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
彭凱平是把塞利格曼積極心理學引入中國的第一人。他認為,處于轉型階段的中國社會,特別需要“積極心理學”。 他說,“我旗幟鮮明地宣傳心靈雞湯”! 他尤其認為,這個社會最容易讓人引起焦慮的地方,教育是其中之一。 因此,他進一步提出“積極教育”這個概念,開始把積極的力量,帶到教育、家庭中來。 一 、 記者問:現(xiàn)在競爭壓力太大了,父母擔心孩子會被社會淘汰!怎么辦? 彭凱平: 第一個回答,也是很重要的一點就是,我們的家長自己要再想一想:如何讓我們的孩子過上更加美好的生活?孩子到底需要掌握什么樣的技能,才是真正對孩子好的?父母如何幫助孩呢? 有三個方面的事情,是家長可以去做的: 第一,真正去了解孩子的特長、天賦、優(yōu)勢到底是什么。 如果我們的孩子,他并不是一個考博士的材料,但你卻希望他考博士,那你其實就是對不起孩子,而且會傷害孩子。而我們的孩子,他的特長是做技術工作,那么這個工作本身就有意義和價值。 所以我講,一定要讓孩子做擅長的事情,不要擔心他會被淘汰。因為一個人,能夠把自己的優(yōu)勢和特長做出來的話,他會在任何方面都可以做出與眾不同的業(yè)績的。 這就是我的第一個建議,一定要了解孩子的特長和優(yōu)勢,鼓勵孩子做擅長的事情,這是很重要的。 肖邦大賽冠軍劉曉禹,他8歲才開始學琴,而且是電子琴。他的學琴之路沒有那么多血淚故事,更多是興趣、天賦與堅持。 第二,我覺得非常重要的是,要多與孩子進行溝通、交流,多陪伴孩子。 這個“陪伴”,就是給他足夠的支持、足夠的欣賞、足夠的激勵,要讓孩子從他自己做得好的、做得成功的事情中得到一種積極的反饋,愉悅的心情。 人一般在做自己覺得好的事情的時候,大腦會分泌出獎勵激素“多巴胺”,而這個獎勵激素能夠激發(fā)他自覺自愿地做自己的事情。 第三,我們還要培養(yǎng)孩子接受挫折的心態(tài)。 因為人最重要的是那種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很多人即使做得很成功,但一受打擊立馬崩潰,所有的成功都成為泡影。 所以這種耐磨、耐抗、耐挫折的能力培養(yǎng)也是非常重要的。 為什么很多的文化國家會提倡孩子參加競技體育比賽,他們不是為了獎牌,而是為了磨煉孩子的心態(tài)。 因為比賽有贏有輸,我們不可能總是贏,有的時候還要學會輸。 “輸”會讓孩子產生一種心理的保護機制,將來在人生中間,遇到挫折、打擊、失落的時候能夠熬得過來、挺得過去,而且挫折之后還能不斷成長。 彭凱平: 我們確實正在經歷一次比較深刻的社會變化,包括教育理念還有評價標準的變化,這個變化確實讓我們教育工作者,以及家長們都有對未來很多不確定的認識。 一位諾貝爾獎經濟學獎得主所做的研究就證明:讀名校的孩子并不一定比讀普通學校的孩子未來更好,但長期堅持讀書與學習,確實可以給未來帶來更多的收益。我曾經提出來,這幾個方面的工作,可能是將來需要的: 第一,就是需要審美能力的一些工作,就是能創(chuàng)造美、體現(xiàn)美、實現(xiàn)美的工作。 第二,是那些需要講故事能力的工作,包括當老師、當宣傳工作者等等。 第三,需要處理人際關系、調整資源的工作,這些工作需要把不同的事情整合起來、綜合起來,這種工作是永遠需要人來做的。 第四,需要利用人類情感的工作,包括陪護、陪伴、咨詢這些事情肯定需要人來做的。 總結下來,我可以這么說,孩子們應該多學一些軟技能,而不是那些硬的技能。 彭凱平: 有時代的原因,也有教育的原因。 第一個原因,“同輩壓力”的影響。 最近“同輩壓力”peer pressure一詞也越來越流行。 在同輩壓力之下,一個人常常會改變自己的態(tài)度、行為或價值觀,以順從群體的行為規(guī)范。 特別是對于青少年來說,這樣的壓力和競爭,往往會帶來負面的影響。 孩子們往往會因為自己的成功感到很開心,但父母卻會覺得:別人家的孩子考了100分,你怎么才考98分,就會責備。 所以國家現(xiàn)在不允許宣傳狀元,因為狀元其實就是一個很偶然的現(xiàn)象。沒有任何狀元,他一定是、永遠是最優(yōu)秀的學生,不是的,從來都不是。 第二個原因,社交媒體的影響。 