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鮮卑族的歷史

 關心明天1 2023-06-07 發(fā)布于江西

百度百科:

鮮卑是繼匈奴之后在蒙古高原崛起的古代游牧民族,興起于大興安嶺,屬東胡族群,蒙古語族,是魏晉南北朝對中國影響最大的游牧民族。秦漢之際,東胡匈奴冒頓單于打敗,分為兩部,分別退保烏桓山鮮卑山,均以山名作族名,形成烏桓和鮮卑,受匈奴統(tǒng)治,所以鮮卑一些風俗習慣與烏桓、匈奴相似。
公元45年鮮卑隨匈奴侵擾邊境,中原人始知其族。匈奴分裂后,鮮卑擺脫其控制,87年鮮卑大破北匈奴 [1]  。91年,受東漢南匈奴打擊的北匈奴被迫遷往中亞,鮮卑趁機占據蒙古草原。二世紀中葉,檀石槐統(tǒng)一鮮卑各部,他死后各部獨立發(fā)展。三世紀早期曹操將南匈奴安置于中原,鮮卑人據其舊地。三世紀前葉,軻比能再統(tǒng)一東部和中部鮮卑,交好曹魏,他死后各部又獨立發(fā)展,與中原王朝時和時戰(zhàn)。
十六國時期,鮮卑各部落建慕容氏諸燕、西秦南涼、代國等國。386年拓跋部建北魏, [2-3]  439年統(tǒng)一北方。493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遷都洛陽,大舉漢化。534年北魏分裂為東魏西魏。557年北周取代西魏。在青海、甘肅一帶,還有鮮卑慕容部分化出來的吐谷渾政權,663年被吐蕃吞并。拓跋支裔建西夏國。鮮卑史上建11國。
南下的鮮卑人建國后,從游牧轉向城鎮(zhèn)生活和定居農業(yè),大力漢化。小部分融入藏族。關外的鮮卑拓跋部有一支后來定名錫伯族 [4]  。慕容部的一支建國吐谷渾,一部分成為土族的主體 [5]  。

  

鮮卑民族起源

鮮卑族生活場景模擬雕塑鮮卑族生活場景模擬雕塑

對于鮮卑的民族起源,史學界還沒有定論,但基本認為鮮卑為中國古代北方民族轉化而來。主要有四種說法:
  • 東胡說

鮮卑源于東胡是最廣泛的說法?!?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9, 110, 194);">后漢書》、《三國志》、《晉書》和《十六國春秋》均說鮮卑就是東胡的余部。晉代王沈編纂的《魏書》與司馬彪的《續(xù)漢書》等史籍也提到,鮮卑與東胡有密切的淵源關系?!?a target="_blank" style="color: rgb(19, 110, 194);">史記索隱》引東漢胡廣云:“鮮卑,東胡別種”,更證明鮮卑來源于東胡。
  • 東夷說

盧朐河水系盧朐河水系

三國韋昭在《國語·晉語》:“昔成王盟諸侯于歧陽。楚為荊蠻,置茅蕝,設望表,與鮮卑守燎,故不為盟。”一條注解為:“鮮卑,東夷國?!焙芏鄬W者據此論證,詳細解讀了鮮卑起源于東夷。比如李德山認為鮮卑是東夷支系邾婁族 [6]  ;黃烈認為鮮卑應是九夷之中的白夷 [7]  等等。1960年夏,考古工作者在今呼倫貝爾市扎賚諾爾礦區(qū)北部達蘭額羅木河東岸發(fā)現(xiàn)了鮮卑早期墓群。這座大型的古墓群考證約為2900年前至東漢初期的鮮卑人墓地,出土遺物300余件。墓葬中有大量的牛、馬、羊殉葬和陶器、銅器、骨器、 木器、貝殼等隨葬品,其中袋形三足陶銅器和頭北單塋墓葬方式都說明了墓群主人與黃河流域文明悠久的聯(lián)系,木器和貝殼等隨葬品的出土更讓人猜測他們與東夷文化的淵源。
  • 山戎說

史記集解》引東漢服虔云:“山戎北狄,蓋今鮮卑?!?/div>
  • 逃亡漢人說

史記索隱》引東漢應奉上奏漢桓帝書云:“秦筑長城,徒役之士亡出塞外,依鮮卑山,引以為號。”
翰苑集》引《漢名臣奏》云:“鮮卑者,秦始皇蒙恬筑長城,徒亡塞外。鮮者,少也。卑者,陋也。言其種眾少陋也?!?/div>

