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文/杜輝 前文說過,阜成門內(nèi)大街上可以游玩、參觀的地方很多,且大都有很有老北京的特色,其中的白塔寺便是老北京的經(jīng)典標志之一。在少有高層建筑的內(nèi)城,居高望遠,阜內(nèi)大街的白塔和北海公園的白塔遙相輝映,妥妥的兩個老北京的地標建筑。 說起白塔寺,應(yīng)該很多人在老北京的圖片和介紹里看到它的身影。尤其是一些近代飛機拍攝俯瞰老北京城的影像。在一片低矮的民居中,白塔拔地高聳,十分醒目,猶如鶴立雞群。 白塔寺其實叫妙應(yīng)寺,因白塔而得名,所以又叫妙音白塔寺。白塔始建于遼,供奉佛法經(jīng)書、舍利等物,后毀于戰(zhàn)火。然后到了元大都時期,以原塔為基礎(chǔ)建立起廟宇,取名大圣壽萬安寺。白塔形制即源于古印度的窣堵坡式,是由尼泊爾人阿尼哥設(shè)計修建,融合中尼的不同風格,所以白塔形制和我們大部分所見的古塔很不一樣。 妙應(yīng)寺白塔高51米,磚石結(jié)構(gòu),白色體軀,塔基是用大城磚壘起,呈T形的高臺,高出地面二米。在塔基的中心,筑成多折角方形塔座,共三層,下層為護墻,二、三層為須彌座,每層四面各左右對稱內(nèi)收兩個折角,因此擁疊出許多角石和立面。座上的塔身是碩大的白堊色的覆缽體,形狀如同葫蘆;上半部為圓錐形的長脖子,有13節(jié),稱"十三天"頂上花紋銅盤的周圍懸掛36個小銅鐘。風吹鈴鐺鐸,聲音清脆悅耳。 寺廟建于元忽必烈時期,后毀于1368年的雷火,唯有白塔幸存。明朝時對白塔進行了修繕,并對寺廟進行了重建,取名妙應(yīng)寺。清代、民國又對廟宇進行過多次修繕。清代中后期,僧人將配殿及空地出租,逐漸形成了老北京的著名廟會,是老北京民俗的一個風景窗口。 后,1978年因大地震,白塔有所傾斜毀壞,所以對白塔進行了維修加固。在施工中,發(fā)現(xiàn)了清代乾隆十八年(1753)存留在高塔頂部鎏金小境內(nèi)的大藏經(jīng)、木雕觀世音像、補花袈裟、五佛冠、乾隆手書《波羅蜜多心經(jīng)》、藏文《尊勝咒》、銅三世佛像、赤金舍利長壽佛等文物。 白塔寺臨阜內(nèi)大街,寺門十分醒目,用博物館通票等可以免費。站在寺門遠望白塔,紅墻、綠植、鮮花為邊,藍天白云為底,白塔聳立其中,確是一幅非常美妙頤神的風景畫。 寺面積不大,東西配殿都是白塔寺歷史和文物的展覽,主殿有佛像,白塔位于寺后的位置。白塔太過高大,站在塔下反而只能仰視窺得點面。這里游客不多,如有所信托,站在塔下繞塔祈福也是挺好的心靈凈化與寄托。雖處鬧市,但四周空寂,風生生,蟲生生,風鈴生生,意境縹緲,蕩滌心靈。 游過寺廟,不妨在寺外圍著轉(zhuǎn)轉(zhuǎn)。因塔高聳,所以遠景才是最好的風景。找個合適的位置,拍幾張照片,很有老北京風情,很好的紀念與回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