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袋和尚,被稱為彌勒佛之化身,因為他時常隨身一個大布袋,所以被世人稱之為“布袋和尚”。 他體態(tài)肥胖,大腹袒露,笑口常開,給人一種胖墩墩的可愛老人的印象,所以人亦稱“歡喜和尚”,也有人將布袋和尚視作財神來供奉。 布袋和尚一生積德行善,時常幫助當(dāng)時的人們下地干農(nóng)活,也因此留下許多膾炙人口的禪詩,淺顯易懂,但又深入人心。
有一次,他幫人插秧,隨口吟出一首《插秧詩》,短短四句話,道出人生真諦,越讀越通透:
《插秧詩》 手捏青苗種福田,低頭便見水中天。 六根清凈方成稻,后退原來是向前。 農(nóng)夫插秧時,一把把青秧插滿稻田,低下頭來看到倒映在水田里的天空,也看到了自己。稻田水中的那片天,就如同我們內(nèi)心的鏡子:心若坦然,則所見即青天;心若悲觀,則入目皆雜亂。王陽明說:天下無心外之物。一切皆源自于內(nèi)心。《紅樓夢》中林黛玉和史湘云有著相似的身世,都是父母雙亡,寄人籬下,但兩人的命運卻是完全不同。林黛玉生性悲觀敏感,常常因為他人無心的一句話、一個舉動,郁郁寡歡一整天,導(dǎo)致身體一天不如一天。反觀史湘云,樂觀豁達,凡事看得開。她曾對林黛玉說:我雖和你一樣,但我不似你這般心境。她大口吃肉,大口喝酒,喝醉了便躺在青石板上睡覺,活得比誰都肆意灑脫。心境樂觀的人,煩惱也少,事事皆歡喜;心境悲觀的人,自尋煩惱,事事皆憂愁。遇見不好的事情時,不妨換個角度,用好的意念,擠掉不好的意念,此時,事情的結(jié)果就會發(fā)生變化。農(nóng)夫插秧,一面插青秧,一面往后步步退,一直退到田邊,一畦田的秧苗才插好,其是似退而實進。有時候,退讓不是完全的消極,反而是積極的轉(zhuǎn)進。清代大學(xué)士張英在桐城的相府與鄰居的宅院間本來有一塊空地,可鄰居在修繕房屋時為了占小便宜,故意越過中界。于是家人給遠在京城的張英寫信,最后卻等來這樣一封回信:看到這封信后,家人和鄰居都慚愧不已,最后兩家人一商量,決定互相讓出三尺,于是便有了如今的這個“六尺巷”。 點擊上方關(guān)注【詩詞天地視頻號】《菜根譚》有云:處世讓一步為高,退步即進步的張本;待人寬一分是福,利人實利己的根基。仔細想想確實如此,斤斤計較反復(fù)爭執(zhí),互相排擠詆毀,又能成就什么?反倒不如后退一步,海闊天空,方能進退自如。周國平說:人世間的一切不平凡,最后都要回歸于平凡。我們都是平凡的人,認真過好平凡的每一天,就是不平凡的事。詩詞的世界,深邃而迷人。
加入我們的社群, 一起解讀詩詞的奧秘,分享創(chuàng)作的喜悅, 專業(yè)老師在線解答,你不再孤獨。 生活的真諦,是把平淡的日子過成詩意的風(fēng)景,既有陽光普照、鳥語花香,又有風(fēng)雨彩虹、山河遠闊。在外委屈回到家,有一盞燈還在等你,家里是妻子做的熱氣騰騰的飯菜,兒子說剛買了點應(yīng)季的水果明天寄過來,媽媽囑咐說讓周末回家吃頓便飯......生活的模樣,取決于你用什么樣的目光凝視它、用什么樣的情懷感受它。人啊,活得就是個心態(tài),要學(xué)會給自己減壓。不開心的時候,想辦法開心,不快樂的時候,做些讓自己快樂的事。心要簡單,人才能過的輕松;心要沉重,人只能背負沉重。當(dāng)生活不順時,那就讀一讀布袋和尚的這首《插秧詩》,就會明白凡事沒什么大不了的。生活不簡單,盡量簡單過,一輩子活一回,咱開開心心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