癥狀為心前區(qū)疼痛、胸悶、心悸、氣短、形體肥胖、身重乏力、納呆、苔厚膩、脈弦滑。 【方義】本方癥多因嗜食膏粱厚味,損傷脾胃而致水濕失運,蓄化為痰濁脂膜;心脾氣化失調,氣血運行受阻,痰瘀交結,心脈痹阻所致胸痛、胸悶諸癥。 方中用法半夏、橘紅、茯苓、枳實化痰祛濕,丹參、川芎、紅花活血行瘀;石菖蒲、遠志交通心腎,黨參、甘草補氣健脾以增強運化之力,有助于祛除痰濕之邪。諸藥合用,標本兼治,痰濁化,瘀血散,脈絡通則諸癥除。 現(xiàn)代藥理研究表明: 半夏有鎮(zhèn)咳、祛痰及鎮(zhèn)吐作用。橘紅主含揮發(fā)油,其煎劑使蛙心收縮力增強,輸出量增加,擴張冠狀動脈,有降血壓作用。 枳殼可使心肌收縮力增強,心輸出量增加,可使動物的血清膽固醇含量降低,有健胃作用。川芎對動物有明顯的降血壓作用,降低小鼠的耗氧量。 紅花煎劑可使心臟收縮和擴張增加,可降低血清膽固醇含量。石菖蒲所含揮發(fā)油有鎮(zhèn)靜作用。 黨參、甘草均有強心作用。 川芎、丹參均可改善冠狀動脈血流量。 氣虛甚者黨參易紅參10g;兼有陰虛者黨參易西洋參6g;心絞痛發(fā)作時,加用硝酸甘油片或冠心蘇合丸。 3、星蔞承氣湯 星蔞承氣湯是中國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創(chuàng)制的治療中風病的方劑。由全瓜蔞、膽南星、生大黃、芒硝組成。功能化痰通腑,適用于中風病痰熱腑實證,臨床證實對于改善病人意識狀態(tài)、緩解病情加重的趨勢和減輕偏癱的病損程度具有顯著效果。 星蔞承氣湯 主要組成: 生大黃、芒硝、瓜蔞、膽南星。 辯證要點: 舌苔黃膩、脈弦滑、便干便秘為本證的三大特征,也是采用化痰通腑法的臨床指征。 臨證加減: 熱象明顯者,加黃芩、山梔;年老體弱津虧者,加生地、麥冬、玄參。 若大便多日不解,出現(xiàn)躁擾不寧,神識恍惚者,此為濁氣不降,上蒙清竅而為中腑證。 注意事項: 一般認為,中風急性期出現(xiàn)腑氣不通征象時,即可運用化痰通腑法。 大黃、芒硝的用量需根據(jù)病人的體質而定,一般以10~15克為宜,以大便通瀉為度,不宜過量,防止耗傷正氣。 醫(yī)案運用: 郭某,男,49歲。2010年2月20日初診。 主訴:發(fā)作性左下肢活動不利7小時。 現(xiàn)病史:患者前7小時前無明顯誘因突發(fā)左下肢活動不利,無抽搐,無頭暈頭痛,無惡心嘔吐,無意識障礙及尿便失禁,癥狀持續(xù)約10分鐘后完全緩解,未重視、未診治。1小時前患者無誘因再次發(fā)作左下肢活動不利,麻木無力,摔倒于地,不能站立,伴左下肢抽搐,言語不利,無意識障礙及尿便失禁,癥狀稍緩解后可扶墻行走,就診于當?shù)蒯t(yī)院, 測血壓190/130mmHg(1mmHg=0.133kPa) ,給予硝苯地平片5mg含服,遂來我院就診。頭顱MRI示右頂葉新鮮梗死灶。刻診:左下肢活動不利,左側肌力1級,語言謇澀,喉中痰多,腹脹便干便秘,數(shù)日未行。舌質紅、苔黃膩,左側脈弦滑。 既往高血壓病史10年,血壓最高達220/110mmHg,未規(guī)律口服降壓藥物治療,平素血壓在140-150/100mmHg 中醫(yī)診斷:缺血性中風一急性期(痰熱腑實,血行瘀滯)。 處方:星蔞承氣湯加減。 生大黃10g(后下) ,芒硝6g (沖服),全瓜蔞15g,膽南星10g,枳實10g,丹參15g,天麻10g,鉤藤10g (后下) ,桃仁10g,紅花6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 二診(2010年2月25日) :左下肢肌力11級,左上肢11+級,喉中痰量減少,腹脹便干便秘好轉。舌質紅、苔黃,脈弦略滑?;颊卟∏楹棉D,減少通腑泄熱之藥,增加活血化瘀、通絡開竅之品。處方:生大黃3g (后下) ,芒硝3g (沖服) ,全瓜蔞9g,膽南星10g,枳實10g,丹參15g,天麻10g,鉤藤10g (后下) ,桃仁10g,紅花6g,地龍10g,赤芍12g。3劑,水煎服,每日1劑,早晚2次分服。 