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害怕孤獨的,可是你在合群的時候,卻更加孤獨。 想起復旦女神陳果曾經說過的一句話:“孤獨是我們的命運,但這絕不是糟糕的事。” 只有在獨處中,才會發(fā)現內心世界是廣袤的,社交顯得很廉價,能夠稱得上知己的人,少之又少。 如果有一天,你越來越不合群,就會習慣享受孤獨,站在圈子外面,看圈里的悲歡離合。 01 強融的圈子,難受了自己。 劉伯溫講過一個故事。 有一天,月宮里的蟾蜍下凡,去沼澤地游玩,看到一只蚵蚾,樣子和自己差不多,于是就主動打招呼,做了朋友。 過一段時間,蟾蜍派下屬去請蚵蚾到月宮小聚。 蚵蚾問:“去月宮里,吃啥呢?” 蟾蜍的下屬說:“身體在樹蔭下,吃陰陽之氣,吸取風露的精華?!?/p> 蚵蚾拒絕了邀請,因為這些食物,它沒有任何興趣。它喜歡有污水的地方,尋找蛆蟲和稀糞。 蟾蜍忽然醒悟,說:“予何罪乎,而生與此物類也!” 原來,天宮和沼澤地是有千差萬別的,你喜歡雨露,我喜歡污水,強行在一起聚會,就是罪過。 有人以為,外表相似的人,就是同類,能夠一起混日子。起碼可以一起吃吃喝喝。 其實,美貌的男子和天姿國色的女子,不一定可以成為好夫妻;穿著一樣工作服的同事,無法做朋友,只會勾心斗角。 元朝至順年間,劉伯溫考上了進士,身邊的官吏,和他的衣服差不多,但是他卻顯得格格不入——一個剛正不阿、體恤民情,一個肆意妄為、欺壓百姓。
有一句很現實的話:“不想上班,不是因為厭恨職場,而是討厭職場上的人?!?/p> 一個人不寂寞。真正的寂寞,是你站在人群里,卻不知道說什么,大家說的話,你都不贊同,甚至很難受。如果你反駁幾句,有會成為眾矢之的——你變成了孤零零的可憐人。 不是你的傘,別去躲雨,寧愿淋雨走路;不是你的圈子,別強融,寧愿獨來獨往。這樣的你,形單影只,甚至渾身被雨淋濕了,卻有了“一蓑煙雨任平生”的境界。 02 強合的圈子,本是烏合之眾。 春秋時,衛(wèi)國的州吁強行得到了君王的位置,然后急著要樹立自己的威嚴。 他以為,如果打敗了強大的鄭國,就一戰(zhàn)成名了。 花了很多金銀財寶,請魯軍幫忙;陳國和蔡國,被他派去的使者游說了一番,也派出了軍隊;宋國人也來湊熱鬧。 五個小國,建立了盟軍,浩浩蕩蕩地向鄭國出發(fā),把東門圍得水泄不通。 鄭莊公笑著說:“陳、蔡和鄭無仇,湊數吧;宋國的公子在鄭國,怎么會真心出力呢?魯國是貪財,不是要和鄭國一決高下......” 說完,鄭莊公把宋國的公子馮送到了長葛,宋軍就撤到了長葛。打開東門,搖旗吶喊,除了衛(wèi)國人在出力,其他的人都在袖手旁觀。 歷史上,類似的戰(zhàn)爭有很多。比方說,在蘇秦的合縱策略下,六國一起對抗秦國。當蘇秦過世后,六國立馬就各自為政了。
大家聚集在一起,到底要做什么?如果目標不確定,個個心懷鬼胎,那就不如什么都不去做。一開始就意味著失敗。 就是有了目標,卻不夠堅定,也是沒有意義的。 一個和尚挑水喝,兩個和尚抬水喝,三個和尚沒水喝。誰都希望自己是最大的獲利者,卻不愿意去勞動;總是要出力平均,誰都不愿意吃虧,很多的群,都存在類似的情況。 請合的圈子,就像冰火相容、飛蛾撲火,本是互相傷害,毫無意義。 03 遠離了圈子,生活逍遙自在。 北宋的蘇軾,一開始站在保守派,反對王安石變法。當王安石被絆倒之后,蘇軾又站出來,有“得饒人處且饒人”的氣度,建立私交。因此,他在兩派都站不住腳。 就在他和圈子越來越遠的時候,忽然活成了陶淵明的境界——久在樊籠里,復得返自然。 黃州、惠州、杭州、汝州,一路上都留下了美麗的故事,還有各種美食和感悟。 失去是得到的開始,得到是失去的征兆。好的人生,一定是有得有失的。 還有哲學家莊子,楚王請他去做官。他表示,一輩子就做泥地上的烏龜,爬來爬去。要是去了朝廷,就變成了被供奉的烏龜,雖然地位很高,卻早已嗚呼哀哉。 如果你習慣了獨處,就會發(fā)現,合群不合群,已經不會困擾自己了。哪怕你在群體里,也是一個很安靜、自由的人。 比方說,大家在吃吃喝喝,你卻在吃飯,然后悄然離席而去;所有的人在高談闊論,你在靜心工作。 很贊同一個觀點,鶴立雞群不是本事,有本事的人會離開那群雞。 “離開”不一定是時空上的距離,但一定是內心的距離。 04 孤獨不求外物,反求諸己。 你把希望寄托在別人身上,是會失望的。追求熱鬧的人,是在填補內心的空虛;真正的繁華,其實是內心的豐盈。 不合群,不是沒有朋友,而是聚散隨緣;不是沒有愛好,而是追求自己的愛好。 大部分的委屈,不會“求全”,而是落下了委屈的淚水,然后自己默默擦掉。 學會悅己吧,余生才會輕松、幸福。 作者:布衣粗食。 關注我的文字,走進你的心靈。 文中配圖來源于網絡。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