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做家譜圖的時候,我一直在想父母的性格特點,他們平時社交圈以及在社交圈的地位是如何的。 畢竟我是從這個環(huán)境中,走出來的孩子。常常在心理咨詢中,我也會讓來訪者評價自己的父母性格和特點,有必要的時候,我也會讓來訪者描述其父母日常的互動方式和社交圈。無論你是否喜歡心理學,你都聽過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那么父母是如何影響到孩子的呢?父母通過自己的日常行為,潛移默化的影響孩子。我們常常說,不要在意別人說什么,要看別人做什么。孩子也會觀察父母做什么,進而模仿其行為,畢竟人都喜歡相似的。孩子喜歡模仿大人說話,喜歡穿大人的鞋子,感覺這樣自己距離大人就更近了。一個天天絲毫沒有自律,常常騙孩子的父母,如何能讓孩子信服,孩子也會從內(nèi)心不認可父母,但孩子也知道這是他的父母。所以孩子完全認同父母時,就會變成和父母一樣;不認同父母時,也許會取得一些成就,但就是遇到瓶頸,別看認為自己非常自律,可是他了解自己有非常頹廢的一面,而這一面就是向父母認同。孩子的情緒感知能力非常敏感,所以父母的喜怒哀樂,孩子全部可以感知到。我的侄女也就是2歲多一些,每次家里有人離開去外地的時候,她都是非常難過,會痛哭流涕,感覺她非常傷心,對于家人依依不舍。孩子在表達感情時,非常的熱烈、真摯!記得上學那會兒,兩個鄰居吵架了,小孩并不清楚自己家爸爸和鄰居吵架。小孩在路過這個鄰居家時,小孩向鄰居問好,鄰居也沒回應。于是,孩子回家告訴自己爸爸:鄰居心有怨氣、不愿意搭理自己。小孩的第六感非常強,所以就像日本電影《咒怨》中,那個恐怖的小孩那么嚇人,孩子的第六感有些像女性的第六感,往往沒有什么理由,但就是很準!其實第六感就是對于細節(jié)的把握和細微情緒的感知。孩子就像鏡子,他是非常的專注,玩的時候,就陷入其中,引導孩子想象畫面常常會嚇壞孩子。這也就是中國的《鬼故事》之類的電影和故事,為什么會讓一些孩子所謂的“鬼上身”或者“靈魂附體”。情緒感知能力強,但分析能力很差!所以,父母在離婚的時候,沒有給孩子講清楚時,孩子會以為是因為自己的“不乖、調(diào)皮”等行為,讓父母生孩而離婚,總之無法看到更的原因和視野,孩子會陷入自己的視角難以自拔!甚至有些孩子成年之后,也會因為父母離婚而內(nèi)疚和自責。說到社交圈吧,中國傳統(tǒng)是男主外,女主內(nèi)。如今更多女性走入職場,不再依賴男性的經(jīng)濟來源獲得更大平等、自由和獨立。現(xiàn)在工作社會的協(xié)作看起來比農(nóng)業(yè)社會緊密,但事實上,工業(yè)社會分工越來越細,大家之間的交集越來越少,從熟人社會到陌生人社會,踐行的法則是不一樣的。越大的城市,越陌生,畢竟到處都是陌生人!陌生人社會,不需要走的那么近,父母如果喜歡社交,又在大城市,不是原住民,那么孤獨是難免的。即使在大城市,也是感覺非常的孤獨,孤獨的時候就容易深入思考,覺得社交也挺浪費時間的,一群人在一起吃吃喝喝,也沒啥意思。還不如自己深入考慮一些,人生的終極意義,或者多干點活,多賺點錢!這種被動社交,會讓孩子以為,原來就是這樣的去做呀!孩子也會看起來比較有邊界感,和父母在一起也很難走近,覺得父母也不一定完全值得信任。在父母的社交圈中,沒有任何一個人值得信任和托付,所以孩子也會認同父母。孩子的內(nèi)心世界即渴望被別人看見,又擔心被人看見。畢竟被看見,有可能很“危險”,孩子陷入矛盾中。這種矛盾有時候,會表現(xiàn)為“喪”或者“沒意思”!父母與外界缺乏深入鏈接,家庭系統(tǒng)缺乏足夠的能量。孩子在進入社交圈,也會陷入這種“怪圈”,孩子更容易抑郁和“喪”,孤獨與孩子相伴。同時,孩子有可能看問題也的非常的深刻、犀利,畢竟一個去深入觀察這一切,這一切都被看的“透透的”,不過看透了,也就陷入“虛無”!所以外界鏈接是汲取能量,缺乏鏈接孩子成長會缺乏足夠養(yǎng)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