三診(2010年3月2日) :患者言語不利好轉,左下肢肌力1+級,左上肢11級,繼根據(jù)癥狀加減調治2月余,言語較常人稍欠流利,肌力基本恢復正常。 按語:中風病急性期往往以標實為主,風、火、痰、瘀互見。風邪為中風病的重要病因,在發(fā)病過程中是病機的核心問題,但在腦脈閉阻后風邪之象漸減,而痰、熱、瘀之象漸顯,故臨床中痰熱腑實型比較多見。痰熱腑實這一證型,基本出現(xiàn)在中風病急性期,當急則治標,以迅速去除痰熱濁毒為關鍵。因此,以通腑化痰為立法。 4、補陽還五湯 《醫(yī)林改錯》 此方治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語言蹇澀,口角流涎,大便于燥,小便頻數(shù),遺尿不禁。 黃耆四兩生 歸尾二錢 赤芍一錢半 地龍一錢去土 川芎一錢 桃仁一錢 紅花一錢 水煎服。 初得半身不遂,依本方加防風一錢,服四、五劑后去之,如患者先有入耳之言,畏懼黃耆,只得遷就人情,用一、二兩,以后漸加至四兩,至微效時,日服兩劑,豈不是八兩?兩劑服五、六日,每日仍服一劑。如已病三、兩個月,前醫(yī)遵古方用寒涼藥過多,加附子四、五錢。如用散風藥過多,加黨參四、五錢,若未服,則不必加。此法雖良善之方,然病久氣太虧,肩膀脫落二、三指縫、胳膊曲而搬不直、腳孤拐骨向外倒,啞不能言一字,皆不能愈之癥。雖不能愈,常服可保病不加重。若服此方愈后,藥不可斷,或隔三、五日吃一付,或七、八日吃一付,不吃恐將來得氣厥之癥,方內黃耆,不論何處所產,藥力總是一樣,皆可用。 5、鎮(zhèn)肝熄風湯 《醫(yī)學衷中參西錄》:鎮(zhèn)肝熄風湯 【處方】懷牛膝30克 生赭石30克(軋細)生龍骨15克(搗碎)生牡蠣15克(搗碎)生龜版(搗碎)15克 生杭芍15克 玄參1.5克 天冬15克 川楝子6克(搗碎)生麥芽6克 茵陳6克 甘草4.5克 【功能主治】治內中風證。肝陽上亢,肝風內動,頭目眩暈,或腦中時常作疼發(fā)熱,或目脹耳鳴,或心中煩熱,或時常噫氣,或肢體漸覺不利,或口眼漸形歪斜,或面色如醉,甚或眩暈,至于顛仆,昏不知人,移時始醒,或醒后不能復原,精神短少,或肢體痿廢,或成偏枯,其脈弦長有力。 【用法用量】水煎服。 心中熱甚者,加生石膏30克;痰多者,加膽星6克,尺脈重按虛者,加熟地黃24克,凈萸肉1.5克,大便不實者,去龜版、赭石,加赤石脂30克。 6、羚羊角湯 《醫(yī)醇剩義》卷四:羚羊角湯 【處方】羚羊角6克 龜版24克 生地18克 白芍3克 丹皮4.5克 柴胡3克 薄荷3克 菊花6克 夏枯草4.5克 蟬衣3克 紅棗10枚 生石決24克(打碎) 【功能主治】治肝陽上亢,頭痛如劈,筋脈抽掣,痛連目珠。 【用法用量】水煎服。 7、滌痰湯 《奇效良方》卷一:滌痰湯 【處方】南星(姜制)半夏(湯洗七次)各2.5克 枳實(麩炒)茯苓(去皮)各6克 橘紅4.5克 石菖蒲 人參各3克 竹茹2.1克 甘草1.5克 【制法】上作一服。 【功能主治】豁痰開竅。主中風,痰迷心竅,舌強不能言。 【用法用量】用水400毫升,加生姜5片,煎至200毫升,食后服。 8、參附湯 《重訂嚴氏濟生方》:參附湯 【別名】轉厥安產湯(《葉氏女科診治秘方》卷三。 【處方】人參15克 附子(炮,去皮、臍)30克 【制法】上藥哎咀。 【功能主治】回陽,益氣,救脫。主元氣大虧,陽氣暴脫,汗出粘冷,四肢不溫,呼吸微弱,或上氣喘急,或大便自利,或臍腹疼痛,面色蒼白,脈微欲絕。現(xiàn)用于心力衰竭見有上述癥狀者。 【用法用量】分作三服。每服以水300毫升,加生姜10片,煎至240毫升,去滓,空腹時溫服。 9、解語丹 《永類鈐方》:解語丹 【處方】白附子(炮)石菖蒲 遠志肉 天麻 全蝎(去毒,酒炒)羌活 僵蠶各30克 木香15克 牛膽南星30克 【制法】上研細末,丸梧桐子大,朱砂為衣。 【功能主治】熄風,化痰,開竅。治心脾中風,痰阻廉泉,舌強不語,半身不遂。 【用法用量】每服30丸,薄荷湯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