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史記·高祖本紀》中,有一個著名的歷史典故“劉邦斬白蛇起義”,說劉邦斬殺了一條白蛇,被認為是赤帝子,身懷天子氣運,因而引得許多人來歸附,從此開創(chuàng)了漢朝的基業(yè)。 200多年后,劉邦一手建立的西漢王朝被王莽推翻取代。而蛇也叫“蟒”,所以民間便有種說法“西漢興于蟒又亡于莽”,說王莽便是當初被斬殺的那條白蛇轉(zhuǎn)世報復來了!當然,這個事情應該只屬巧合罷了。
位于河南永城芒碭山的劉邦斬蛇碑 而關于王莽此人,在歷史上一直話題頗多,有說他是篡漢奸臣,有說他是遠見無私的改革家...而其中最讓人津津樂道的,莫過于王莽是穿越人士之說。 那王莽到底是個什么樣的人呢?在他當皇帝的這15年里都在干什么?為何會被后人認為是“穿越人士”?接下來,我們便一起來走進這段2000年前的歷史塵煙。 王莽(前45年-23年) 先簡單了解王莽的一生。1、白居易對王莽千古流傳的評價。 關于王莽,白居易有兩句千古流傳的詩句“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strong>意思是王莽在沒有篡位時,一直都是以溫良謙恭的君子形象示人,直到篡位以后其狼子野心才徹底暴露出來。也就是日久見人心的意思。 短短七個字便道盡王莽的一生,未篡時是道德君子圣人大賢,篡位后便是衣冠禽獸千夫所指。 王莽與他的“新”朝疆域 2、王莽的出身顯貴豪華。 王莽是毫不作假的是中國歷史上三皇五帝之一舜帝的后人,舜帝本姓姚,武王伐紂建立周朝時,找到舜帝后人媯滿,并把陳地(今河南淮陽)封給他建立了陳國,媯滿便是陳國開國國君陳胡公。 陳胡公建立陳國后,奉祀舜帝,選賢任能,勵精圖治,以周朝的禮義德行教化百姓,而這點便是后來王莽當皇帝后進行改革的重要依據(jù)。 春秋時期陳國滅亡后,陳胡公后人逃往齊國,被齊國封于田地,后代人便以田為姓,幾代以后,田氏后人便取代齊國國君自立為王,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田氏代齊”。 秦滅六國后,田氏遷徙來到長安,因曾經(jīng)做過王,便被當?shù)厝朔Q為“王氏”,這便是王莽家族“王”姓的由來。 自漢武帝時王莽的曾祖父王賀任繡衣御史,100多年里王家人不斷出將入相,先后九人封侯,五人出任大司馬,可謂望族名門,權傾朝野。 舜帝(三皇五帝之一) 3、王莽未篡時到底有多謙恭? 王莽幼年時,父兄就先后去世,他一直跟隨幾個叔父生活。當時王氏家族中人不是將軍便是列侯,大都聲色犬馬,生活奢靡,而唯獨王莽生活簡樸,為人謙恭。 他無微不至的照顧著母親及寡嫂,撫育兄長遺子,行為檢點,作風嚴謹。對內(nèi)侍奉諸位叔伯,十分周到,對外結納賢士。很快成為遠近皆知的正人君子、道德楷模。 并且還勤敏好學,專門請了老師教自己學習《儀禮》,從而也形成了他以后當皇帝時的重要治國方針。 在王莽做官后,他愈加謙遜自重,秉公廉潔,還散盡家財接濟窮苦百姓。最讓人敬佩的是,有次王莽的兒子殺死了家奴,而王莽卻大義滅親,秉公辦案,逼迫自己的兒子自殺。 于是,王莽更加受人敬重,人們都把他當成圣人再現(xiàn)、周公再世。 白居易《放言》半首 4、篡漢稱帝,推行改制,亡國被殺。 西漢末年,中國大地天災不斷,社會危機深重,政治動蕩,人心思變,人們迫切希望來一場大變動能拯救搖搖欲墜的西漢王朝。 