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與要點 玉版,是指因為內(nèi)容重要,要高度重視,刻于玉版之上,作為重要文獻,以傳后世的意思。 本章之所以重要,它貫穿的是《黃帝內(nèi)經(jīng)》“治未病”以及醫(yī)者應該十分謹慎、嚴格把握治療時機以免誤傷人命的重要思想。 具體內(nèi)容如下: 一、說明針的重要作用。治療民眾的疾病,針是最重要的工具之一。 二、具體指出癰疽發(fā)生的原因:喜怒無常、飲食不節(jié)。 三、要防微杜漸,將疾病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 四、說明疾病都有逆順的情況,要區(qū)別不同情況,就需要仔細辨別。 五、指出上下手足各條經(jīng)脈,有一定的禁刺范圍,因此針刺治療時,要提高警惕,不要違犯。 (原文)黃帝曰:余以小針為細物也,夫子乃言上合之于天,下合之于地,中合之于人,余以為過針之意矣,愿聞其故。 (譯文)黃帝說,我認為小小的針具是一種微不足道的東西,你卻說它上合于天,下合于地,中合于人,我認為這是過分夸大了它的作用,希望你闡述其中的道理?! ?/p> (原文)岐伯曰:何物大于天乎?夫大于針者,惟五兵者焉,死之備也,非生之具。且夫人者,天地之鎮(zhèn)也,其不可不參乎?夫治民者,亦唯針焉。夫針之與五兵,其孰小乎? (譯文)岐伯道,天能包羅萬物,還有什么能夠比天更大呢?對于人體的作用而言,大于針的,只有五種兵器,但五種兵器都是在戰(zhàn)爭中用來殺人的,而不是治病救人的。自然界中最寶貴的就是人,針刺能夠治病活人,小小針具難道就不能與天、地相參合嗎?在治療人們疾病的過程中,是時時刻刻都離不開這小小針具的。從這種意義上講,針和五種兵器的作用,誰大誰小不是很清楚了嗎? (原文)黃帝曰:病之生時,有喜怒不測,飲食不節(jié),陰氣不足,陽氣有余,營氣不行,乃發(fā)為癰疽。陰陽不通,兩熱相搏,乃化為膿,小針能取之乎? (譯文)黃帝問道,疾病發(fā)生之初,或情志過度刺激,或飲食沒有節(jié)制,造成人體陰氣不足,陽氣有余,使營氣的運行阻滯,便會形成癰疽病。營衛(wèi)氣血阻滯不通,體內(nèi)有余的陽熱與營衛(wèi)氣血瘀滯產(chǎn)生的熱邪互相搏結(jié),熏蒸肌膚而化為膿。運用針刺能夠治療這類疾病嗎? (原文)岐伯曰:圣人不能使化者為之,邪不可留也。故兩軍相當,旗幟相望,白刃陳于中野者,此非一日之謀也。能使其民令行,禁止士卒無白刃之難者,非一日之教也,須臾之得也。夫至使身被癰疽之病,膿血之聚者,不亦離道遠乎?夫癰疽之生,膿血之成也,不從天下,不從地出,積微之所生也,故圣人自治于未有形也,愚者遭其已成也。 (譯文)岐伯回答說,高明的醫(yī)生發(fā)現(xiàn)這種病的跡象而進行早期治療,使病邪不要久留在體內(nèi),以免久留生變。例如兩軍作戰(zhàn),旌旗相望,刀光劍影遍于曠野,絕不是一天的謀劃。能夠使百姓服從政令,令行禁止,將士勇于沖鋒陷陣,不怕犧牲,也不是一天教育的結(jié)果,頃刻間就能辦得到的。等到身體已經(jīng)患了癰疽之病,大膿惡血已經(jīng)形成,這時再用微針治療,大大違背了治療規(guī)律。從癰疽的產(chǎn)生直到膿血的生成,既不是從天而降,也并非從地而生,而是病邪侵犯機體后,沒有得到及時的治療而逐漸積累形成的。所以高明的醫(yī)生能夠防微杜漸,早期治療,不使疾病發(fā)展。愚笨的醫(yī)生,不懂得早期防治,治療的都是已經(jīng)形成的癰疽病。 (原文)黃帝曰:其已形,不予遭,膿已成,不予見;為之奈何? (譯文)黃帝問,如果癰疽已經(jīng)形成,沒有及時進行治療,膿已經(jīng)生成又沒有察覺,又該怎么辦呢? (原文)岐伯曰:膿已成,十死一生,故圣人弗使已成,而明為良方,著之竹帛,使能者踵而傳之后世,無有終時者,為其不予遭也。 (譯文)岐伯答道,膿已經(jīng)形成的,絕大部分會死亡。所以高明的醫(yī)生能早期診斷,不等疾病形成就消滅在萌芽狀態(tài),并將一些好的療法,記載書上,使有才能的人能夠繼承下來,世代相傳,使醫(yī)生不再犯上述類似的錯誤。 (原文)黃帝曰:其已有膿血而后遭乎?不導之以小針治乎? (譯文)黃帝問,已經(jīng)形成膿血的不能用小針治療嗎? (原文)岐伯曰:以小治小者,其功小,以大治大者,多害,故其已成膿血者,其唯砭石鈹鋒之所取也。 (譯文)岐伯說,用小針治療功效不大,用大針治療,又可能會產(chǎn)生不良后果。所以對已經(jīng)形成膿血的,只能用砭石,或用鈹針、鋒針及時排膿來進行治療。 (原文)黃帝曰:多害者其不可全乎? (譯文)黃帝問,有些癰疽病已經(jīng)向惡化方面發(fā)展,還能治愈嗎? (原文)岐伯曰:其在逆順焉。 (譯文)岐伯答道,這主要根據(jù)病證的逆順來決定。 (原文)黃帝曰:愿聞逆順。 (譯文)黃帝說,我想聽你談談病證的逆順。 (原文)岐伯曰:以為傷者,其白眼青,黑眼小,是一逆也;內(nèi)藥而嘔者,是二逆也;腹痛渴甚,是三逆也;肩項中不便,是四逆也;音嘶色脫,是五逆也。除此五者,為順矣。 (譯文)岐伯道,癰疽為害,有五種逆癥:白眼球部顯青黑色,眼睛縮小是逆證之一。服藥后即嘔吐是逆證之二。腹痛并且口渴劇烈是逆證之三。肩背頸項轉(zhuǎn)動受限是逆證之四。聲音嘶啞,面無血色是逆證之五。除此五種逆證外,其他便是順證了。 (原文)黃帝曰:諸病皆有逆順,可得聞乎? (譯文)黃帝問道,各種病都有逆順,能講給我聽聽嗎? (原文)岐伯曰:腹脹、身熱、脈大,是一逆也; 腹鳴而滿,四肢清泄,其脈大,是二逆也; 衄而不止,脈大,是三逆也; 咳而溲血脫形,其脈小勁,是四逆也; 咳脫形,身熱,脈小以疾,是謂五逆也。如是者,不過十五日而死矣。 (譯文)岐伯回答說,腹脹滿、身發(fā)熱、脈大,為邪盛正虛,是一逆。腹?jié)M而腸鳴、四肢厥冷、脈大,為陰證得陽脈,是二逆。 鼻血不止、脈大,為陰虛而邪實,是三逆??人?、小便尿血、肌肉消瘦、脈小而強勁,是四逆??人?、肌肉消瘦而脫陷、身熱、脈小而急疾為正氣衰而出現(xiàn)真臟脈,是五逆。 如果出現(xiàn)上述五逆證,十五、六天之內(nèi)就會死亡。 (原文)其腹大脹,四末清,脫形,泄甚,是一逆也; 腹脹便血,其脈大,時絕,是二逆也; 咳溲血,形肉脫,脈搏,是三逆也; 嘔血,胸滿引背,脈小而疾,是四逆也; 咳嘔,腹脹且飧泄,其脈絕,是五逆也。如是者,不及一時而死矣。工不察此者而刺之,是謂逆治。 (譯文)至于五逆的急證腹大而脹、四肢厥冷、形體非常消瘦、泄瀉不止,為脾陽已敗,是一逆。腹脹滿、大便下血、脈大而有間歇,為孤陽將脫,是二逆。咳嗽、小便溺血、形體極度消瘦、脈堅搏指,為胃氣已絕,是三逆。嘔血、胸部滿悶連及背部、脈小而疾速,為真元大虧而邪氣仍盛,是四逆。上有咳嗽、嘔吐,中有腹脹,下有完谷不化的泄瀉而脈絕不至,為邪氣獨盛、真元已脫,是五逆。若出現(xiàn)這五種逆證的,一天之內(nèi)就會死亡。醫(yī)生對這些危象,若不詳加審察而妄加針刺治療,就稱為逆治。 (原文)黃帝曰:夫子之言針甚駿,以配天地,上數(shù)天文,下度地紀,內(nèi)別五臟,外次六腑,經(jīng)脈二十八會,盡有周紀。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子能反之乎? (譯文)黃帝問道,你說針刺的作用很大,能與天地相配,合乎自然規(guī)律的變化,內(nèi)聯(lián)五臟,外通六腑,并能疏通經(jīng)脈而宣導氣血,使二十八脈的循行暢通。