現(xiàn)在我們大部分人都是在網上生活,每個人都是一個單獨的個體,所以我們接受的信息、互動的人群,其實跟我們都沒有切實的關系,這個也是特別大的影響。 第三個原因,就是因為這種大規(guī)模網絡媒體的特性,我們老是擔心自己沒有得到什么或者丟掉了什么。 比如說有一種心理疾病,就是總擔心自己失去什么機會,因為看見別人有這個機會,覺得自己沒有,然后就在那著急。 彭凱平: 我們的孩子應該算是比較優(yōu)秀的,能夠考上北大清華,肯定不光是學習能力強,肯定還是綜合素質也比較高。 但即使這樣優(yōu)秀的孩子,考上清華北大之后,其實也會出現(xiàn)一些問題,我覺得突出體現(xiàn)在三個方面: 第一個方面,他們對未來的目標可能失去了清晰的認識。 因為在中學階段,甚至可以說在基礎教育階段,就是以考上北大清華為目標,但完成這個目標之后還能干什么呢? 所以,找尋人生的意義感、目標感就成為他們面臨的很大問題。 北京大學的徐凱文教授把這種情況叫做“空心病”,我個人覺得可能有點過,但是肯定是有一種虛無主義的傾向性的。 “我以為考上了北大清華,我的人生就會帶來極度的幸福,結果來了以后發(fā)現(xiàn)不過如此”。 第二個方面,就是自我評價的迷失。 因為在中學,他們一定是學霸,一定是大家矚目的對象,甚至可以說是大家愛慕的對象,但是到了清華就變成一個普通的學生。有很多比你更優(yōu)秀的人,甚至別人也不會把你太當回事,因為大家都是優(yōu)秀的學生。 人的自尊心其實是很重要的,那些能夠有強大的自我認可的人,一般來講會更積極、更快樂。 而那些比較低自尊心的人,有時為了保護自己的脆弱的自尊心,會做一些損害自己的事情。 比如,有些優(yōu)秀的學生,自認為非常聰明,以前在中學不用復習就能考好,到了大學之后發(fā)現(xiàn)不復習真的考不好。 所以我經常講,我們人的這種積極的自我認可特別重要,而那些學生從中學到大學經歷的一個變化,就是積極自我的一種失落。 第三個方面,孩子在大學校園里,要建立自己的社會網絡、尋找社會支持會比較難。 所以孤獨癥、抑郁癥、焦慮癥、強迫癥等等其實都可能在從中學到大學的變化過程中間產生,這個階段的心理問題不會減少,反而會增加。 彭凱平:積極心理學其實很簡單,它就是提倡用科學的方法去發(fā)現(xiàn)人的積極心理的力量,然后把這個力量利用起來,讓我們達到普遍的幸福感,過上美好的生活,這就是積極心理學的定義。 這個定義有三個很重要的要素: 第一個要素,它一定是科學的。 每個人都會說一些心靈雞湯,說一些激勵人心的話,但是有沒有科學依據是非常重要的,而積極心理學是建立在心理學科學的基礎之上的,一定是應用心理學的原則來進行研究實踐的。 第二個要素,它一定是積極的。 我們需要用一些積極的力量來轉移、替代、升華消極的力量,這是很重要的。 比如,“情緒調節(jié)”,這個在家庭教育中也很重要。積極心理學中有一些簡單的情緒調節(jié)技巧和知識,能很快讓我們改變我們的身心狀況,學會如何控制負面情緒持續(xù)的強度。 第三個要素,它是行動的 所以我經常講,有心理問題的人,其實最大的問題是失去了信心,是絕望,是覺得自己不可能做到。你要是這么想,你就做不到,你要是去做,你就能夠逐漸做到。 讀后感想 心理健康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高度重視與推崇。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也越來越受到教育的重視。學校開設了家長課堂。教育部提倡在小學、中學、大學都要開展心理輔導工作,有些學校開設了心理輔導門診。 在孩子的教育中,家庭和學??偸遣⑿械?。時代發(fā)展到今天,孩子們的心理與時代接軌,發(fā)生了很大的變化,家長們對孩子的期待也完全不同于以往。但是如果不加以正確的,引導家長們的焦慮會帶著孩子們,家長們如果沒有一個正確的心理對孩子持有過高的期待,那也會把壓力轉移到孩子身上,造成很多的學生心理問題,孩子的跳樓事件就足以說明這個問題的嚴重性。 清華大學心理系主任彭凱平教授在訪談中談到的這些問題讓人醍醐灌頂,深受啟發(fā)! 你若悟到,此文價值連城!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