鮮卑到底是一個怎樣的民族?最后去了哪里?兩千字看懂鮮卑的歷史

播報文章

妖火歷史觀

2022-03-10 21:42優(yōu)質歷史領域創(chuàng)作者

關注

鮮卑這個民族,如今早已經不存在了。不過,鮮卑之所以會消失,不是因為被消滅,而是被徹底同化了。

有關鮮卑的故事,我們還得從漢朝那會兒說起。話說在漢朝的時候,鮮卑原本是生活在北方的眾多民族之一。但是在秦末漢初的時候,因為匈奴忽然崛起,鮮卑被匈奴征服,成了匈奴的附屬民族。

后來,因為這個民族,常年生活在鮮卑山一帶,所以便被稱之為鮮卑族。

不過,有意思的是,在整個西漢時期,中原王朝其實并不知道鮮卑的存在。因為當時鮮卑所在的位置,比較靠北,中間隔著匈奴。因為這個原因,在很長一段時間里,西漢其實并不知道鮮卑這個民族。

而到了漢武帝時期,隨著漢朝和匈奴大規(guī)模開戰(zhàn),匈奴遭到了重創(chuàng)。此后上百年的時間里,漢朝一直在持續(xù)進攻匈奴。在漢朝的進攻之下,昔日不可一世的匈奴,終于被打得由盛轉衰。匈奴衰弱以后,鮮卑則是開始逐漸崛起,地位開始逐漸提高。到了東漢劉秀在位時期,鮮卑曾經隨同匈奴,一起南下,后來被東漢王朝擊退。

直到這個時候,中原王朝才知道了鮮卑的存在。

再后來,東漢王朝繼續(xù)執(zhí)行對匈奴的打擊任務。雙方又打了數十年之后,匈奴被徹底打得支離破碎。一部分匈奴向西逃往,最后去了歐洲那邊。另一部分則是徹底臣服于漢朝,開始不斷和漢朝同化。

因為匈奴的衰落,北方草原上開始出現(xiàn)勢力真空。匈奴的衰落,對鮮卑而言,無疑是一個天賜良機。到了東漢中期的時候,鮮卑已經逐漸取代匈奴,成了北方草原上新的霸主。

不過,就在鮮卑剛剛想南下中原的時候,東漢王朝馬上就給予了雷霆一擊。當時的東漢王朝,雖然已經走上了下坡路,但軍事力量其實還是比較強的。所以這一戰(zhàn)之后,東漢直接把鮮卑給打到分裂了。

因為這場戰(zhàn)爭,剛剛冒頭的鮮卑,不得不再次蟄伏下去。直到東漢末年的時候,隨著中原內部常年內亂,鮮卑才再次得到了機會。

這一次,鮮卑聰明了很多,并未直接選擇南下,而是選擇先進行發(fā)育。當時鮮卑內部,還出現(xiàn)了一個軻比能的強人。在他的帶領下,鮮卑不但再次統(tǒng)一,而且還有了統(tǒng)一的規(guī)劃。此時的鮮卑,一邊選擇臣服于北方的魏國,另一方面則是連年騷擾魏國邊境,不斷強化自己。

然而誰都沒想到的是,三國時代的中原,雖然內斗不止,自身消耗極大。但魏蜀吳三國,每一個都強得超乎想象。就在鮮卑剛剛再次統(tǒng)一后不久,北方的魏國便察覺到鮮卑的威脅。當時魏國內部,有個刺史,覺得這樣的鮮卑,實在是個禍害,所以便直接派了個刺客,把這個軻比能給刺殺了!

軻比能死后,好不容易再次統(tǒng)一的鮮卑,瞬間就再次分裂了。而這次分裂,也為接下來十六國時期,以及南北朝時期的歷史發(fā)展,埋下了伏筆。

三國時代之后,接下來就到了西晉王朝。在此期間,中原這邊發(fā)生了很多事情,所以一直沒空去管北方草原的問題。而草原那邊,分裂的鮮卑,開始逐漸形成了慕容、宇文、段、拓跋等多個部落聯(lián)盟。

