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廣西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出版,吳國平主編的《向美而生》,說的是無錫靈山梵宮,書中的主角卻是設(shè)計師、雕刻家音樂家會畫家等等創(chuàng)造者。 書中用訪談模式讓他們表達自己對中華傳統(tǒng)美的看法,其中第三輯里訪談的馬守仁是與其他創(chuàng)造者略有區(qū)別的人,因為,他首先是一個終南山的隱士,一位茶師,一位古詩人,綜合起來他呈現(xiàn)的是最具有中國傳統(tǒng)意義上的禪者的形象。 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種隱逸的情懷 周華誠:在中國歷史上,茶與隱士有著源遠流長的關(guān)系,是這樣嗎? 南山如濟:是的,每一個中國人的心里,都有一種隱逸的情懷,而茶道接近這種隱逸的方式。所以明代的陳繼儒曾經(jīng)說過,“酒類俠,茶類隱”,酒和俠客接近,茶和隱士比較接近,所以歷代的高人隱士,都愛茶。唐代的陸羽、皎然和尚、趙州禪師都是如此。我個人理解,隱士,他不僅僅是隱在山林間,更主要的是,隱在禪和道的教義之中,這是最高境界。那么,對于我們這些在家的居士來說,茶就是非常好的一個隱居媒介。 陶淵明有一句詩,“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我們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文人,包括一些禪修的人,骨子里面都有一種向往山林、向往隱逸生活的情結(jié)。有了這么一個情結(jié),你即使是住在都市里面,也有山林情結(jié),可以隱于市;反過來,如果你是住在山林里面,每天還想著炒股、炒房,那跟居于鬧市之中無甚區(qū)別。所以,住在哪里,其實并不是最重要的。 比如說我們點茶,要在一個茶寮里面。茶寮,其實是一個標志性的東西,但是說到底,我們需不需要茶寮呢?也可以不要。因為天地就是一個茶寮,包括周圍的樹木,包括來往之人,它也是一個茶寮。 茶是一種生活 周華誠:您是從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上茶的? 南山如濟:我是1979年讀的大學(xué)。上大學(xué)以后,我開始對中國傳統(tǒng)文化感興趣了。那時很簡單,就是喜歡古典詩詞,喜歡中國傳統(tǒng)文化。我過去是不喝酒的,也不抽煙,總得有一個消遣的方法,就選擇了飲茶。茶的香氣很好,滋味很好,所以我經(jīng)常想,這一定是一種因緣,就是你的宿世的因緣。你過去生就喜歡這個東西,那么此生你必定在骨子里面,在潛意識里面,會帶過來。 那時我畫畫,讀古典文學(xué),喝茶,就是真心地喜歡茶。那時茶品很少,特別是在北方,都以花茶為主。即使這樣,我每個月也會從我的獎學(xué)金里面拿出一些錢來買茶。多少錢呢?頂多拿一塊錢。一塊錢是一個什么概念呢?當時我生活費只有21塊,當時工人的工資也就18塊錢。所以已經(jīng)很奢侈了。 那時也沒有人吹洞簫。都吹笛子、吹嗩吶,很奇怪,我就很喜歡洞簫、古琴。我的古琴是到2000年左右才買的。包括下棋,我只喜歡下圍棋,從來不喜歡象棋。說到洞簫,很奇怪,應(yīng)該是我七八歲的時候,一看到洞簫就入迷。等我上大學(xué)以后,也是從獎學(xué)金里面拿出錢來,買了一支洞簫。茶、洞簫,在那個年代都是屬于生活的奢侈品。 周華誠:馬老師,那么您現(xiàn)在是把茶禪生活作為自己的日常了嗎? 南山如濟:是的,生活本身就是禪—平平常常就是禪。 茶與禪 周華誠:您是怎么讓茶變成生活的? 南山如濟:我們現(xiàn)代人,比如說,我們現(xiàn)在整個國家、整個民族提倡傳統(tǒng)文化,這是非常好的事情。你說我們的生活應(yīng)該是什么樣子?我們作為一個人,應(yīng)該活成什么樣子?每一個人都要思考這些問題——我的生活僅僅是有一套好的房子嗎?僅僅是有一輛好的車嗎?好像還不夠。我應(yīng)該有一個很優(yōu)雅的,類似于古人的這么一種生活方式。 但是我們能夠完全做得像古人那樣嗎?好像不可能。那么完全做得像西方人那樣嗎?好像也不合適。 所以這個時候,我們就需要找到一個適合于我們當下的一種生活方式。