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是世界上最美麗的民族。這個古老的民族背負重荷遷徙流浪的故事,那漫長的、為生存而跨江過海、翻山越嶺的歷史。 這歷史苦難、悲壯,充滿了傷痛,充滿了哀婉,也充滿了剛毅,充滿了智慧。 正是這苦難、悲壯的歷史,讓苗族如此美麗,更讓苗族服裝如此美麗。 苗族服飾所凝聚的,是歷史的記憶。 苗族的歷史,實際上就是一部遷徙史。 古籍記載,苗族起源于5000多年前的九黎部落。這個部落由81個氏族組成,居住地為黃河和長江中下游一帶。 專家曾有這樣的評價,說苗族系“中國本部之主人,有史以前,曾占優(yōu)勢地位”。九黎部落的首領(lǐng)蚩尤,便被視為苗族的先祖。《逸周書·嘗麥解》中記述了中華民族歷史初始時期的一個故事: 昔天之初,誕作上后。乃設(shè)建典,名赤帝。分正上卿,名蚩尤。于宇少昊,以臨四方。……上天未成之慶。蚩尤乃逐帝,爭于涿鹿之阿,九隅無遺。赤帝大懾。乃說于黃帝,執(zhí)蚩尤,殺之于中冀。以甲兵釋怒,用大正,順天思序,紀于大帝。邦名之曰:絕亂之野。 這一故事,記述了中國歷史上開天辟地以來第一次著名的大戰(zhàn)爭——涿鹿大戰(zhàn)的始末。 涿鹿大戰(zhàn),揭開了苗族大遷徙的序幕。 蚩尤兵敗,戰(zhàn)死冀州,九黎部落群龍無首,分崩離析,不得不向黃河以南遷徙。不久,一個新的政權(quán)——三苗國,建立在江淮河湖地區(qū)。 《戰(zhàn)國策·魏策》中有這樣的話:昔日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洞庭之水。 當(dāng)苗族的先民們總算在相對理想的環(huán)境中有了一個休養(yǎng)生息、繼續(xù)發(fā)展的機會,又相繼遭到堯、舜、禹的長期征伐,最終,三苗被迫遷徙到江西、湖南的崇山峻嶺中。至秦漢時期,已基本集中在武陵五溪地區(qū)。 大約從公元3世紀起,武陵五溪地區(qū)的苗族先民又開始了較大規(guī)模的遷徙。他們大部分沿烏江西行,進入貴州、云南、四川等地。而那些未參加遷徙或未完全參加遷徙而留在中原的苗族先民,早已融入漢族之中。 一位國外的民族學(xué)家曾經(jīng)說過這樣的話:“世界上有兩個苦難深重而又頑強不屈的民族,他們是中國的苗族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猶太族。” 苗族服飾中,有一種叫做“蘭娟衣”的女裝。來歷有這樣的傳說,說蘭娟是古代的一位苗族女首領(lǐng),在帶領(lǐng)苗族同胞南遷時,為了記住南遷的歷程,想出了用彩線記事的辦法。 離開黃河時,她在自己的左袖子上用黃絲線縫上一根黃線;渡過長江時,她在右袖子上繡上一根藍線;渡過洞庭湖時,她在胸口處繡上一個湖泊狀圖案。以后,每渡一條河,每翻一座山,她都要在衣服上縫下記號。記號越來越多,竟然從領(lǐng)口一直縫到褲腳,密密麻麻,陸離斑駁。后來,她的女兒要出嫁了,她按照所記的符號,重新用各種不同的彩線,精心繡制出一套特別精巧漂亮的女裝,作為女兒的嫁衣。“蘭娟衣”從此流傳開來。 就這樣,在沒有文字的情況下,苗族同胞“以針為筆、以線為墨、以布為紙”,讓自己的服飾承擔(dān)了其他任何服飾都不能夠承擔(dān)的沉重使命,并最終讓它變成了一部穿在身上的史書。反映歷史,是苗族服飾最大的文化內(nèi)涵。 有專家做出這樣的評價:沒有文字的苗族,在凝固于服飾上的花紋圖案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苗族服飾圖案充分地展示了它本身文字文化的史料價值,因此,說它是一種象形文字也不為過。 