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時(shí)節(jié)的嶺南地區(qū),氣溫持續(xù)走高,雨水也愈發(fā)充沛,很多人稍不注意就容易出現(xiàn)胃口不好以及困倦乏力的情況。中醫(yī)認(rèn)為,這都是暑濕傷及脾胃的表現(xiàn)。 有句話叫作“千寒易去,一濕難除”,濕氣在體內(nèi),久而久之易成他病,情況較輕者可通過膳食進(jìn)行調(diào)養(yǎng)。今天就給大家介紹有著“祛濕第一豆”之稱的白扁豆。 白扁豆為豆科植物扁豆的干燥成熟種子,盛產(chǎn)于我國遼寧、河北、山西、陜西等地。 2020版《中國藥典》記載:白扁豆味甘,性微溫。歸脾、胃經(jīng)。具有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的功效。臨床常用于脾胃虛弱,食欲不振,大便溏瀉,白帶過多,暑濕吐瀉,胸悶腹脹。 炒白扁豆健脾化濕,用于脾虛泄瀉,白帶過多。中醫(yī)認(rèn)為,白扁豆具有健脾祛濕,和中消暑的功效,且其甘溫補(bǔ)脾而不滋膩,化濕而不燥烈。白扁豆若經(jīng)炒制,則香氣溢出可使健脾止瀉作用增強(qiáng),因此臨床上使用的大都是炒白扁豆,常用于脾虛濕盛,食少便溏,嘔吐泄瀉;以及婦女脾虛濕盛,濕濁下注,白帶過多等癥狀的人群服用。 作為藥用,白扁豆最早記載于陶弘景的《名醫(yī)別錄》,被列為中品。 明·李時(shí)珍所著的《本草綱目》中記載:“硬殼白扁豆,其子充實(shí),白而微黃,其氣腥香,其性溫平,得乎中和,脾之谷也。入太陰氣分,通利三焦,能化清降濁,故專治中宮之病,消暑除濕而解毒也。能止泄痢,消暑,暖脾胃?!?/span> 白扁豆能健脾化濕以和中,性雖偏溫,但無溫燥助熱傷津之弊,故可用于暑濕吐瀉。偏于暑熱夾濕者,宜與荷葉、滑石等清暑滲濕之品配伍。若暑月乘涼飲冷,為外感于寒,內(nèi)傷于濕之“陰暑”,宜配伍散寒解表、化濕和中之品,如《太平惠民和劑局方》中香薷散,以白扁豆與香薷、厚樸同用。 用法用量:可用于熬粥、煲湯等,建議用量10~20g。 注意事項(xiàng):白扁豆雖好,但一定要煮熟以后才能食用,避免食物中毒。而且不能一次吃過多,以免引起氣滯腹脹。另外,白扁豆質(zhì)地硬,最好提前泡2個(gè)小時(shí)。患瘧疾者忌服。 扁豆花來源于豆科扁豆屬植物扁豆的花。夏、秋二季摘未全開放的白花,除去雜質(zhì),曬干。扁豆花以朵大、色黃白、氣香者為佳。 扁豆花也具有藥食用價(jià)值,長于夏季,與荷葉相似,為解暑正品,但扁豆花另可化濕止帶,堪為特色。治帶下本該辨寒熱,但無論寒熱,都是扁豆花的適應(yīng)情況,因此女性要好好重視這味藥。 扁豆夏季開花,有白、紫、紅三種,本草入藥取白扁豆花,全國各地均有栽培,所用以鮮品為佳。吃法與其他花藥無異,泡水為佳。 ▲扁豆花 扁豆花味甘,性平,歸脾、胃、大腸經(jīng),具有解暑化濕,和中健脾的作用。常用于夏傷暑濕、發(fā)熱、泄瀉、痢疾、赤白帶下、跌打傷腫。 《本草圖經(jīng)》謂:“主女子赤白下,干末,米飲和服?!薄侗静菥V目》:“焙研服,治崩帶;作餛飩食,治泄痢……功同扁豆?!?