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理說,范蠡師從計然老師,他所學(xué)的那些知識如果能全部傳授給3個兒子,那又將是3個了不起的人物。 現(xiàn)在流行拼爹,我要有個這樣的爹,那我學(xué)都不上了,專門纏著他來教,要知道他這些經(jīng)驗隨便用在哪兒,那真是出神入化,受用一生。 但是,老天給每個人每個家庭都不可能完全圓滿,總有這樣那樣的磨難。這么厲害的爹,3個兒子卻并沒有想象的那樣。 大兒子 范蠡幫勾踐復(fù)國成功后,百里宛玉被接回了越國。 她是百里良的女兒,就是范蠡的父親曾經(jīng)打了50棍又救了的那個人。 百里良在夫椒之戰(zhàn)中犧牲,把女兒托付了范蠡,后來范蠡和勾踐一起在吳國為奴時,為了掌握更精準的情報,百里宛玉做了伍子胥府上的宮女,也就是咱們今天說的奸細。 戰(zhàn)爭結(jié)束后,文種夫人就把百里良的意思傳達給范蠡,讓他娶了百里宛玉。 在他離開越王府之前,他的大兒子出生了,當(dāng)時3歲,叫范智。 因為一開始要逃避勾踐的追捕,他們不敢去人多的地方,都是在偏僻處落腳,開荒建屋生活。 小小的范智一下子從富足的生活到跟著流浪,風(fēng)餐露宿,吃了不少苦頭。 雖然范蠡帶了一幫人和一些盤纏,但整體生活環(huán)境還是很艱辛,比如蘆葦叢,沼澤,荒山,不像咱們現(xiàn)在都是城市化,只要有錢去哪都行。 那時吃住都要動手,有錢也解決不了根本問題。 加上范蠡開始做生意,咱們看著書中描寫他好像一帆風(fēng)順,對金錢總是招之即來揮之即去,但沒有哪一個賺錢的生意人不勤快,不吃很多苦的,其中的摸索,起早貪黑,舟車勞累不是常人能想象的。 小小范智跟著自然也嘗遍了這些苦頭,體驗了父母做生意賺錢的不易,所以他能吃苦也珍惜錢。 在微子湖,滿地蘆葦,淺灘,沒什么人煙,范蠡問一行人誰愿意留下來,大部分都要走,只有范智堅決要在那兒,他要憑自己的力氣把那里打造成一個人間樂園。 幾年后,范蠡再過來時,房子一排排,各種雞鴨魚和水稻等規(guī)劃有序,就像咱們現(xiàn)在看到的鄉(xiāng)村農(nóng)家一樣,范蠡都不想回去了。 他本來是想讓兒子跟自己一起回去的,因為夫人想兒子,但范智不愿意,他太喜歡這里了。 這對一個家庭來說肯定是好事,沒有養(yǎng)成嬌氣的脾性,又能吃苦自力更生,如果沒什么事,范智在咱們今天說來,絕對是一個成材的料。 但世事并非這樣,接著往下看。 二兒子 范蠡為什么在一個地方呆不了多久就挪走?雖然三盡其財依然富可敵國,那也是迫不得已。 第一次是越王勾踐到太湖辦事,他怕時間久了難免被碰到;第二次是在丁山制陶,生意有了名氣之后被伍子胥的兒子追殺,雖然他擺平了,但太有錢太出名不是好事,他又走了。 第三次是到齊國都城臨淄,在這里把生意做大后齊王非要他進宮輔政,3年期滿又像在越國一樣趕緊溜了。 他的二兒子就是在這樣一個不停搬家不停折騰的環(huán)境中出生,因為想要范蠡命的人太多,所以他當(dāng)初留了劍師紅蕖在身邊,以保夫人和孩子安全。 因此二兒子范哲從小就耳濡目染,拜紅蕖為師,舞文弄劍,每到一個地方,還喜歡湊這種熱鬧,中間也闖了不少小禍。 后來紅蕖結(jié)婚后,范哲又找個了師傅學(xué),記得李玫瑾老師說過,文將后代多福壽,武將后代多暴虐。 