此時的王莽已常年身居高位,把持西漢朝政,因為其多年經(jīng)營的人設與威望,全國上到公卿下到黎民無一不認為只有王莽才能救國救民于水火。 公元9年,在朝野的廣泛支持下,王莽逼迫太皇太后交出傳國玉璽,并接受年僅3歲的劉嬰禪讓,登基稱帝,改國號為“新”,西漢就此滅亡。王莽登上中國最高權位,時年54歲。 稱帝后的王莽迫不及待地進行改革,推出了許多惠民措施,史稱“王莽改制”,但這些改革大多只是理想主義的空談,被許多人評價為書生政治,甚至有人認為這是一場提前了1900多年的社會主義改革,王莽的“穿越”之名便是由此而來,此事我們在下文詳說。 在王莽改制時,各種天災不斷,而王莽的改制卻根本能適應當時的生產(chǎn)關系和社會條件,不僅沒有緩和社會矛盾,反而導致天下愈加動蕩,民不聊生,于是各地農(nóng)民起義蜂起,其中最大的兩支起義軍便是綠林軍和赤眉軍。 公元23年,綠林軍攻入長安,王莽被殺,數(shù)十名軍士爭搶分裂王莽尸體,百姓們將王莽的舌頭割下,烹而食之。此時王莽68歲,離他當上皇帝剛15年。
王莽篡漢 在王莽當皇帝的15年里,他改制到底改的啥?王莽建立的朝代名為“新”朝,意思就是說所有一切都要推陳出新。但其實,王莽除了一些諸如改新地名、新幣值之類表面的“新”之外,其他改制的核心其實都是“托古改制”。 我們上文說過,舜帝的后人,周朝時以周禮教化百姓,使陳國成為禮儀之邦的陳胡公,便是王莽的先祖,王莽也經(jīng)常以舜帝后人自居,從小就熟讀《周禮》。 所以王莽一向認為:“承天當古,制禮以治民”。他言必稱三代,事必據(jù)《周禮》,一部《周禮》幾乎是王莽整個新政的藍本。 周禮 王莽改制主要是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 1、官制: 漢朝的官制是延續(xù)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國家權利被分為了行政、軍事、監(jiān)督三項,再呈金字塔型向下分配,層層制約,互不相擾。 但這個制度讓世家大族不斷發(fā)展壯大,豪族門閥壟斷官員升遷替補,愈久之后,便造成行政僵化,效率低下。并且這些大族兼并土地,蓄養(yǎng)家兵,堆積搶糧,已成尾大不掉之勢。 這樣的官制當然是應該改的,王莽就是把改革之手伸向了這些世家豪族,可惜他想根據(jù)《周禮》中極其復雜的內(nèi)外服制度來進行改制。 這個就太過理想主義了,就像是家里的小汽車壞了,就非要買一輛新的自行車回來,就算再新也沒有汽車跑得快,跑得平穩(wěn)嘛。 所以,隨著官制的改革,各級官吏貪污受賄、榨取民脂民膏的現(xiàn)象愈演愈烈。那些清廉一些的受封官爵者則窮困潦倒,無以為繼。 三公九卿制 2、田制。 王莽的政治理想,是耕者有其田,實現(xiàn)天下大同。理想是非常崇高的,但是王莽田制改革的方式卻是恢復周朝時的“井田制”,按每人一百畝的標準將天下田地重新分配,解決土地兼并的問題。 “井田制”出現(xiàn)于商朝,成熟于西周,在春秋時期隨著農(nóng)耕工具的普及而逐漸消亡。王莽看到了農(nóng)民失去土地是由于日益嚴重的土地兼并,而土地兼并的根本原因在于土地買賣。因此他規(guī)定土地國有,不準私人買賣。在這一點上,王莽被喻為提前了1900多年的社會主義改革家。 但是王莽卻沒有想到,周朝時的土地國有制,早在戰(zhàn)國以后,隨著生產(chǎn)力的提高已被封建土地私有制所代替,經(jīng)過二百多年的發(fā)展,土地私有已成為封建土地制度的主要形式。 