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 其二 明 · 盧象升 注釋: 1、漁家傲 :詞牌名。因 宋 晏殊 《珠玉詞》中“神仙曲漁家傲”一句而得名。雙調(diào),六十二字,前后闋各五句,仄韻。 2、盧象升:(1600—1639)明常州府宜興人,字建斗,號九臺。善射,有將略。天啟二年進士。授戶部主事。崇禎初,累遷右參政兼副使,又進按察使,嚴于治軍,屢次擊退進入畿輔之農(nóng)民軍。七年,以右僉都御史撫治鄖陽,與陳奇瑜連破漢南一帶的農(nóng)民軍。八年,受命總理江北、河南、山東、湖廣、四川軍務。尋加督山西、陜西軍務,賜尚方劍,與總督洪承疇合力圍攻中原農(nóng)民軍。九年,清兵由喜峰口入關。象升奉詔入衛(wèi),而清兵已去。十一年,清兵再入關,受命督天下兵,而所部實不滿二萬,又受楊嗣昌、高起潛掣肘,孤軍苦戰(zhàn),十二月,在巨鹿蒿水橋兵敗陣亡。南明弘光謚忠烈,清謚忠肅。有《忠肅集》。 3、搔首:以手搔頭。焦急或有所思貌。 4、問天:謂心有委屈而訴問于天。 5、摩:撫摸。 6、巨闕:《吳越春秋》載,越王聘歐冶子作五劍:一曰純鉤,二曰湛盧,三曰豪曹,四曰魚腸,五曰巨闕。后泛指利劍。 7、平生:一生;此生;有生以來。 8、雪:洗雪,洗刷。 9、天柱:古代神話中的支天之柱?!痘茨献印さ匦斡枴罚骸拔粽?共工 與 顓頊 爭為帝,怒而觸 不周之山 ,天柱折,地維絕。”也比喻負重任者。 10、孤危:孤立危急。 11、空:白白地,徒然地。 12、有舌:《史記·張儀列傳》:“張儀已學游說諸侯。嘗從楚相飲,已而楚相亡璧,門下意張儀,曰:「儀貧無行,必此盜相君之璧?!构矆?zhí)張儀,掠笞數(shù)百,不服,醳之。其妻曰:「嘻!子毋讀書游說,安得此辱乎?」張儀謂其妻曰:「視吾舌尚在不?」其妻笑曰:「舌在也。」儀曰:「足矣?!埂瓘垉x既相秦,為文檄告楚相曰:「始吾從若飲,我不盜而璧,若笞我。若善守汝國,我顧且盜而城!」”后以喻指安身進取之本,或指能言善辯。 13、憂時:憂念時事。 14、畫角:古管樂器。傳自 西羌 。形如竹筒,本細末大,以竹木或皮革等制成,因表面有彩繪,故稱。發(fā)聲哀厲高亢,古時軍中多用以警昏曉,振士氣,肅軍容。帝王出巡,亦用以報警戒嚴。 15、熊狐:熊和狐貍。此處指兇惡而又狡詐的敵人。 16、蠢動:指蟲類爬動的樣子或者意圖擾亂而行動。 17、驚魂:受驚的神態(tài)。 18、掣:抽,拉。 19、絕景:良馬名?!度龂尽の褐尽の涞奂o》“公與戰(zhàn),軍敗,為流矢所中” 裴松之 注引 晉 王沉 《魏書》:“公所乘馬名絕影,為流矢所中?!?o:p> 20、驕驄:jiāo cōng壯健的驄馬。泛指駿馬。 宋·辛棄疾 《江神子·和人韻》詞:“何處踏青人未去,呼女伴,認驕驄?!?o:p> 21、并逐:一起奔走,同時奔馳。 22、捷足:腳步快。謂行動迅速。 23、燕然:古山名。即今 蒙古人民共和國 境內(nèi)的 杭愛山 ?!逗鬂h書·竇憲傳》載,東漢 永元 元年,車騎將軍 竇憲 領兵出塞,大破 北匈奴 ,登 燕然山 ,刻石勒功,記 漢 威德。泛指邊塞。詩文中敘建立邊功時,常引用之。 宋·范仲淹 《漁家傲·秋思》詞:“濁酒一杯家萬里, 燕然 未勒歸無計?!?o:p> 24、勒:刻。 譯文: 漁家傲 其二 明末 盧象升 賞析: 試題: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明詞,完成15~16題。 漁家傲(其二) 盧象升 【注】①明末,清兵入侵,盧象升是朝廷所倚重的軍事將領之一。②絕影:良馬名。 15.下列對這首詞的理解和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首句“搔首”“問天”“摩巨闕”三個動作帶有強烈感情色彩,生動傳達出作者內(nèi)心壓抑、悲憤的情緒。 B.作者將正遭受戰(zhàn)火而飄搖欲傾的明朝比喻為“欲折”的“天柱”,面對艱險國勢,作者不由得憂心如焚。 C.作者精心遣詞來傳情達意,如“空”寫出空有抱負卻不得施展的無奈,“真”則表現(xiàn)出馳騁戰(zhàn)場的滿懷豪情。 D.這首詞寫了作者親見天柱孤危欲折、將士血灑疆場,親聞畫角聲聲、熊狐驚吼,是一首憂國憂民的壯歌。 16.有人評價此詞:上闋“哀”,下闋“激”。請結(jié)合下闋,談談作者是如何表現(xiàn)“激”的。 答案: 15.D(“天柱孤危欲折、將血灑疆場”“能狐驚吼”并非作者“親見”“親聞”) 16,①場面壯闊。如:以“天地裂”來形容號角之聲的激昂,以“驚魂”來寫將心情的激蕩。把讀者帶到刀光劍影,天驚地 動的戰(zhàn)場。②借用典故?!把嗳焕铡被脻h代室憲率兵破匈奴單于,刻石勒功而返的典故。表達作者期盼自己也能像竇憲一樣建功立業(yè)、青史留名的激越心情。③想象虛寫。“絕影”三句作者通過想象,展現(xiàn)了一幅駿馬奔馳、沖鋒陷陣、克敵制勝、勒銘記功的英雄凱旋圖景,抒發(fā)了作者渴望能一往無前、驍勇殺敵的豪邁激情。(每點2分,共6分) |
|
來自: 當以讀書通世事 > 《070-語文(作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