如果這個時候,中原這邊比較強大的話,北方如同一盤散沙式的局面,根本不可能對中原造成任何影響。但問題是,西晉開國之后不久,內部就爆發(fā)了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爆發(fā)后,西晉內部長期混戰(zhàn)。而且,到了八王之亂后期,司馬家的幾個王爺為了奪權,甚至開始聯(lián)合這些邊疆民族,一起參戰(zhàn)爭權。

這下子,北方的這些游牧民族,便徹底看清了中原內部的虛弱。

公元304年,隨著匈奴貴族劉淵,正式起兵稱帝,西晉終于走上了滅亡的道路。在劉淵稱帝的同時,西晉周圍的很多邊疆民族,也開始紛紛起兵,入主中原。而作為北方草原上的霸主,鮮卑自然也不甘落后,很快開始南下入侵。

此時的鮮卑,雖然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但是整體實力卻十分強大。所以,在接下來南下中原的過程當中,幾個強大的鮮卑部落,全都不甘落后,紛紛建立了各自的政權。

比如,慕容部落建立了燕國,拓跋部落建立的魏國,乞伏部落建立了西秦,慕容部落的一個分支,后來輾轉來到了青海地區(qū),建立了吐谷渾政權……

因為西晉滅亡之后,殘存的司馬家王族,逃往南方再立政權,并且此后一直守住了江南。而北方則是被很多游牧民族建立的政權所占據。在這個過程當中,北方比較有名的政權,一共有十六個。所以,這段歷史時期,就被稱之為東晉十六國時期。

在東晉十六國時期,北方游牧民族南下之后,對北方社會造成了極為慘烈的破壞。在此期間,不同的游牧政權之間,相互廝殺。北方漢族士族,也不斷開始起義,以宗族為單位建立塢堡。總之,在長達上百年的時間里,整個北方,長時間處于戰(zhàn)亂的狀態(tài)當中。

從后世的角度來看,這段歷史,無疑是一個慘劇。但同時,如果不是當時鮮卑處于分裂的狀態(tài),而是以統(tǒng)一的形式南下,東晉能否守得住江南,恐怕都是一個問題了。從這個角度來說,當年刺殺軻比能的那位魏國刺史,其實是真正改變了歷史的走向。

在整個十六國時期,經過常年的混戰(zhàn)之后,最后,以拓跋家為首的北魏政權,成了最后的勝利者。此后,北魏逐漸統(tǒng)一了北方,與此同時,南方的東晉政權也徹底衰落,最后被劉宋政權取而代之。

北魏和劉宋這兩大政權,幾乎是同時代出現(xiàn)的。而這兩大政權出現(xiàn)后,卻又誰都無法奈何誰。所以,自此之后,中原長時間南北分制,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南北朝。

而在南北朝期間,北魏的統(tǒng)治者,也注意到了激烈的胡漢矛盾。為了強化自身統(tǒng)治,北魏的統(tǒng)治者,開始進行漢化改革。從文化到政治體系,一律開始漢化。這期間,最有名的,就是北魏孝文帝的漢化改革。

經過這場改革之后,北魏政權開始徹底漢化。就連拓跋家的姓氏,也開始由拓跋改為元。而鮮卑族內部,雖然也有人反對漢化,但在國家力量的面前,仍然無法抗拒。最關鍵的是,就在北魏剛剛完成漢化改革后不久,北魏因為內部的土地兼并問題,開始出現(xiàn)農民起義。接下來,北魏開始內亂,最后分裂成了東魏和西魏。

再后來,東魏被高氏篡權,變成了北齊。西魏被宇文家篡權,建立了北周。此后又過了數十年,北周吞并了北齊,再次統(tǒng)一北方。

在北方戰(zhàn)亂的同時,南方也數次改朝換代,先后經歷了宋齊梁陳四個時代。等到北周統(tǒng)一北方的時候,南方已經到了南陳時代。不久之后,北周內部再次動蕩,外戚楊堅掌權,而后篡位建立了隋朝。隋朝開國之后,楊堅花了數年時間準備,最后大軍南下,一舉滅了南陳,徹底結束了南北朝時代。