在貴州的黔中地區(qū),流行著飾有江河圖案的裙子。一種被稱為“遷徙裙”的,一般為老年婦女所穿,它的裙面有81根橫線,分為9組,每組9小條。 當(dāng)初,蚩尤所統(tǒng)率的九黎部落有81個氏族,當(dāng)?shù)厝俗苑Q就是這81個氏族中的其中一個氏族的后裔,由于長時間遠距離的遷徙,這一支系就在裙面上繡制81根橫線,以示不忘族源。 一種“三條母江裙”,裙面繡染有三大條橫線,代表其祖先遷徙經(jīng)過的黃河、長江和嘉陵江。“七條江裙”則為紀念祖先遷徙中所跋涉的七條僅次于黃河、長江的河流。 在黔東南地區(qū),苗族婦女都要在花色衣裙的披肩和褶裙沿的圖案中銹上兩道彩色鑲邊的橫條花紋,其象征意義同樣也是黃河和長江。 廣泛流行于苗族地區(qū)的“駿馬飛渡”“江河波濤”等圖案,更凝聚著苗族人民巨大的心理容量和強烈的感情色彩。“駿馬飛渡”的主題依然是遷徙。花邊的底色代表一條洪水滔滔的大河——苗語叫做“埋邁埋清”(水河之意,即黃河),花邊圖案由無數(shù)個代表馬的花紋組成,相互連成一片,橫貫在河水之中,表示萬馬飛渡黃河。 馬的兩邊,又有用紅、藍、黃、橙、紫各種顏色的絲線挑繡而成的無數(shù)個代表山的三角形或塔形花紋,重重疊疊地排列在一起,表示崇山峻嶺?!敖硬眻D案中,有兩條白色橫帶,表示黃河、長江。帶中有一些細小的星點,花紋隱約可見,北岸是較小的山坡,南岸是一組似乎是人乘著船進行劃渡的圖案,據(jù)說是代表“洞庭湖”。 此外,南岸還有一條小路和一排松樹,象征苗族經(jīng)過千辛萬苦遷徙來到林木茂密的西南山區(qū)。其實,只要走進苗寨,反映苗族歷史的圖案隨處可見。 苗族服飾中,有一種叫做“背牌”的背部裝飾件,苗語稱為“勞搓”,形狀是橫的長方形,工藝以刺繡為主,紋樣為回環(huán)式方形紋,非常像一座城池的平面圖。 苗族婦女的百褶裙,其裙邊和裙腰一般都有約兩厘米寬的蠟染幾何紋,間為白地,白地上有回環(huán)繩辮紋及平行線段。百褶裙的主人會告訴你,中間那疊壓并行的三條布條分別代表黃河、平原和長江,而白地則象征著清靜的天空——那些,都是他們曾經(jīng)的家園。 苗族服飾圖案所表現(xiàn)的,并不僅僅是久遠的過去。1855年,苗族地區(qū)爆發(fā)了以張秀眉為領(lǐng)袖的苗族農(nóng)民起義,反抗清政府的壓迫與剝削。 此次起義一直堅持到1872年。百年之后,在民間仍能發(fā)現(xiàn)繡有反映當(dāng)時張秀眉起義情形圖案的女裝,有的圖案場面恢弘闊大,僅人物就多達近百個。 當(dāng)然,苗族服飾圖案所反映的,不可能是具體的史實,只能是對重大歷史事件和重要片段的一種朦朧的記憶。但是,它畢竟承載了苗族的史跡,完全可以當(dāng)做一部卷帙浩繁的史書來讀。 有專家指出,苗族服飾中那些“凝固歷史”化的圖案的創(chuàng)制和傳襲,起初無疑具有明確的功利目的:既是祖先辛酸屈辱的歷史見證,又是日后返回故土的路標;后來,嚴酷的現(xiàn)實使回歸故里的希望不再,其功利目的漸為思想意義所取代,變?yōu)閷Ρ久褡鍤v史的展示與傳承。 苗族有一種風(fēng)俗,就是老人去世后,必須要穿上繡有傳統(tǒng)圖案的壽服。在苗族的觀念里,人死后,只有穿上這種衣服,才能被祖先所承認,靈魂也才能回到祖先居住的地方。那是壯麗而神圣的“還鄉(xiāng)”! 文章來自:刺繡閣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