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莫講說歷史 2023-05-27 06:12湖南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fā),由于蔣介石國民政府的不抵抗政策,不到半年時間,當時中國的東北全境便淪陷在了日軍的鐵蹄之下。 九一八事變爆發(fā)前當時的東北軍有近三十萬人,可令人匪夷所思的是當時東北最高行政長官張學良面對如此局勢竟然采取了“不抵抗的政策”,三十萬東北軍面對一萬多關東軍竟然不戰(zhàn)而退,將大好河山拱手相讓。 當時的張學良為何選擇不抵抗,今天的人們在談論起這段歷史時往往將其歸咎于當時國民政府最高領導人蔣介石,就在九一八事變前夕,蔣介石給張學良發(fā)來這樣一封電報“無論日本軍隊如何在東北尋釁,我方應不予抵抗,力避沖突?!毕炔挥懻撌欠裼羞^這樣一封電文,作為在當時的民國軍閥混戰(zhàn)中成長起來的張學良,如果他真的想和日軍一戰(zhàn),那么遠在南京的蔣委員長恐怕也是鞭長莫及,這絕不是一紙空文能決定的。 難道是東北軍的軍事實力不如日本關東軍么?答案顯然也是否定的,先不說當時中日兩國軍隊在人數(shù)上的巨大差距,單是從武器裝備方面上來講,東北軍也遠勝關東軍,張作霖和張學良父子二人曾經(jīng)創(chuàng)辦了近代亞洲最大的兵工廠。 沈陽淪陷之后,當時東北的軍工廠里還遺留有飛機300余架,各種火炮3000余門,輕重機槍5864挺,步槍15萬支,手槍6萬支,如此裝備精良,就在九一八事變的前一年,東北軍入關幫助蔣介石問鼎中原的時候,更是號稱“天下第一精銳”,連中央軍也為之側目,再加上當時東北三千萬百姓的大力支持,張學良完全有實力和日本關東軍放馬一戰(zhàn)。 事實上張學良決不是因為實力不濟才放棄抵抗,他其實和蔣介石一樣都是心存幻想,認為九一八事變只不過只是一場局部事件,并沒有引起當時中國高層的關注,蔣介石和張學良二人都寄希望于當時國聯(lián)的調(diào)停,而眾所周知國聯(lián)是第一次世界大戰(zhàn)之后建立的一個松散的國際聯(lián)盟組織,它的宗旨本是保證會員國的領土完整和政權獨立,如果會員國之間發(fā)生領土爭端,國聯(lián)有權利進行干涉和調(diào)停。 可面對咄咄逼人的日本帝國主義勢力,盡管中國政府一再提出嚴正抗議,但是國際聯(lián)盟還是沒有采取任何實際行動,最后僅僅是發(fā)表了幾篇協(xié)議申明和派遣了一個圖有虛名的調(diào)查團便草草了事。 事實上,將自己的命運寄托于他人身上本身就是一種悲哀,而這種悲哀不僅是對于個人而言,對于一個國家來說也是如此,九一八不僅是中華民族的沉重恥辱,更是中國人經(jīng)歷長達十四年抗戰(zhàn)苦難折磨的開始!這段由鮮血和犧牲鑄就的歷史事實告訴我們:只有不斷發(fā)展壯大,才能避免落后挨打,這也是中華民族對于自身命運的深刻領悟! |
|
來自: 鳳凰山居士 > 《抗日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