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上方綠標即可收聽主播米雅朗讀音頻 音樂:Joe Pass-ei Gento 歌曲:Poppy-Her 作者 | 包法利小姐 ID:zqfxlgzs 常常聽到有人一邊忙忙碌碌一邊不住地感嘆:“唉,我真是操心的命啊!” 自憐當中透著一絲自豪,無助當中透著一些堅強。 你說讓他歇一歇,可他卻偏要以一副對臟亂差零容忍的姿態(tài)洗好碗、擦好地、收拾好桌面、扔完垃圾……仿佛不做這些地球就會爆炸,仿佛跟一片狼藉過一夜第二天就能立馬折壽。 你說幫幫忙吧,他直接回一個十足嫌棄的拒絕三連——“你會啥,別添亂,快走開”;你擱那兒呆著吧,抱怨聲立刻傳到耳邊——“我這個人真是天生操心命,累死都沒人心疼吶!” 怎么樣都不行! 是不是腦海中浮現出了許多熟悉的身影,比如媽媽、奶奶、婆婆、姑姑、姨、嬸嬸…… “操心命”多集中表現于年紀偏長的女性身上,但也并不絕對,很多年輕人也挺愛操心的,且這種操心帶給旁觀者的焦慮、無奈要遠大于踏實、輕松。 就,明明身邊有個人干活兒應該是值得高興的事情,但自己卻并不能心安理得地偷懶享清閑;明明勤勞是美好的品質,可“操心命”們的身上卻總散發(fā)著隱隱的怨氣和苦情感。 這究竟是為什么呢? 今天就讓我們帶著這些疑惑,走進“操心命”紛繁復雜的內心世界。 并非天生 從來只有養(yǎng)成的“操心命” 結合身邊操心命的實例,不難發(fā)現他們這套行為背后有兩個大的驅動源:一個是不能停,一個是無人靠。 再深挖一步又能看到,背后的背后是深深的恐懼——似乎停下來或者讓別人代勞,自己將會陷于非常危險的境地。 所以與其說是“不能停、無人靠”,不如說是“不敢停、不敢靠”。這源于早期非常糟糕的關系體驗和情感體驗。 先說“不敢停”。 很多父母會在無意識中向孩子傳達這樣的理念:你總得做點什么,才算是一個有用的孩子,有用的孩子才是好孩子,才配得到尊重與愛。 那小孩就會發(fā)自內心覺得,愛是有條件的,愛是一場交易。自己身后并不總有一個寬大的手掌,父母的懷抱并不能包容自己的奇思妙想、調皮搗蛋和偶爾的發(fā)呆,因為那些沒什么用。 所以他們本身的安全感是十分匱乏的??偟脮r時刻刻提醒自己“我需要做點什么”,只有做點有用的才能填充愛的黑洞、找到一點被愛的理由,找到了被愛的理由才能確認自己在這世上的存在感,才能緩解自己的存在焦慮。 于是打小就開始操心,老老實實做家務、勤勤懇懇抓學習;長大后,繼續(xù)老老實實做家務、勤勤懇懇做工作。 倒未必是因為多么的熱愛和敬業(yè),他們的學習和工作效率也未必有多高,只是停下來便不知“自己是誰”、停下來便不知“自己有什么活著的意義”。 不停的忙忙碌碌跟巨大的空洞感虛無感比起來,還是前者更好受一些。 接下來是“不敢靠”。 敢于依靠是敢于表達自我需求的表現——“我現在很累,或者我有更重要的事情做,所以希望別人可以為我分擔一下”。 而操心命是不具備這種能力的,因為“要求別人干活”和“讓別人幫忙”這種事在他們以往的情感體驗中幾乎不存在。他們對這個事兒不熟,所以不覺得人跟人的關系還能這么處。 那么他們熟悉的體驗是什么呢?很可能是“被命令、被要求”“只服從,自己的需求并不被看見與在意”。那個總是對他提要求的人可能是父母,也可能是兄弟姐妹。 人是很難突破自己原生家庭固有模式的,于是在長大甚至變老后的各種人際關系里也會自動將身邊人套入到早年家庭成員的角色中。 比如操心命的原生家庭里,有命令者和被供養(yǎng)者,那么他們的周圍就必須有人來扮演這樣的角色。 哪怕這些人本身不是,他們完全有意愿、有能力讓你成為被服務、被供養(yǎng)的對象,可由于你陷在舊模式中無法自拔,難以讓自己看清現實,遂只能繼續(xù)自己的苦情角色,一邊忙忙碌碌,一邊怨聲載道,一邊又拒絕幫助,在全新的日子里重復著昨日的故事。 講到這里,我想大家應該能大致明白為什么自稱操心命的多為年長女性了。 直到現在,重男輕女的現象都依然是一種普遍存在,更別提以前。很多80、90后是獨生女還好一些,再往前的話,家里有哥哥弟弟,女孩兒不僅可獲得的資源少之又少,還要承擔起供養(yǎng)和支援兄弟的重擔。 再加上父母維持生計不易,身為家庭權力結構中的最底層,很多女性可能早早就要做起小大人,對內包家務,對外賺家用。 做了都未必能換得家人的好臉色,不做就更是處境艱難,被罵被挑剔被嫌棄都是家常便飯。無條件的愛對她們來說根本就是奢侈品,勤勤懇懇、任勞任怨的干活兒成了一種不得已而為之的生存策略,不止為了物質面的生存,也為了能少受一些精神上的摧殘與消耗。 所以哪里有什么天生操心命,都是后天養(yǎng)成的結果而已,只是早年的印記太深,讓“操心”變成了一種難以撼動的類似于命運的東西。 