這個生活方式可以有很多種——你可以禪修,將禪融入自己的生活中;也可以將詩詞歌賦融入自己的生活中;或者是你有一個愛好,集郵或垂釣,也是可以的。當然好多人喜歡飲酒,我覺得也可以,只要不過量,也可以作為一種生活方式。 茶呢,它更獨特。茶的起源很早,從神農(nóng)氏時代就開始了。所以如果把茶作為我們當下生活的一種,那它的意義是什么? 它可以跟禪聯(lián)系起來,因為在禪宗寺廟里,不可以喝酒,但可以飲茶。趙州和尚有“吃茶去”,他沒有說“吃酒去”,說“吃酒”就不像話了。“茶禪一味”,茶可以和詩詞歌賦聯(lián)系起來,形成一種詩意的生活,遠方和詩意。茶跟詩詞歌賦聯(lián)系起來,這里就有傳統(tǒng)文化。茶的文化、歷史,就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歷史的一部分。你還可以跟西方文化聯(lián)系起來,西方人喜歡咖啡,東方人喜歡茶,這兩個文明是并行的,不排斥。所以西方人看到東方的茶文明的時候,非常歡喜。我們看到西方的咖啡文明的時候,也很歡喜。 此外,茶也可以跟隱逸的生活聯(lián)系起來。 我們剛才講了“茶類隱”,酒比較奔放,茶內(nèi)斂一些。日本人認為,茶道文化是日本文化的核心。整個日本的建筑、服飾、飲食、器具,它的文化基礎(chǔ)就是茶道文化。這個茶道文化,是南宋禪宗一脈傳到日本去的,太了不起了。 周華誠:之前在中國的茶,可能我們把它作為日常品飲的一部分,到了日本以后,他們把它上升到一個精神的境界。 南山如濟:在中國是這樣的,也分幾個層面:一個是日常的品飲,一個是禪宗寺廟僧人參禪的一種方式,還有一種是精神層面的。唐代陸羽的《茶經(jīng)》一共有十篇,將近七千字,它是對唐代整個煎茶道的完整的記錄。所以從陸羽《茶經(jīng)》開始,人們已經(jīng)將這種日常的、生活的品飲上升到了精神的高度。趙州的“吃茶去”,也已經(jīng)上升到了哲學(xué)宗教的層面了。到了宋代,宋徽宗親自寫了《大觀茶論》。所以綜合以上幾點,我們完全可以把茶道文化,作為一種雅逸的生活方式傳播出來。 周華誠:確實如此。而且茶道在當下的中國,是不是有一個復(fù)興的趨勢? 南山如濟:對啊,所以很多人跟我說中國茶道文化發(fā)展到現(xiàn)在已經(jīng)沒有出路了,我說不是這樣的,它才剛剛開始。 在我們的經(jīng)濟、物質(zhì)層面發(fā)展到一定程度的時候,我們怎樣來選擇我們的生活?不僅是選擇我們每個人的生活、每個家庭的生活,而且是一個國家的生活,一個民族的生活,這個太重要了。文化自信光說沒用,所以我的理念是,可以聞到,可以喝到,可以觸摸到,就是身體力行去實踐這種美學(xué)。 我在使用茶巾的時候,抹拭這些茶器,都用最干凈的一面。還有一個講究,禪宗里面講到,“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它是一個表法,就表示不僅把這個器具上的灰塵抹去,還要把我們內(nèi)心的浮躁,我們的不安靜,還有恐懼等等都抹去。“身似菩提樹,心如明鏡臺。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蔽腋牧艘痪?,“茶道花自開”。 每個人心里都有一座終南山 周華誠:馬老師,我讀到您文章里的一句話,說“唯有過清貧日子,才能治愈人心貪欲”,我覺得這個特別好。 南山如濟:我在寫作《嶺上多白云》這部書的過程中,就在思考這個問題。就是說,我們當下的人,從生活的便利與富庶來說,一個普通人不亞于古代的王侯將相。古人沒冰箱,我們有冰箱。古人沒電,我們有電。古人要騎馬,我們有轎車。我們的文化信息量,也遠遠高于古代,古代要建那么大的一個圖書館,我們現(xiàn)在小小的U盤就夠了。所以在這個時候,我們該怎么生活?我們還在向外追求嗎?這個時候該反思了,我們該怎么辦。 日本茶道大師有一句話,他說你們那些唐的、宋的器皿茶具,我一樣也用不了,我一用就會想,這個好貴重,這個多少錢,我就無法專注于我的茶道,它已喪失了茶道的本色。 我在點茶時,用平常的器具也可以,如果能用到宋代唐代的也完全可以。我從器具里面,可以感受到古人對茶道的那么一種獨特的眼光和審美的趣味,包括文化的涵養(yǎng)、對禪道的修為。在我眼里,器具沒有區(qū)別,它就是為了點好一碗茶。