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是小麥灌漿時節(jié),麥粒還沒有飽滿。麥田里一片片清一色的麥穗,在微風中像碧波蕩漾一樣,一浪翻過一浪??吹竭@種景象,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我,由衷地感受到了豐收的喜悅。同時也使我聯(lián)想到童年“青黃不接”的艱難歲月。有一個老爺爺給孫子講故事:“1960年差點把人餓死!”孫子不解地問:“爺爺,你餓了就吃——餓了就吃,怎么會把你餓死呢?”爺爺氣急敗壞地說:“傻孩子,沒糧吃啥去呢?”這雖然是一個笑話,但反映了爺孫之間的隔閡。現在社會生活富裕,經濟活躍,孩子們確實不會知道什么是餓?他們餓了就吃,想吃啥就吃啥,不合口味的飯食就隨意扔掉,怎么會挨餓呢?誰曾想到農村在包產到戶之前,人們是靠每天勞動出勤的工分分糧食的。社員出工不出力,大集體人多地少,人們得過且過,導致生產效率不高,糧食產量很低。年底集體打下的糧食一部分給國家上繳公糧,剩下一部分糧食社員按工分分配,家家?guī)缀醪粔虺?,還得吃紅薯片等救濟糧。那時候生產力很低,政策還沒有改革開放,農民很貧窮,即使有錢也買不到糧食,國家糧站的糧食都是按計劃按糧票分配的。因此,生產隊分到的那點糧食,一年到頭你得精打細算節(jié)省著吃才能將就度過,否則就等著挨餓吧。人們掃些草籽和著黑面蒸饃饃;吃些野菜;喝頓蕎面糊糊;蒸些榆錢瓊瓊;就這樣一年到頭艱難度日。那時每到麥穗翻浪的時節(jié),農民的糧倉已經沒有了存糧,面柜快露出了底,馬上就要斷糧了。人們就盼望著莊稼地里的麥子快快成熟,盡快分到糧食就能續(xù)接上去年的糧食,這樣才不會挨餓。如果上年的糧食吃光了,今年的麥子還沒有黃,家里斷糧了,這就是“青黃不接”。人們肚子餓得慌,天天跑到地頭看麥子黃了沒有?眼睛都瞅綠了,麥田依舊綠油油。麥穗剛剛能吃,青綠的麥粒還沒有飽滿,餓急的人們就開始用手搓下來生吃,燒著吃,煮著吃。有的人把煮熟的綠麥子放到石磨上推,磨縫里拉出來像繩子一樣的東西就叫麥索。麥索拌著蒜泥吃,別有一番風味,當時人們是為了解饑,對于現在來說確實是一種時尚美食,可惜現在的人們卻再也品嘗不到了。小時候我們家曾經經歷過“青黃不接”的年景,真讓人觸目驚心??!我的父親在我出生前,給生產隊壓沙田挖沙時,被沙窯塌陷下來打折了腿,造成終身腿疾,走路不穩(wěn)。因此,我的父親在勞動時就掙不到高工分。生產隊每天給別的勞力記10分,給我父親記8分,這樣我們家年末按工分分糧就很少。記得有一年在生產隊時,我不到十歲。麥子還沒有黃,我們家就沒有了吃的,開始到親戚朋友家借糧。好不容易盼到麥子成熟了,生產隊的麥子人工卻遲遲割不下來,割下來的麥子牲口又遲遲馱不到麥場上,馱到麥場上的麥子又遲遲打碾不出來。眼看家里又斷炊了,無奈之下父親領著我,每天到一條山各大農場拾麥穗掃麥子。那時候農場里有聯(lián)合收割機,收麥比較早,我們就到收割完的麥地里一根一根拾麥穗。 那時的小麥品種口松,收割機碰到麥芒偶爾就有麥粒跳出來撒在地里。我們拾完零零星星的麥穗,看到麥地里灑落的麥粒很可惜。于是父親就用鐮刀先割掉五寸高的一片麥茬,然后拿著老掃帚掃掉落在地里一顆兩顆的麥粒,費了好大功夫掃了一大堆,里面是石子、土疙瘩和麥粒等,再拿著小鐵篩子篩,最后撿去 篩子上面的土疙瘩、小石子和麥草,才能看到有麥粒出現。就這樣父親和我早出晚歸頂著炎炎烈日,每天我能拾到半背篼麥穗,父親能掃到半袋子(毛重有二三十斤)麥子。我們帶夜步行十幾里路回家后,母親連夜把我拾來的麥穗揉碎,用簸箕再把麥粒簸出來;把掃來的麥子放到大鐵鍋里用漏勺和水一遍又一遍淘,淘去一半泥沙剩下的才是紅撲撲的麥子。經過半月多時間,父親和我一共掃了二百多斤(凈重)麥子,母親炒了些炒面,剩下的趕緊磨成了面粉,這樣才救濟了我們全家近十口人當時的口糧問題,使我們度過了“青黃不接”的難關。為這父親還挨了生產隊的批評,說他不好好勞動走資本主義路線。現在的年輕人分不清韭菜和麥苗,更不知道麥地里雜草燕麥和麥苗的區(qū)別。他們沒有參加過勞動,沒有經歷過挨餓的滋味,所以不知道珍惜糧食,隨便浪費糧食。前段時間我看到某鎮(zhèn)為了給村民修渠道,開車隨意碾壓老百姓的麥苗。新聞里看到河南省某高速收費站,因為收割機太高不讓下高速。某領導下鄉(xiāng)觀摩,下屬為了迎合奉承,在旺盛的麥苗上面鋪上紅地毯等等。這些丑惡現象,讓一個經歷過“青黃不接”挨過餓的人看了著實氣憤不已。同時告誡現在的年輕人,糧食是人類生存的根本,什么時候都要愛惜糧食,不要鋪張浪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