累人累己的“操心命” 操心命的內核是恐懼、焦慮且無助的,他們不覺得有誰可以幫助自己,或者說不覺得自己值得被幫助,所以只能通過忙碌與操勞獲得內心的片刻寧靜。 可你若真問他們忙出了個啥?他們也說不好,肉眼可見的只有被填滿的時間和一身疲憊,而未必有什么耀眼的成績。 再看身邊人,貌似是受益者,但內心實則苦不堪言。 就像開頭描摹的生活場景——不做吧,他嘮叨,你能覺察到他是希望被心疼和幫助的;做吧,同樣被嘮叨,仿佛自己蠢笨如豬,連個地都掃不好、桌子都擦不干凈。 左也不是右也不是,一道雙重束縛將自己死死焊在原地,不知所措。 長期處于這種關系模式中,怎么能快樂得起來呢?負面影響倒是會有一大堆。諸如: 1、自我懷疑。 總是收到操心命的負面評價,時間久了,難免自我懷疑——我是不是真的是個什么都做不好的廢物? 2、小心翼翼,過度苛求完美。 為了不讓別人覺得自己坐享其成,還是會去幫幫忙,但為了避免被挑剔,做起來會小心翼翼,生怕哪個細節(jié)沒拿捏準被操心命指指點點。 想想都累。長期苛求完美會消磨掉一個人的創(chuàng)造力,畢竟,真正的創(chuàng)造是敢于出錯,而不是千方百計力求不出錯。 3、不覺得自己被需要,難以構建親密關系。 想幫助對方卻總是被拒絕,仿佛自己不被需要、無法為別人帶去價值,這不僅會影響到自我價值的判斷,還會削弱構建親密關系的能力。 除此外,操心命還有一個常見表現就是——邊界感不清,過度干預親近之人的生活。 即,我不僅操心自己范圍內的事兒,還要操心別人的事兒。 比方說你有一個操心命的母親,那么她對你因工作不順、身體不佳想躺平一年的計劃是很難接受的。 這其實源于焦慮的延伸。 操心命早年的生存空間和試錯空間都很狹窄,沒什么探索的自由,只能用無止境的付出換安全。 因此在他們腦中,生活猶如一道陡峭的山坡,稍有不慎、稍有懈怠就會滑落山崖,所以要小心、謹慎、勤懇,別偷懶、別出格。 這份焦慮強大到他們會自動認為孩子所面臨的現實也是如此,所以常常不知疲倦地用自己的大手將孩子撥拉到“正途”上面,任何一絲意外都會令他們驚恐萬分。 當然,這也是一種刷存在感和價值感的方式,一聲聲“為你好”和一次次操勞的背后藏著的潛臺詞是——沒有我你不能行!沒了我你可咋辦呀! 殊不知,自己孩子已經萬分窒息。 這就是操心命,習慣了在狼的追趕下奔跑,等真的處于相對風平浪靜的環(huán)境中時,他們依然停不下來,甚至還要憑空制造出一些狼,或把嚶嚶嚶的小土狗放大為兇神惡煞的狼群; 他們也習慣了作為輔佐者和服務者而生活,始終沒有學會依從內心的聲音為自己而活,脫離開被服務者反而會讓他們無所適從。 放松點,生活不過如此 雖然操心命的療愈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但看見內心的那個受傷小孩一定是關鍵的第一步。 當通過覺察和其他方面的努力,內在小孩漸漸得到安撫之后,操心的命運也會逐漸得到扭轉。 具體而言,操心命“逆天改命”初見成果的表現有以下四個方面: 1、敢于慢下來和閑下來,不會因什么都不做而慌張,反倒能享受其中; 2、不那么要強,不再通過爭優(yōu)(包括自己和家人)而尋求絕對的安全地帶,能夠接納自己的局限、也能看到別人的優(yōu)點; 3、敢于依靠、能夠給別人派活兒,不再總是一邊忙碌、一邊抱怨; 4、能夠和問題共存、能夠和意外共存,而不總想著解決所有問題、鏟平所有意外,接納“暫時擱置某些問題天也不會塌下來”的事實。 總之,當一個人內核穩(wěn)了、心定了,便能從內心發(fā)出動力,閑或忙,從心所欲,而不必總覺背后有一道不斷揮舞的皮鞭,不必總想著應該做點什么去逃離危險、抵達安全之境。 如若你的身邊有一位操心命,那么首先建議你不要有半點改變對方的念頭。 然后,你最好可以足夠地穩(wěn)定與堅強、擁有在不同環(huán)境下依然做自己的能力,這樣一來,你的隨心所欲、樂天悠然對于操心命來說就是最大的意義。他可以由你這面鏡子看到活著的另一種可能性,進而才能擁有松動固有人格的契機。 當然,家里有一位操心命是最令人頭大的。 在你不夠強大時還是盡量保持距離,因為你的弱會激發(fā)操心命的焦慮,從而更加不分界限地去干預你的人生。更何況還有日常相處的各種粘連與摩擦,都會形成一筆不小的損耗。 離開、獲得人格的升級和一定程度的經濟獨立后,你樂天隨性的生活態(tài)度在家人面前才會變得極具說服力,他們會逐漸下意識覺得——你這樣子都可以活得很好,那么我那一套也許真的不適用了,改一改,放松一點又如何? 總之,不被操心命同化是前提,不奢求改變對方是原則,在此基礎上,只管讓自己不緊不慢地成長、從容不迫地生活,自然有可能成為別人生命里的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