但是,到了隋朝的時候,大家其實已經沒有鮮卑族這個概念了。

因為在之前的南北朝時代,鮮卑和其他北方游牧民族,已經徹底漢化,并且大家相互融合。隋唐時期的皇族,身上基本都有鮮卑族的血統(tǒng),但同時又以漢人自居。

尤其是到了唐朝,隨著唐朝滅掉了吐谷渾,鮮卑不管是作為一個民族,還是作為政權,都已經徹底消失,完全融入到了中原文明當中了。

鮮卑族是如何崛起的?拓跋氏,慕容氏的逐鹿中原

東胡鮮卑族顯于史書者,共五部:乞伏氏、禿發(fā)氏、宇文氏、慕容氏和拓跋氏。在魏晉南北朝時代,它們先后在我國華北、西北地區(qū)建立多個割據政權,其中以拓跋氏建立的北魏,版圖最大,歷時最久。當劉裕在長江流域代晉建宋時,就意味著黃河流域的五胡十六國行將謝幕,而以狂風掃落葉之勢最后戛然收尾的勝利者,即為鮮卑族之拓跋部。拓跋部從公元386年建立北魏,到439年統(tǒng)一北方。肇基北朝,拉開了南北朝對峙的帷幕。立國長達一個半世紀(386年~534年),北方萬里江山盡為其所有。北魏是中國歷史上第一個統(tǒng)一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對我國古代社會的發(fā)展產生過重要而積極的影響。

由游牧民族過渡到農耕民族,是鮮卑族拓跋部歷史上的重大變化。而其所建立的北魏政權,之所以在中國歷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是因為這一民族善于吸收漢民族文化的精髓,從而使該民族脫胎換骨,社會、經濟、文化得到迅速提升。當時在統(tǒng)一北方的戰(zhàn)爭中,每個民族都面臨諸多對手,互相殺伐,亂紛紛你方唱罷我登場。如果稍有閃失,整個民族就會陷入萬劫不復的萬丈深淵。好在拓跋部的幾代首領都能審時度勢,縱橫捭闔,確定先后打擊的目標,采取靈活機動的戰(zhàn)略戰(zhàn)術,達到各個擊破的目的。鮮卑族拓跋部譜寫出了一曲蕩氣回腸的時代最強音。正是在這種血與火交織成的慘烈熔爐中,鑄就了中華民族一次空前規(guī)模的民族大融合,鮮卑族拓跋部是其中融合最為徹底的游牧民族,他把原始部落的尚武精神與華夏民族的輝煌文化與傳統(tǒng)有機地結合起來,從而催生出新的民族精神與性格,噴薄出勃勃生機。在中國的歷史書頁上,閃耀著奪目的光輝。可以說,如果沒有北魏帝國的承前后,也就搭建不起隋唐恢弘盛世的橋梁。

拓跋史跡

鮮卑拓跋部是發(fā)源于中國東北的一個古老民族,居于鮮卑山,因此得名。后漸南遷至蒙古草原,以“射獵為業(yè)”,靠游牧為生?!按緲銥樗?,簡易為化,不為文字,刻木紀契而已”。他們在大興安嶺北端或東麓游牧漁獵了數百年,繁殖了六七十代人。在中原的夏商時期,史書上始出現(xiàn)一個叫毛的首領,才開始組成氏族部落聯(lián)盟。史書上說:“統(tǒng)國三十六,大姓九十九”。

但是,強悍的匈奴人雄踞漠北,恃強凌弱,一路追殺著他們。鮮卑人幾乎無路可逃,最后逃到大興安嶺深處一個天然的洞穴里,即鮮卑舊墟石室嘎仙洞,在此休養(yǎng)生息。

北魏建立后,拓跋貴族依據“人相傳授”的口碑史料,約略知道自己的祖先發(fā)源于大鮮卑山石室。石室坐落在呼倫貝爾盟鄂倫春自治旗首府阿里河鎮(zhèn)西北10公里處,在大興安嶺北段頂峰東側,鄂倫春人稱之為嘎仙洞(1980年7月考古發(fā)現(xiàn))。在離洞口西側的洞壁上,刻有201字的祭文,是拓跋燾太平真君四年(443年),派中書侍郎李敞來此祭祖時刻下的。

東漢初年,匈奴境內連年災害,人畜死傷大半。烏桓(我國北部游牧民族)乘機進攻,匈奴北徙數千里,漠南空虛。時拓跋部落聯(lián)盟首領推寅,率領族人,向南遷移到“大澤”地區(qū),即今內蒙古呼倫貝爾盟的呼倫湖區(qū)一帶游牧。