所以,這是一個典型的烏托邦式的改革,注定只會帶來災難。詔令剛一頒布,便遭到大小土地所有者的強烈反對,地主、官僚紛紛舉兵反抗。 在朝野一片反對聲中,王莽不得不在詔令發(fā)布后的第三年,便宣布取消。 井田制 3、幣制。 王莽在這項改革中,竟然恢復了貝殼的貨幣屬性!這是要回到原始社會的節(jié)奏么?更讓人驚奇的是,除了貝殼,王莽還發(fā)行了金、銀、龜、銅、大錢、契刀、錯刀...等多達28種貨幣。 發(fā)行那么多貨幣的結果是,大家誰也記不清你手里這玩意到底值多少錢。你能想象這個畫面嗎?你去吃個飯,掏出一個烏龜殼結賬,老板說我這里只有錯刀,要不你再找我?guī)讉€貝殼吧!我的天,集體崩潰! 這樣的沖擊下,大家東拉西扯搞不清到底哪種貨幣代表多少,交易陷入停滯,市場一片混亂,商人紛紛破產(chǎn)。 貝殼貨幣 4、“五均六筦”制。 為平衡物價,王莽以《周禮》所載的五均為范壟斷社會工商業(yè),在全國六個城市設立五均官,直接干預市場經(jīng)濟,由國家壟斷鹽鐵酒山河的經(jīng)營權,在古代社會,這實際上就代表著經(jīng)濟國有化。 而市場經(jīng)濟的發(fā)展一定是有自己的規(guī)律的,強行的外力干預帶來的必然脫軌和崩潰。經(jīng)濟的崩潰帶來必然是社會的混亂。 王莽還實行“五均賒貸”制度,嚴厲打擊高利貸,同時政府給予農(nóng)民低息貸款,保證農(nóng)民在春天可以正常播種。這與一千年后王安石的《青苗法》如出一轍,說明王莽確實是個有想法的人。 但他沒料到的是,國家財政負卻擔不起大量的貸款,而農(nóng)民想借錢又別無他途,只能眼睜睜看著農(nóng)時過去。 5、亂改地名。 為了體現(xiàn)“新朝”的“新”,王莽對基本上將全國大型城市原有的地名都改了一遍,造成了嚴重的行政管理混亂,說起某個地方,很多人都一臉抓瞎,不知到底原地名是哪里。 除此外,王莽為表現(xiàn)其“威德至盛異于前”,還給四鄰少數(shù)民族亂改名字,四處樹敵。比如改高句麗為“下句麗”,改匈奴單于為“降奴單于”,直接引起了匈奴的不滿,并發(fā)兵侵擾邊塞,使邊境地區(qū)吏民被掠殺者不計其數(shù),形成了“千里無煙,無雞鳴犬吠之聲”的局面。 新朝的疆域和鄰邦 所以,在王莽當皇帝這15年,總的說來實際上就是搞了一場混亂的改革、踐踏了幾個領邦的自尊、打了幾次不知所謂的邊境之戰(zhàn),最后,死于農(nóng)民起義軍的怒火之中。 王莽的改革失敗,其根本原因在于沒有遵循社會發(fā)展的規(guī)律,妄圖以人力強行扭轉(zhuǎn)地球的運轉(zhuǎn),用個人夢想去支撐整個社會改革。 所以,“王莽改制”也必然只能成為歷史中的一段過眼塵煙。 說實話,王莽在15年皇帝生涯里,還是干了不少事的。他的很多舉措,被我們現(xiàn)代人認為非常具有前瞻性,但卻不符合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以至于有人認為,他是穿越過去的。很有意思的一個歷史人物。 他的主要事跡,基本都在班固的《漢書》里。班固作為正統(tǒng)的歷史學家,還是把他當作漢臣的。后世的正統(tǒng)歷史學界,也是不把王莽的新朝當作一個正式的朝代。既是因為王莽是篡漢自立,也是由于時間太短。 下面我就班固的記載,做一個羅列。 王莽崛起王莽生于公元前45年,王家是當時的望族,姑姑王政君是皇后,叔侄5人做過漢的大司馬;9人前后封侯; 更多的家族成員被封為將軍,列侯。 以下引自《漢書》:
