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一位父母的夙愿,畢竟中國自古就有“光耀門楣”一說。然而,在育兒的整個過程中,父母常常忽略的就是孩子是一個“完整、獨立”的人。 文/37度暖爸 在80年代,計劃生育政策是非常嚴格的,那時候甚至有“寧添一座墳,不添一口人”的說法。大遠母親因為兒子的出生失去了工作,而且還受到了罰款。直到大遠讀初中,母親在“各種活動”下,得以恢復正常工作,全家人也從村里搬到了市里。 然而,一家人生活得并不輕松,母親也常常把:“都是為了你,我失去工作;都是為了你,如此辛苦……”等話掛在嘴邊。要說大遠也算是爭氣,一個農(nóng)村娃硬是憑自己努力考上市重點高中。模擬考試也穩(wěn)定在620分左右,妥妥地走個一本,那是沒問題的。
一切美好到此為止!“詭異”的事情發(fā)生了,考試第一天早晨,大遠吃完早飯,出門后開始嘔吐,整個人狀態(tài)非常不好,高考失利!全家人只能接受這令人匪夷所思的結果,一致同意復讀一年。第二年,“詭異”的嘔吐,又來了!父母不甘心兒子讀??疲邇r讀了一個三本院校。 畢業(yè)后,在母親的“安排”下,大遠進入了母親曾經(jīng)工作過的那所瀕臨破產(chǎn)的小廠,過上了父母眼中“穩(wěn)定的生活”。月薪600,旱澇保收!
我完全有理由相信,同樣的“生活劇”依然在某個角落上演!我認為,大遠是遭受了母親“期望的虐待”,長期生活在母親的專制之下,大遠的精神已經(jīng)不堪重負,而引發(fā)對未來的恐懼以及失敗后承擔糟糕至極的結果帶來的愧疚感與負罪感。實際上,他是在用身體不適,發(fā)出求助信號,但并沒有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在專制型父母的眼里,我永遠是最正確的,所以你要聽我的,不需要你有什么想法,按照我安排的路線走下去就好,我這么做是為了你好!專制型父母最典型的表現(xiàn)就是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用自己的言行控制孩子,甚至是引發(fā)孩子的負罪感、愧疚感,以此達到加強控制的目的。 這是不是說身為父母不能對孩子有期待呢?當然不是!期待,可以有,但并不是通過言行將自己的期待強加在孩子身上,更多的是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基本邏輯是:信任孩子,相信孩子自己可以做出更好的、更有利于自己的選擇。 生活中,常見許多父母為了孩子的學習喋喋不休;為了給孩子安排工作竭盡全力……好像孩子必須要完全依附自己,否則將不能獨立生活,自己的想法和安排永遠是最優(yōu)選擇。那么,父母到底是為了通過孩子滿足自己的愿望,還是滿足了孩子的愿望?
有人說:養(yǎng)育,是一場漸行漸遠的旅程,我完全同意這個觀點。人的一生都在與父母的糾纏和沖突中展開,直到生命的盡頭,沖突才會停止。父母越是能給予孩子高品質的親密關系,孩子越有能力與父母分離,越來越變得不被孩子所需要。這有可能導致父母的分離焦慮,而后通過自己都不知道的各種方式,企圖改變被拋棄的現(xiàn)狀。這樣做的結果是:要么孩子通過叛逆、否定,表達自己的不滿,體現(xiàn)自己的獨立;要么為了表達對于父母的認同積極順從。 叛逆的孩子為了表示自己的獨立,可能會錯誤地將特立獨行當作自己叛逆的合理化理由,而顯得與他人格格不入,反對、否定、另辟蹊徑,是他們慣有的思維。 1、在工作/朋友關系中,經(jīng)常要提出反對意見,或是他們認為更好的想法,以此來顯示自己的與眾不同。 2、在衣著上常常要體現(xiàn)自己的特別,甚至是奇裝異服。
順從的孩子常常要接受父母的各種安排,而缺乏思辨能力以及面對關系時的恐懼讓他們常常不敢真實表達自己。 因為他們自己的成長經(jīng)歷告訴他們:如果你發(fā)出反對的聲音,可能會遭受到更強烈的批評;引發(fā)自我愧疚感;失去這段關系等多方面的擔憂。這是人際關系層面自我分化不夠所導致,他們不具備在各種關系中同時體會到親密感和獨立性的能力。 1、在工作中不敢反駁自己的同事、領導,不敢表達反對性意見,因為擔心會因此導致同事關系緊張,領導的批評。 2、在朋友關系/親密關系中,永遠是那個老好人,照顧到所有人的想法和喜好,而忽略自己。非常擔心,因為自己的喜好會令關系破裂。
我想,如果你耐心讀到了這里,你應該已經(jīng)懂了。無論是哪一種情況,都是父母不愿看到的,我們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思想獨立、不卑不亢。所以,這兩個詞才應該是父母對于孩子的期待。 結語:專制型父母控制欲過強,也常常拒絕孩子的想法,最容易引發(fā)與孩子之間的沖突。改變自己的信念,學會信任、尊重,在孩子逐漸長大時,學會斷舍離,才能培養(yǎng)出完整、獨立的孩子。 (未完待續(x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