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自清的散文,顯然不是真好的。最大的問題,就是“做”的太過。前些日,有一位條友私信考我,“怎么看待朱自清文章?”我想來想去,覺得還是這兩個字恰當:太做! 這個評價,其實也不是我的“原創(chuàng)”發(fā)現(xiàn)。早在1930年代,那時還在清華中文系上學(xué)的吳組緗,就當面對其老師朱自清本人這么說過。朱自清先生氣量大,聽罷不以為忤,是默認這個評判的。放在民國散文圈,朱先生的水準大抵在二三流之間,我覺得這個定位才是符合實情的。朱先生的文筆,用在寫學(xué)術(shù)著作,反倒是極佳的,當?shù)闷稹扒逋ā倍?,可與胡適較量;移來正式寫文章,卻往往“做”過頭了,盡鋪排而不懂得節(jié)制。四川話,“提虛勁”也。 什么是“做”太過了?這種文風(fēng)說不太清,但很好指認,因為特征很明顯:大抵就是,遣詞造句太過雕琢,情緒表達過于刻意,形式大于內(nèi)容,導(dǎo)致的后果,就是文字造作,行文拘謹,感情不真,甚至套路感過明顯。朱先生那些名篇,《匆匆》《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等等,都有這個缺陷。纏綿悱惻,若不勝情,但讀者會覺得“膩”。何以會有膩味?就是直覺不真實,虛話也忒多,此即孔子吐槽的“文勝質(zhì)則史”。這里的史不是歷史,明白說是流于虛偽浮夸的意思。文如其人,朱先生性格太認真嚴肅,落到寫文章上,其文體特征就是千錘百煉的,但一篇千字小文又不是我潮汕老家牛肉丸,哪經(jīng)得起這般捶打?不是認真不對,而是使錯了方向。 這種文風(fēng),因為影響太大,其實也流弊甚廣。后來的漢語散文,冒出大量文筆絕好但內(nèi)容空洞的文章,幾乎都能追溯到這個民國污染源。中高考應(yīng)試作文,郭敬明式的喊疼文學(xué),以及一些矯情受捧的網(wǎng)絡(luò)文學(xué)作品,都能看到這種“朱氏美文”遺風(fēng),在發(fā)揮作用。海外的琦君董橋,國內(nèi)的楊朔余秋雨,名氣都是一時無兩的,“致敬前輩”的禮數(shù)也是夠周到了,可麻煩就在這個痕跡太重,均可認證為朱氏文風(fēng)的“當代門徒”,是既深諳其徑,也為其所累。他們的共同點,就是朱自清化:“文字精致”,“結(jié)構(gòu)規(guī)范”,還“偏愛抒情”,淺者容易讓“文采”震住,明白人則必受不了那股肉麻兮兮。朱先生的文集,我看起碼三分之一都不免這種肉麻感。人的感受真是很奇怪的,輕佻浮滑會讓人肉麻,可太像模像樣了也照樣產(chǎn)生肉麻感。這里面的分野,我想是一種分寸感,古人謂之“度”,它是文字高手與普通作者的界點。 追討的再遠一點,這類文風(fēng)的始作俑者,當然可說是六朝文章,朱自清先生無需負總責(zé),甚至也是“非完美受害者”。我知道,六朝文章很多文壇大手筆都佩服,但六朝文的根本問題在于:好的極好,是中國文章中最上乘的明珠;差的極差,可說是裝腔作勢及文字游戲的集大成,代表著漢語傳統(tǒng)中最無聊至惡俗的一面,學(xué)的偏一點就容易弄廢了。魯迅兄弟痛恨韓愈,認為老韓是古文傳統(tǒng)的禍首,其實韓文公再怎么“敗壞中國文學(xué)”,至少人家是言而有物的。韓集里,就連諛墓文章,材料都是很扎實的,不像今之自媒體作者,接了軟廣費還隨便AI湊字數(shù)。好文章,情緒到位,內(nèi)容充實,才是最根本的,文采并不重要。新鳳霞字都不認得多少,部分文章就極好,乃至好過大文人吳祖光,正在少修飾,有洗練之風(fēng)。 民國散文家,我個人覺得真正達到天花板級別的,二周兄弟之外,還有張愛玲與廢名。不止是文筆好,組織結(jié)構(gòu)游刃有余,情緒也能點到即止,更重要在識見也高。文筆、編排、識見,這三樣是能看出一篇文章的好壞、一個作者的高下的。朱自清的散文,恰在文筆“太好”,編排太“規(guī)則”,識見上也是老實人,似乎不怎么敢說立異的話,不敢越雷池一步,太“拘”。最終整成了袁枚調(diào)侃的“懼于放腳”。歸到一個字形容,就是開頭說的“太做”二字。余光中批評朱自清非常狠,其實他自己也有這么個局限。當代成名散文家里,我看余光中水準是遠不如止庵的。 說這些,倒無意苛責(zé)招架,惟斗膽道幾句實話。文章這東西,似乎略識之無者都會,網(wǎng)絡(luò)時代更是“人人皆作家”,但要寫好真的很難,能達到“通”這一步(汪中所謂“再讀三十年書,可以望不通矣”)往往都得用盡一生心。前日重翻《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看胡老先生隨口議論,居然說從韓愈到皇甫混孫樵等,文章“沒有一個是通的”,“在唐宋八大家里,只有歐陽修蘇東坡兩人是寫通了”。照他這毒辣標準,其老學(xué)生朱自清的文章,估計離“不通”還有段距離吧! 圖:去世前的余光中.網(wǎng)源 |
|
來自: 獨角戲jlahw6jw > 《文學(xué)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