但是,若誤用針刺,就會傷害人的生命而不能救治生命垂危的人。你能告訴我運用針刺,救治生命而不傷害人的性命的方法嗎? (原文)岐伯曰:能殺生人,不能起死者也。 (譯文)岐伯回答說,錯誤的針刺會傷害人的性命,正確的針刺也不會救活死人?! ?/p> (原文)黃帝曰:余聞之,則為不仁,然愿聞其道,弗行于人。 (譯文)黃帝說,我聽到這些,感到太缺乏仁愛了,我想聽你具體地講講其中的規(guī)律,以免再錯施于人。 (原文)岐伯曰:是明道也,其必然也,其如刀劍之可以殺人,如飲酒使人醉也,雖勿診,猶可知矣。 (譯文)岐伯道,這是非常明顯的道理,也是必然的結(jié)果。好像刀劍可以殺人,飲酒可以醉人一樣,這個道理不用診察也可以知道。 (原文)黃帝曰:愿卒聞之。 (譯文)黃帝說,我想詳盡地了解其中的道理?!?/p> ?。ㄔ模┽唬喝酥軞庹?,谷也。谷之所注者,胃也。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海之所行云氣者,天下也。胃之所出氣血者,經(jīng)隧也。而隧者,五臟六腑之大絡也,迎而奪之而已矣。 (譯文)岐伯道,人所稟受的精氣,來源于食物,食物都進入胃,所以胃是食物化生氣血的源泉。在自然界,大海所蒸騰的云氣,在廣闊的天空浮游。在人體,胃所化生的氣血,則隨著十二經(jīng)脈流動。經(jīng)脈是聯(lián)絡五臟六腑的通道,如果在這些通道的要害部位,運用逆著經(jīng)氣運行的方向進行針刺,就會瀉真氣而導致死亡。 (原文)黃帝曰:上下有數(shù)乎? (譯文)黃帝問,經(jīng)脈的要害部位在人體上下有一定的數(shù)目和部位嗎? (原文)岐伯曰:迎之五里,中道而止,五至而已,五往而臟之氣盡矣,故五五二十五,而竭其輸矣,此所謂奪其天氣者也,非能絕其命而傾其壽者也。 (譯文)岐伯答道,如針刺手陽明大腸經(jīng)的手五里穴,就會使臟氣運行到中途而停止。某一臟的真氣,大概誤刺五次便會竭盡。所以如果連續(xù)誤治五次就會使某一臟的真氣瀉盡;連續(xù)瀉二十五次,五臟的真氣都會竭絕,此所謂劫奪了人的天真之氣。所以,不是針刺本身能夠損傷人的性命,而是不知針刺治療禁忌的人,誤刺而劫奪天真之氣的結(jié)果。 ?。ㄔ模S帝曰:愿卒聞之。 (譯文)黃帝說,愿聽你再詳盡地說明一下?!?/p> ?。ㄔ模┽唬焊Q門而刺之者,死于家中;入門而刺之者,死于堂上。 (譯文)岐伯道,在氣血出入的要害部位妄行針刺,如果誤刺較輕,病人能回到家中而死亡;如果誤刺較重,病人會當即死在醫(yī)生的診療室。 (原文)黃帝曰:善乎方,明哉道,請著之玉版,以為重寶,傳之后世,以為刺禁,令民勿敢犯也。 (譯文)黃帝說,你講的這些針刺方法很好,道理也很明確,請把它刻錄在玉版上,作為最珍貴的文獻,留傳后世,作為針刺治療的戒律,使醫(yī)生們不敢再違犯針刺規(guī)律。 網(wǎng)文摘要 玉版貫穿的中心意思,實際上就是治未病的思想。關于治未病的理論,已經(jīng)說了很多年了,但又有多少人能聽的進去呢?很多人是不見棺材不落淚,不見黃河不死心。平常你讓他關注養(yǎng)生和健康,他會告訴你沒錢也沒時間,可當病重將死之時,時間也有了,錢也有了。錢是一張一張的掙,而到了醫(yī)院,是一捆一捆的花。所以,不重視養(yǎng)生得了大病的結(jié)果,即使扁鵲、華佗神醫(yī)再世,也無濟也事了。這也就是為什么黃帝說,要將本文刻在玉版之上傳于后人的原因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