/span> 《本草綱目》引《必用食治方》:“白扁豆花正開者,擇凈勿洗,以滾湯瀹過,和小豬脊肉一條,蔥一根,胡椒七粒,醬汁拌勻,就以瀹豆花汁和面,包作小餛飩,炙熟食之。” 夏天也正是扁豆花盛放的時(shí)期,我們也可以采摘一些扁豆花,配合金銀花和陳皮,泡上一杯醒脾消暑的下午茶,喜甜食的還可以放上幾顆冰糖調(diào)味。 時(shí)值盛夏,氣候愈趨潮濕炎熱,人的消化功能也相對較弱,因此飲食上宜采用一些具有清暑益氣,健脾祛濕功效的食療或進(jìn)行“清補(bǔ)”,有助于扶助正氣,預(yù)防疾病的發(fā)生。 材料:炒白扁豆50g,綠豆30g,粳米50g。 做法:先將白扁豆、綠豆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煎煮至二豆開花,再下粳米,煮至米爛湯稠即可。 功效:本品有消暑清熱、益氣除濕之功效,夏月日常保健用之尤宜,可預(yù)防暑濕傷中。白扁豆可健脾化濕、和中消暑;綠豆可清熱解毒。兩者共用,可奏祛暑濕、和脾胃、除煩渴之效。 材料:炒白扁豆20g,芡實(shí)20g,粳米50g。 做法:先將芡實(shí)煮熟,去殼,取仁搗碎;將扁豆用溫水浸泡12小時(shí),淘凈備用。將粳米與處理后的芡實(shí)、白扁豆一起放入砂鍋中,加清水適量,熬煮至米爛湯稠即可。 功效:本品有調(diào)理脾胃、扶正祛邪之效,用于夏月日常保健尤宜,亦可用于急慢性胃腸疾病、消化不良等。白扁豆專治中宮之病,可調(diào)理脾胃;芡實(shí)味甘、性平,可補(bǔ)脾止瀉。二藥合用,有益氣補(bǔ)中、化濕運(yùn)脾之功。 材料:白扁豆30g,山藥30g,大米100g,白糖少許。 做法:將白扁豆洗凈,山藥去皮、洗凈、切成薄片;大米淘洗干凈,放入清水中浸泡1 小時(shí)備用。將白扁豆、大米放入鍋中,加入適量清水,先用大火燒沸,再改用小火繼續(xù)煮至五分熟,然后加入山藥片、白糖,繼續(xù)煮至米粥熟即可。 功效:本品適用于脾虛濕熱引起的消化道潰瘍。山藥有利于脾胃的消化吸收功能,是一味平補(bǔ)脾胃的藥食兩用之品,不論脾陽虧或胃陰虛皆可食用,可治療脾胃虛弱;白扁豆清熱解毒,化濕健脾,止痛。 材料:青皮9g,陳皮9g,扁豆花15g,烏梅肉2個(gè),砂仁7粒,蔥白5根。 做法:取砂鍋一只,加入上述藥物,加水300mL,大火煮沸后,轉(zhuǎn)小火煮取200mL藥液,去滓。一劑分兩次服用,早晚各一。 功效:利濕化濁止瀉。 原方出自清代方書《良朋匯集》,其組成中有一特殊藥物——粟殼,即罌粟殼,屬于禁用品,因此除去此藥。方中有烏梅之酸澀,青陳皮之苦溫,配大量扁豆花以利濕去濁,故治療久瀉久痢。方中以白扁豆花為君,可見其化濕之力不可小覷。 特別注意:初起痢疾忌收斂,不得用此方。■ 【來源:本文綜合整理自悅讀中醫(yī)(部分內(nèi)容選自《中藥食療養(yǎng)生經(jīng)》(中國中醫(yī)藥出版社出版,覃驪蘭 藍(lán)毓?fàn)I主編))、廣東省中醫(yī)院、2020版《中國藥典》、養(yǎng)生正道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