范哲就是這樣一個人,動不動劍都拔出來了。 范蠡晚年,因為想在家鄉(xiāng)楚國的宛縣找一批好的馬種,他就派二兒子去了。 誰知道被宛縣的縣令兒子在街上遇到找事,理由是范哲私自販賣違法。 范哲抽出劍想還擊,突然想到父親平時對他的教導(dǎo),不能沖動,不能殺人,于是強忍著沒有更進一步。 這時縣令兒子看他拔劍,用手死死握住劍削,兩人就這樣對峙著。 最終范哲在父親的叮嚀中泄了氣,一松手,強大的慣性力量讓對手措手不及,劍插入對方身體致失血過多死亡。 到此,這個事就變得嚴重了。咱們說范哲真的有點冤,在關(guān)鍵時刻還是聽話的,誰知道會因為聽話弄巧成拙。 范蠡本來不打算救,他知道殺人償命,自己理虧,可是耐不住全家人數(shù)落他,說當(dāng)年攻打吳國都那么有辦法,現(xiàn)在救一個兒子的命都做不到。 沒辦法,范蠡準備派小兒子帶1000兩黃金去楚國贖,可是老大不愿意,他說家里發(fā)生這么大的事,弟弟還小,當(dāng)時應(yīng)該也就十幾歲,自己作為長子,有這個義務(wù)去完成這件事。 夫人也不放心,在旁邊哭訴要大兒子去。 范蠡經(jīng)不起鬧騰,就改變主意讓老大去了。 這一去,悲劇注定。 具體是咋了,咱們后面說。 后來范蠡在跟家人說這事時,家人埋怨他為什么早點不把這些利害說清楚,還怪他為什么要讓老二去買馬種。 范蠡是上通天文的一個人,這些命運的安排他怎能不知?而且他一向是順應(yīng)天道遵循規(guī)律,其實他早就說過,老二從小這樣,他是比較擔(dān)心的,有些事真的是冥冥之中早有定數(shù)。 所以才有李玫瑾老師那句話,人的命運就在你平時的日常行為中,可以說,每個人的命運都是自己創(chuàng)造的結(jié)果。 小兒子 范蠡的小兒子范祈是在齊國做生意時生的,那時他們已經(jīng)很有錢,又住在齊國都城,各種條件都好。 后來范蠡又入宮中做大夫,總的來說,小兒子沒受過什么罪,也不缺錢,按咱們今天的話說,就是一個富二代。 但也因此,范祈好象并不是多有才,他不象大哥能吃苦,也不象二哥能耍劍,生意更是不操心幫忙,或許整天就是無所事事吃喝玩樂吧。 后來范蠡在安排后事中,是把小兒子找了個好的老師,讓他跟著學(xué)習(xí)去了,可以理解成搞研究。 咱們說回前面,為什么范蠡要讓小兒子去救老二,就是因為他生活在一個不差錢的環(huán)境中,無論拿多少錢贖二哥,他都不心疼。 但老大不,當(dāng)他把錢給了莊生后,他聽說楚王要大赦天下,意思就是弟弟不花錢也會在這個政策下被放了。 他覺得實在虧,白白送了1000兩金子給莊生,本來莊生收了他錢后告訴他,什么也不要問,趕緊回國,可是現(xiàn)在他心里憋得難受,他要把錢要回來。 莊生見他又倒回來找自己,二話沒說,讓他把錢拉走,范智還高興得不得了,覺得這個莊生真識實務(wù),知道自己沒出什么力,也不好意思收這么多錢。 當(dāng)他洋洋得意之時,這邊收到弟弟被殺的消息。 范蠡按正常的時間來算,老大應(yīng)該早回來了,如果沒回來,那一定不是好事,果不其然,尸體還沒到家,他就夢見老二一身白衣飄飄,手持利劍微笑著向自己走來。 范智不知道的是,二弟的生死命運就握在莊生手里,要楚王大赦天下的是他,要楚王殺范哲的也是他,他的威望在楚王心中可是一言九鼎的。 