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分析】: 本章主要有三層意思:一是要大家知道有不戰(zhàn)而勝的無敵之道;二是無敵之道不是憑空而來的,應向圣人學習常善救人和常善救物,樹立神威讓人臣服;三是要重視正反兩方面的教育,缺一不可。無敵之道關鍵在于自己的本事和智慧。 【現(xiàn)實意義】: 讀《道德經(jīng)》的第二十七章,讓我想起《孫子兵法》的名言:“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边@就是無敵之道。你看《道德經(jīng)》第二十七章的前面部分:“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边@不就是“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的意思嗎?當然,這是孫子讀《道德經(jīng)》的啟發(fā),而不是老子受《孫子兵法》的影響。 這一段有五個善字。善的字義很多,在這里應為動詞,作“善于,擅長”解,而不是惡的反義詞。這段話的意思是:善于行走而不留痕跡;善于言辭會滴水不漏;善于算計卻不用籌策;善于關閉不用門栓也無人打開;善于打結不用繩索捆綁也無人能解開。讀起來有點神乎其神。要真正理解老子的意思就不能正規(guī)思維。 孫子的“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不僅僅是靠武力的強大,更需要神威相助,即仁義道德,以德服人,讓對方心悅臣服。我們從字面上來理解: 善行者,那就是輕功了得,能飛檐走壁,可以腳不落地當然沒有痕跡了。 善言者,能舌戰(zhàn)群儒,有知識有智慧,一張嘴滴水不漏。 善數(shù)者,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不用籌策掐指一算便知道了。 善閉者,不用關門更不用門栓也無人打開。 善結者,不用繩索捆綁也無人能解開。 這是老子真正意思的表示嗎?當然不是?,F(xiàn)實社會是不可能的。老子的意思是,只有得道的人才能做到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或者說老子希望有這樣理想的生活環(huán)境,沒有爭斗,沒有算計的自由生活。 “善行無轍跡”。轍跡,車子行駛的痕跡。不管是行走也好,駕車也好,不可能不留下痕跡的,哪怕你輕功再了得終要落腳地面,留下蛛絲馬跡?,F(xiàn)實中不可能。 “善言無瑕謫”。瑕 ,玉上面的斑點,瑕疵。謫,譴責,責備。字面翻譯:會說話的人,就像無瑕疵的玉不受責備。善言也可理解為美言、慎言。 “善數(shù)不用籌策”。數(shù),意為計算。籌策,古時計算用的工具?;I,計數(shù)的用具,多用竹子制成。策,也是竹子制成的一種計算工具,形狀與籌相似。一般計算都要運籌的,如名言:“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毙牡睾唵?,無欲無為,凡事了如指掌,掐指一算就行了,何須籌策。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边@兩句可不能聯(lián)系到實物來理解。如果聯(lián)系到實物,那么,再結實的門也是可以炸開的,再死扣的結也是可以剪開的。其實,要真正理解這兩句話,那就是善閉即無門,善結即無結。 諸葛亮唱空城計,城門大打開,司馬懿不敢進就是“無關楗而不可開”的最好解釋。楗,關上門后插的木栓,橫的叫關,豎的叫楗,俗稱門栓。 畫地為牢也是“無繩約而不可解”的最好例證。繩約,指用繩子約束,即捆綁。小孩子犯了錯誤,大人劃個圈罰站,不許出圈,小孩子就不敢出來。是出不來嗎?當然不是,而是出來了比不出來會更慘。這是大人的威嚴在起作用。 要做到善行、善言、善數(shù)、善閉、善結是不容易的,要靠智慧和神威。怎樣才能做到呢?老子又搬出圣人的做法。 附: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新譯】: 善于行走而不留痕跡;善于言辭會滴水不漏;善于算計卻不用籌碼;善于關閉不用門栓也無人打開;善于打結不用繩索捆綁也無人能解開。 因此,圣人總是善于做到人盡其才,所以就沒有被拋棄的人;總是善于做到物盡其用,就沒有被廢棄的物品;這就叫做承襲賢明的處事方法。 所以說,善人是不善之人的老師,不善之人亦是善人的借鑒。不敬重老師,不懂得借鑒,那么,再聰明也是糊涂人。這是“道”一個至關重要的奧妙。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