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亮粑粑》,你還記得童年的歌謠嗎? 最近一段時間,女兒帶著她的兩個孩子,從美國回長沙度假。這一男一女兩個孩子,滿口地道的美國話,中國話能夠聽得懂,但不怎么愿意說。我們覺得,他們的根在中國,應(yīng)該學(xué)會中國話,尤其是要了解一點即將消失的方言,希望在大洋彼岸也留下點元素。 如何讓他們感興趣呢?我們想起了童年的歌謠,簡單好記,孩子們一學(xué)就會。尤其是用長沙話唱的《月亮粑粑》,韻味十足,于是做游戲時教他們唱。他們一邊哈哈笑一邊唱,我們仿佛又回到了自己的童年時代。 童謠,在全世界各民族的文化中都有記錄,民族風(fēng)情濃厚,用簡短的句子講故事,說道理,朗朗上口,口口相傳,印證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漢語中的長沙童謠,有街頭巷尾的雞毛蒜皮,也包含長沙文化的歷史變遷,有些還含有哲理,有著樸素的中國風(fēng)。有的展現(xiàn)出孩童時在街頭玩耍的場景,有的則表現(xiàn)了家庭生活的瑣碎,絕對原生態(tài),有著地道的長沙味。 長沙的童謠,要用長沙話唱,才會體現(xiàn)獨特的韻味。 我們雖然變老了,但童謠沒有衰老,它們伴隨著我們一生,生生不息。此外,童謠里面很多是方言,對保護方言有很大的作用。也可以讓現(xiàn)在的小朋友們了解一下,他們的父輩祖輩是怎么度過童年的,也給他們的未來留下珍貴的記憶。 我們教美國佬孫子學(xué)長沙童謠,是從《月亮粑粑》開始的。這首歌謠在長沙家喻戶曉,幾乎所有的長沙人都是在這首童謠的歌唱聲里長大的。 月亮粑粑,肚里坐個嗲嗲;嗲嗲出來買菜,肚里坐個奶奶;奶奶出來繡花,繡噠一個糍粑;糍粑跌噠井里,變噠一只蛤??;蛤蟆伸伸腳,變噠一只喜鵲;喜鵲上噠樹,變噠一只斑鳩;斑鳩子咕咕咕,和尚打豆腐;豆腐一吥渣,和尚呷粑粑;粑粑一吥殼,和尚呷菱角;菱角溜溜尖,和尚上噠天;天上四個字,和尚犯噠事;事又犯得惡,抓噠和尚砍腦殼。 這首歌很長,我們只能一段一段地教他們。 孫子們對《磨子磨》十分感興趣,一邊做著游戲一邊唱,一天唱上十來次樂此不疲。 磨子磨,割子割,鏟子鏟,螞蟻子上山摳手板。 有一首歌謠,不光是在長沙流行,我在老家洞庭湖邊上小學(xué)時就會唱,至今還記得: 一年級啰嗦,二年級哥哥,三年級游擊隊,四年級被槍斃,五年級開大炮,打得六年級生毛毛。 還有一首也是孩子們喜歡的: 卷子卷子一,卷子卷子二,卷子卷子三,卷子卷子四,卷子卷子五,上山打老虎。 下面這一首,長沙人用長沙話唱出來,特別韻味: 天上的星星擠密啊密的,地上的油石頭姑擠得冒得縫,我拿起雜掃把去打橫橫,哈哈哈哈冇打中。 小朋友互相調(diào)侃時也會唱歌謠,如: 羞羞羞,刮豬油,熬白菜,放醬油??弈槹?,油菜花,打爛罐子要鍋巴,鍋巴冇熟,哭一上晝。鍋巴熟噠,哭得有噠。 我的兒女小時候,我們常常唱一首描寫小孩子流鼻滴的歌謠,逗他們開心: 大毛的腦殼象地球,有山有水有河流,還有兩條臭水溝。 大毛是我的雙胞胎女兒,換個來就是“小毛的腦殼”。反正換成任何一個人都是可以的。 我的老家湘陰與汨羅交界那一片地方,有一首童謠《牽羊買羊,賣到河夾塘》,是一幫小朋友玩游戲時唱的。河夾塘是個地名,過去是汨羅江下游一個大碼頭。這首童謠在長沙唱,“河夾塘”變成了“荷葉塘”,估計到別的地方也會換個地名照樣唱: 牽羊賣羊,賣到荷葉塘。老板哎,買羊啵?”“買頭羊?!薄邦^羊冇得角?!薄百I二羊?!薄岸騼拥媚_?!薄百I三羊?!薄叭蛩难螂S你捉?!?/span> 孩子們一邊唱著對話,一邊“抓小羊” ,當(dāng)年的情景至今我還記得。 有的歌謠是學(xué)著大人的口吻唱的,跟句子尾部那個音韻,連環(huán)提問,押韻又逗趣: 謝謝你的茶,謝謝你的煙,謝謝你的板凳坐半邊。板凳一翹,打噠我的腰;板凳一脫,打噠我的腳。我問板凳要膏藥,什么膏?雞蛋糕。什么雞?叫雞。什么叫?鴨叫。什么鴨?水鴨。什么水?自來水。什么自?魚刺。什么魚?鯉魚。什么鯉?槍斃你。 這里有幾個諧音字,是長沙土話。這樣的唱法和游戲相結(jié)合,只要有興趣,可以隨意地延長,也可以幫助孩子開發(fā)智力。 長沙童謠里有一些丑化人的東西,應(yīng)該屬于糟粕。但文化是一種復(fù)雜的融合體,也不為怪。如: 不梳頭的瘋子婆,不洗澡有虱啵,一身的油蠻嘎子,一身的坨。 大腦殼,細紋身,雞把子腳,冒良心。 我們不能刻意求全,童謠畢竟是歲月沉淀的產(chǎn)物。好的必定會流傳下來,不好的漸漸地將會被人們遺棄。 我的童年不是在長沙度過的,畢竟湘陰與長沙就是一箭之地,語言差別不大,好多音是相通的。遺憾的是,現(xiàn)在的長沙人許多是外地進城的,土生土長的長沙人慢慢就變成了“少數(shù)民族”。滿街走的細伢子細妹子,在他們的家長們的影響下,說著一口塑料普通話。他們會不會唱這些童謠,天曉得。 地地道道的長沙滿哥滿妹,你們應(yīng)該記得這些歌謠吧。唱起這些童謠,有回到童年時的感覺嗎? 作者張效雄,湖南湘陰人,生長于國營汨羅江農(nóng)場(現(xiàn)岳陽市屈原區(qū)),湘潭大學(xué)畢業(yè)。記者出身的作家,高級編輯。湖南日報社原副總經(jīng)理。代表作:長篇小說《風(fēng)起》,散文集《尋覓天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