莊生并不貪財,他本來也就想事辦完了主動把錢退回去,誰知這個范智卻提前要錢來了,他心里氣不過,才讓事情有了反差。 如果當(dāng)初派小兒子去,結(jié)果可能就會不一樣,雖然他小,但他沒有錢的概念,要多少都會給。 范蠡養(yǎng)育的3個兒子 給了我們什么樣的啟示? 正如孟母三遷,環(huán)境可以讓人養(yǎng)成一種性格,性格可以決定命運。 范蠡自己也反省過,因為忙于生意,對老二疏于管教,沒有教會他很多為人處事的道理,才釀成了后來的悲劇。 可是,作為父母,往往生存所迫,環(huán)境不是咱們所能完全控制的,那怎么辦? 一旦感覺孩子的某些性格可能會影響他將來的生活時,我們怎么做才能盡量避免不好的事情發(fā)生? 首先要有覺察的意識。 也就是父母你自己先要能認識到孩子哪些方面是有問題的。 這需要父母的本事和智慧,和平時與孩子的相處。 比如你明明看到孩子自私,不太顧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分擔(dān)體諒家人,吃東西沒禮節(jié),可你總用他是孩子做借口,任由那樣。 等有一天長大了,你報怨說孩子沒責(zé)任心,毒眼龍,不孝敬老人,甚至是娶了媳婦忘了娘,那是誰的錯?不是你從開始沒把苗扶正嗎? 接著,你要刻意去幫他糾正。 比如有的孩子花錢大手大腳,你不要以為你有錢沒關(guān)系,你能保持你的孩子一輩子都不差錢?再說,學(xué)會用錢是一種修養(yǎng)和智慧,有時候跟錢多錢不沒太大關(guān)系。 孩子真正會花錢是對父母的尊敬和心疼,就象范智,他舍不得,但同時也給他一種原則,錢在什么時候花一定不能吝嗇,比如你跟人合伙時,你給人恩惠時,你找人幫忙時,特別是救命時。 當(dāng)然不可能一下子觀念都改變,但刻意給他安排一些事,然后讓他從中去悟,前提是別用要命的事來歷練,要不象范智一樣,這種損失是彌補不回來的。 最后,父母要做一個好的榜樣。 如果父母一點都做不到,何來覺察和糾正?這段時間出現(xiàn)那么多中學(xué)生的悲劇,難道僅僅是孩子們一時沖動嗎? 難道平時在家里孩子就是一個乖乖仔嗎? 面對孩子的暴戾,家人的反應(yīng)是什么?在處理日常沖突和矛盾時,父母又給孩子做了什么樣的榜樣呢? 看看那些帶小寶寶的父母就知道,孩子之間出現(xiàn)一點摩擦,本來沒什么大不了的事,然后大人開始上場,各種袒護和戰(zhàn)爭,反而弄得孩子無所適應(yīng),有些嚇得從此心里有陰影。 還有些父母報怨孩子成天不讀書不學(xué)習(xí),請問你家里有書柜嗎?有幾本書?你看書嗎?當(dāng)孩子做作業(yè)時,你有沒有看手機或電視? 范蠡3個兒子的性格養(yǎng)成是他們一手養(yǎng)育的結(jié)果,那現(xiàn)在咱們的孩子難道不是嗎?你創(chuàng)造的所有一切,你在孩子面前表現(xiàn)的一切,就形成了孩子最原始處理事情的方式。 所以別再說這熊孩子咋這樣,先看看你給他的成長環(huán)境是啥樣。 點個【贊】+【在看】,陌十八每天為你帶來一份文字的驚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