這樣的家族,在朝中是可以呼風喚雨的存在。王家的這些兄弟叔侄,位高權重,聲色犬馬,過著奢靡的生活。而只有王莽,對自己,生活力行簡樸,行為恭順,勤學修身。對家人,奉母至孝,友愛兄弟叔侄,。對外人,則結交賢良,遠離小人。 這樣的王莽,在聲勢喧天的王家,就是一個異類。一時間,王莽聲名遠播。 漢成帝陽朔3年,(前22年),王莽終于被拱進王室中樞,走上了輝煌的歷史舞臺。 公元前8年,王莽終于登上大司馬的寶座,開始正式執(zhí)掌權柄。2年后,漢哀帝登基,因與新皇帝的皇后與祖母有嫌隙,王莽卸任,退回封地。前后6年時間,蟄伏在家。 以上就是王莽的崛起前后的過程。 之后,漢哀帝一過世,漢平帝登基,王莽又重新回到朝中,繼續(xù)做大司馬。這一段時間,王莽的名聲,在朝中,在民間,是姜子牙一般的存在。 2.王莽稱帝在第二次回到朝中之后,王莽開始在太皇太后王政君的支持下,總覽朝政。慢慢的,他開始排除異己,打擊政敵,顯示出權臣的特征。漢平帝5年而死;這個時候的王莽已經(jīng)權勢熏天。為了繼續(xù)把持朝政,他選了兩歲的劉嬰做新皇帝,自己成為攝政,稱'假皇帝”。 這個時候,王莽稱帝的態(tài)勢,已經(jīng)非常明顯。各地都在紛紛起義,動亂,反對王莽專權。 王莽全力鎮(zhèn)壓。 這個時候的王莽,已經(jīng)騎虎難下,稱帝已成必然。公元9年,王莽對姑姑王政君說,交出玉璽吧,漢家氣數(shù)已盡。王政君起初不肯,王莽一再逼迫,王政君氣急,一把把玉璽甩下朝堂,掉了一角。這塊玉璽,可不簡單,傳說是和氏璧改的,先有秦始皇傳下,直到漢家一直在用,是皇權的象征。王莽把摔掉一角的玉璽,用黃金補上,繼續(xù)用。“接受”了尚未小皇帝劉嬰的禪讓。 新莽王朝正式誕生。 3.王莽新政a. 改官名,漢朝的各類官職,盡皆改名。漢朝的諸侯王們,以及周邊屬國,匈奴等,盡皆稱公,不得稱王;宮中的各宮室,盡皆改名。同時大封群臣。 這些東西,無關緊要。后世也不得其蔭澤。 b. 改革田畝,王田代替私田,恢復古代的井田制,遏制西漢末年的土地兼并,于民休息。效果不錯,一時間,國泰民安。 c.禁止奴婢的買賣。這一點,現(xiàn)代人很是驚訝。王莽確實是一個很有想法的君主。 d. 改革鹽,鐵,酒的買賣,由國家控制。 e. 遵從孔子,恢復“周禮”,建設王道樂土。 f. 改革錢幣,把大錢的刀錢幣改為小錢。 g. 組織編撰重要的典籍。 細節(jié)內(nèi)容,限于篇幅,請參考史書記載。 以上這些,作為一個54歲才登基的老人,尤其在古代,這個年紀已經(jīng)埋土半截了。王莽在如此大的年紀,還能如此的翻騰,把這西漢末年的歷史改寫。實在是非常的了不起。 這不是昏君和只知享受的君主,能夠做到的;更不是一個暴君,能夠做到的。只有迫切想有所作為的君主,才會不顧年紀,不顧后世的批評,和當時人鄙視,全力以赴的做下去。從內(nèi)心深處,他從年輕時候的克己奉公,到后來的篡位,都是遵從內(nèi)心,希望有所作為,為民奉獻。 總結,可以說,王莽被后人懷疑時穿越過去,非常有合理性。當然,這都是表達對王莽新政的驚訝之情,這些新政太前衛(wèi),根本不是那個時代的人能想到的。這樣最終導致了他的失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