它的珍貴,只是因為它經(jīng)過了時光,顯得珍貴了,然而在當時,也許它只是一個平常的器皿。 我經(jīng)常跟收藏界的朋友開玩笑,我說你們收藏上百年上千年的文物,你們覺得很珍惜,可有一樣?xùn)|西很珍惜,你們卻視而不見——月亮。月亮多少年了?所以我覺得真正的富有是這樣的,也就像蘇東坡說的那樣——“惟江上之清風,與山間之明月,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碑斈阋赃@樣的心態(tài)來看收藏的時候,是不是就很釋然了。 當你的內(nèi)心,對器物,對人,對環(huán)境,甚至對時間,都沒有分別了,你才可以過清貧的生活。因為你的內(nèi)心已經(jīng)很豐富了,外界的一切并不重要。有也可以,沒有也可以,若有若無也行。這個時候,才可以談清貧的生活。清貧的生活,絕不是“一無所有”,是“有若無”。 我今天點茶,只需要這么一罐茶就夠了,不需要那么多,這就是清貧生活。清貧生活好多人誤會了,以為是很寒酸,很貧困,不是那樣的。當然如果真的很貧困,當你有很好的心態(tài)的時候,它也是清貧生活,像孔子的弟子顏回,他的生活很貧困,但是他很快樂,他的內(nèi)心很充足。所以清貧生活,可以是很復(fù)雜的一個概念,內(nèi)心的富有是最主要的,它跟器具、占有的量是沒有關(guān)系的。 禪意生活的最后,應(yīng)該是詩意生活 周華誠:這也就引申到您另外提到的一個概念——“禪意生活”。禪意的生活,它怎么在我們普通人的日常生活里落實? 南山如濟:清貧生活是禪意生活的一個基礎(chǔ),禪意生活是清貧生活的一個升華。日本有個字,叫“侘”,侘不是一無所有,侘是要擁有的,擁有但又不是很奢侈,夠用,就可以了。當時有一位侘人,他只有一個銅銚子,用來煮飯、煎茶。他也被當時的人認為是侘人,因為他雖然只有這么一件東西,但是他很知足。這就是禪,你的身外之物可以很少,但你內(nèi)心很多。反過來說,一個擁有很多器具的人,也可能不是侘禪。 禪宗里講,放下、隨緣,我又加了一個“自在”。自在實在是太重要了。自在可以說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一個最好的呈現(xiàn),它既有禪宗的,也有道教的,也有儒家的,所以這種“自在”,應(yīng)該是達到一種完全解脫的狀態(tài)。 禪意的生活是一種自在的生活?,F(xiàn)在好多人都感覺不自在,因為他們都不是為自己而活。父母為兒女活著,兒女又為父母活著,每一個人都活得很痛苦,很不自在。我們最難改變的是我們的觀念,這是從小養(yǎng)成的,每一個人都被自己的觀念和想法封鎖,真正的枷鎖不是外在的,而是內(nèi)心的。莊子在《逍遙游》中所說的“御六氣之便,以游無窮者”,是一種大自在,但是還有更大的自在,那就是“芥子納須彌”。真正的自在,是既不為外界環(huán)境所限制,也不為內(nèi)心欲望所制約,與天地萬物相往來,與萬法為侶,做逍遙之游,這是真正的自在。 唐代的靈云禪師,走過很多地方,始終沒有參悟。春天了,他看到一樹桃花灼灼,忽然就頓悟了,他就自在了。自在就是頓悟。他寫了一首詩: “三十年來尋劍客,幾回落葉又抽枝。自從一見桃華后,直至如今更不疑?!?/p> 自在實際上就是禪悟,剛才講到簡約的、清貧的,自在就是解脫了,就是禪悟了,它是更高的程度。 禪意生活的最后,應(yīng)該是詩意生活。 悟了以后,是不是就要到西方極樂世界去了,去逍遙自在去了,那不行,還要回到人間。我們這個時代是一個缺乏審美趣味和詩情畫意的時代,一切都變得庸俗淺薄,一切都變得市場化和商品化,一切都變得急功近利和缺少趣味。很少有人能安安靜靜坐下來為自己煎一碗茶,為自己焚一爐香,為自己彈一支曲,甚至為自己吃一頓飯。 我們現(xiàn)在缺少詩意。詩意不僅僅是一種文學(xué)的概念,也是一種哲學(xué)的追求,也可以說是禪宗在俗世生活間的一個起法。一個人有沒有詩意很重要。 茶禪慢生活要落在生活里,就要從煎茶、焚香、插花、書法、繪畫、音樂等藝能開始。要把這樣的禪意落實在每一天的生活中,落實在自己的行住坐臥中。從為自己沖瀹一碗茶湯、焚一爐香、插一瓶花開始,從正坐開始,從折疊茶巾、抹拭茶碗開始。 真能如此,可以說你已經(jīng)步入了茶禪慢生活或者說禪意生活的大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