漢和帝永元三年(91年),北匈奴被漢朝與南匈奴、烏孫、丁零、烏桓、鮮卑等族擊敗,被迫西遷,于是鮮卑又大規(guī)模成扇形南遷與西遷,進至匈奴故地,留居故地的南匈奴10余萬眾,亦自號鮮卑。拓跋部落一個叫鄰的酋長,為便于遷徙,“七分國人”,加上拓跋本部,共有8個部落單位,即拓跋八族,放棄呼倫湖附近的牧地,南遷填補匈奴留下的空白,最后到達了今河套平原東部一帶,“逐水草而居”,拓跋部被人稱為“索頭鮮卑”。由于這一地區(qū)自然條件比較優(yōu)越,尤其適合畜牧業(yè)發(fā)展,拓跋部慢慢強大起來。拓跋部逐漸與土著漢人、丁零、烏桓、匈奴人殘余等通婚融合成一新的部族,社會生產向前邁進了一大步。鄰因此被大家推為“推寅”。顯然,“推寅”此時已演進成拓跋酋長的稱號。

鄰的兒子詰汾,相傳與天女相配,生子力微(175年~278年),故當時諺云:“詰汾皇帝無婦家,力微皇帝無舅家。”說明在中原的三國時期,拓跋部還處在原始社會末期,沒有產生一夫一妻制家庭。曹魏甘露三年(258年),力微取得世襲權,在定襄郡的盛樂(今內蒙古自治區(qū)和林格爾一帶),嘗試著建立了政權。初現(xiàn)國家的雛形,這是拓跋部邁出的重要一步。

西晉末年,部落首領猗盧(?~316年)統(tǒng)一了拓跋各部,在永嘉之亂中依附西晉,抗擊匈奴劉聰、羯趙石勒。因有功于朝廷,在310年被西晉懷帝冊封為代公,314年,進封為代王。拓跋部居住的定襄郡則被稱為代國。猗盧得晉人幫助,開始設置百官,“明刑峻法”。猗盧把境內各族分為南北二部,由南北兩部大人統(tǒng)率。這時的代國雖已初具國家政權性質,但部族的傳統(tǒng)習俗依舊,仍處在部落軍事聯(lián)盟崩潰的前夜,部落首?為原始民主選舉產生,君民平等,禮俗寬簡,誰也不能有特權。而猗盧要仿效漢制,行使君王的絕對權力,就不可避免地要與祖宗傳統(tǒng)、各酋長的根本利益發(fā)生尖銳沖突。當時,在代國境內有很多歸附者和土著漢人,鮮卑貴族就用新舊人來區(qū)分這些歸附者。他們把鮮卑八部人稱為舊人,歸附的晉人、烏桓人及其他民族的人稱為新人。新舊人之間,互不任,矛盾重重。猗盧信任新人,引起了舊人的憎恨。猗盧便用殘酷的刑法壓服各部,前后殺死上萬人之多,在拓跋八部引起恐慌,但也引起了公憤。316年,也就是西晉滅亡的那一年,拓跋其余七部(猗盧部除外)聯(lián)合猗盧子六修,發(fā)兵往討猗盧部,猗盧兵敗逃匿民家,被民婦認出,猗盧被殺。猗盧死后,拓跋部重新陷入分崩離析的境地之中。

建國立制

東晉咸康四年(338年),其首領什翼犍(318年~376年)重新統(tǒng)一拓跋各部,在繁(今山西渾源西南)繼位,自封代王,建立代國,又重新邁出了建國的艱辛步伐。

什翼犍曾在后趙石勒都城鄴城做人質10年,深受漢文化的影響。后被迎回,即代王位。制定法律,設置官職,選賢任能,各司其職,起用漢族人作長史。他設左右近侍,宣傳詔命;又設內侍長4人,參與政務。漢人燕鳳為右長史,許謙為郎中令,官號完全復制晉朝。制法律六條,規(guī)定犯大逆之罪男女老少皆斬,盜私物者以一賠十?!翱叵野偃f,號令若一”,部落酋長此時已成了軍事長官。代國的國家體制開始確立了。公元340年徙都盛樂,初步涉足農業(yè)生產,封建因素有很大增長。

鮮卑拓跋部從力微建都定居始,中經猗盧,再到什翼犍,拓跋部經歷了14個首領,終于走向了正式建立國家的軌道。到什翼犍時,國家機構更趨完備。拓跋部的社會形態(tài)也徹底擺脫了原始公社制而向階級社會邁進。其表現(xiàn)形式就是不再以血緣關系組成氏族,而是以地域來劃分居民,組成行政單位。一些新加入的部落、逃亡的流人和戰(zhàn)爭中俘獲的奴隸,成為拓跋部落新的成員。在力微時期,就有內陸諸姓75姓,四方諸姓35姓,其中有匈奴、高車、柔然等族,加入到這個新的民族共同體中來。如此以來,象征國家權力的軍隊、監(jiān)獄等也就隨之出現(xiàn)了。再加上生產力的發(fā)展,交換也產生了,漢族商人長期往來于拓跋部與漢地之間,用牲畜交換金帛繒絮。這些都毫無例外地加速了奴隸制國家的形成。

正當拓跋部在建國的道路上疾走的時候,不幸與前秦大帝苻堅遭遇,苻堅一代雄主,有志于統(tǒng)一中國。因此苻堅在滅掉前燕之后,就把目光投向了北方草創(chuàng)中的代國。

公元376年,前秦大軍在石子嶺一戰(zhàn)中大敗代軍。身患重病的什翼犍逃到陰山之北,太子寔君在堂兄拓跋斤的挑撥之下,起兵將什翼犍以及自己的繼母、六個異母弟弟全部殺死。拓跋部發(fā)生內亂,前秦趁勢攻下盛樂城,代國滅亡。苻堅深受儒家文化的影響,對拓跋寔君弒父之舉,深為痛恨。遂把拓跋寔君和拓跋斤押至長安,處以車裂之刑。為獎賞伐代有功的匈奴族首領,又將代國一分為二:黃河以東歸匈奴族獨孤部劉庫仁統(tǒng)率,黃河以西歸匈奴族鐵弗部劉衛(wèi)辰統(tǒng)率。

代國滅亡時,寔君子拓跋珪5歲,隨生母賀蘭氏逃到了舅家賀蘭部,依附拓跋珪的舅舅賀蘭訥。不久,賀蘭訥的弟弟賀蘭染干發(fā)現(xiàn)外甥拓跋珪英武多智,就想方設法要除掉他,多虧賀蘭氏機智保護,才屢屢化險為夷。拓跋珪在戰(zhàn)亂流離中,度過了10年寄人籬下的日子。

拓跋珪(371年~409年),出生于參合陂北(今內蒙古涼城東北岱海)。鮮卑族人,北魏開國皇帝。為什翼犍嫡長孫,故幼年生活在皇宮中。雖然早年過著流亡生活,但拓跋珪性格剛強,被拓跋諸部認為是能“光復洪業(yè),光揚祖宗者”。

383年,苻堅兵敗淝水,前秦土崩瓦解,北方短暫的統(tǒng)一又為分裂割據所取代。拓跋珪借助賀蘭部家族的勢力,乘勢糾集諸部,于東晉孝武帝太元十一年(386年)正月在牛川(內蒙古呼和浩特東)召開部落大會,宣布即代王位。遷居盛樂,重建代國。定年號為登國。這是北魏的開始。拓跋珪時年15歲。同年4月,拓跋珪稱魏王,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重建國家,史稱北魏。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

拓跋珪繼代王位時,整個塞上還處于分裂狀態(tài)。為了穩(wěn)固地位,統(tǒng)一各部,拓跋珪連年征伐,向四周各部落如高車、柔然、庫莫奚、獨孤部等不斷發(fā)動戰(zhàn)爭,收服了周邊許多部族,獲得大量牛馬和牲口。尤其是對拓跋部世仇劉衛(wèi)辰父子,拓跋珪更是懷著復仇的決心。394年,在北伐柔然凱旋之后,又一鼓作氣回師大破劉衛(wèi)辰部,劉衛(wèi)辰父子相繼死于亂軍之中,拓跋珪猶有余恨,把5000多名俘虜全部投入到黃河激流之中淹死。劉衛(wèi)辰族誅,只有第三子郝連勃勃逃脫,他就是后來十六國之一大夏國的建立者。

此役拓跋珪繳獲良馬30多萬匹、牛羊400多萬頭,一躍而為塞北唯一的強大部落,周圍各部族無不聞風臣服。

魏道武帝是北魏前期一位十分英明的君主,在他的周圍,集結了一大批漢族人才,凡士大夫來謁門求見,不論老少,一概引入談話,量才錄用。才使北魏從無到有,由弱到強,并在參合坡大破強大的后燕,使北魏的勢力深入到中原地區(qū)。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絡存儲空間,所有內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內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