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男孩‘自慰网亚洲一区二区,亚洲一级在线播放毛片,亚洲中文字幕av每天更新,黄aⅴ永久免费无码,91成人午夜在线精品,色网站免费在线观看,亚洲欧洲wwwww在线观看

分享

龔賢:山河大地,靜寂永恒

 雁雨 2023-05-13 發(fā)布于山西

圖片

龔 賢

(1618——1689)

明末清初畫家,字半千,號野遺,又號柴丈人。江蘇昆山人,流寓金陵,早年曾參加復(fù)社活動,明末戰(zhàn)亂時外出漂泊流離,入清隱居不出,居南京清涼山,賣畫課徒,生活清苦。性孤僻,與人落落寡合



為何總是荒原

/朱良志



半千的山水,幾乎可以“荒原”二字來概括,其中包含他獨特的思考。

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還藏有半千另一套冊頁,作于1686年,十六開。它與上舉大都會十二開冊頁一樣,有不容質(zhì)疑的藝術(shù)水準(zhǔn),說它們是兩個不同時期的代表作也不為過。這兩套冊頁有一個共同特點,都是枯山枯水,在選材上幾乎可以說很單調(diào),但很耐看。讀這些作品,一股寂寞的氣氛直透靈府。

總是在荒天迥地中,一痕山影,一灣靜水,幾株枯木,還有時常出現(xiàn)的空寂小亭,翻飛的筆觸并未使人感到滿紙活絡(luò),卻是永恒的寂寥,永遠的空空落落。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文人畫自北宋以來就重視“荒寒”境界的創(chuàng)造。元人在“荒寒”中更重“寒”,明代中期以來在“荒寒”中更突出“荒”的意味。其中,龔半千和惲南田是兩位出色的代表。荒天古木,一片寒江,南田最重此境;荒村籬落,野樹荒丘,乃半千大半生所迷戀的境界。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二人雖都重視“荒”境的創(chuàng)造,然而南田以“亂”變其節(jié)奏,力求在迷離恍惚中極盡荒寒歷落之美,而半千則滿孕著“柴丈”情懷;不知從何世而來的怪石,磊落奇蛹;空落落高丘上立一草亭,四顧宇宙;蓊蓊郁郁,如夢幻般綿延的遠山,與江心中一棵倚斜的小樹相對·····所以,他又在“荒”中伴以沉著與深厚。

今人以雄渾評其畫,多半與此荒寂境界有關(guān)。黃賓虹說,董其昌的畫得“荒率”之致,并以深厚荒率為南宗正傳。半千得其師傳,將南宗家風(fēng)發(fā)揮到一個新的境界。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半千的荒寂與他特殊的身份和遭際有關(guān)。他是一位有強烈遺民傾向的畫家,不僅參加過實際的抗清活動,直至晚年都沒有忘卻他的故國。他選擇一條疏離社會的道路,寂寞寥落的清涼山,就是他性靈的棲息地。時人諸元鼎曾就其畫談對半千的印象:

“龔柴丈棲寄高邈,壁立寡偶,能詩能書能畫,其近作七律,可與翁山頡頏。畫筆遂稱獨步,然非所至好,不輕為捉筆。嘗為余畫《古樹荒祠》題云:'老樹迷夕陽,煙波漲南浦,古廟祠阿誰,詩人唐杜甫?!?/em>又曾為旅堂畫《菰蒲亭子》,亦題云:'此路不通京與都,此舟不入江和湖。此人但諳稼與穡,此洲但長菰與蒲?!?/em>其高趣如此?!?/em>不通熱鬧的市井,指向深深的山林,那是一片寂寞的世界。

圖片

明·龔賢《八景山水卷》(其一)

上海博物館藏

通過半千荒寂的“山河大地”,是不是可以得出這樣的結(jié)論:他通過寂寞的丘壑表現(xiàn)對當(dāng)下世界的拒絕,表現(xiàn)對清代統(tǒng)治的決絕態(tài)度,表現(xiàn)自己身世漂泊的傷感和命運不獲伸展的哀憐和無奈?

我以為這種社會文化式的解讀,與半千追求的“無天無地”的“半千氣象”是不合的,與半千對人類命運的幽深關(guān)懷不合,也與半千的深邃生命體知不合。半千有詩云:

吟詩不覺出門去,詩罷還驚望眼空。

蔬圃幾條秋雨外,人家一半夕陽中。

屢遭屈抑方知福,始信凄涼未足窮。

舉世共多傷感事,老夫獨自享鴻蒙。

圖片

明·龔賢《八景山水卷》(其一)

上海博物館藏

他通過寂寞的藝術(shù)來思考?!芭e世共多傷感事,老夫獨自享鴻蒙”,在靜寂的世界中他已漸漸超越具體的傷感和哀嘆,超越個體生活的酸辛,超越一己得失,將一生思慮付與“鴻蒙”——那莽遠的生命關(guān)懷。

他將個體身世的嗟嘆轉(zhuǎn)為人類命運的嘆息,將自我壓抑的靈魂轉(zhuǎn)為對歷史的反思。他刻意創(chuàng)造的寂寞荒原,不是簡單傳達對故國山川的留戀,注入的是對人類命運的思考。他的“荒原”是一種真性的丘壑。

圖片

明·龔賢《八景山水卷》(其一)

上海博物館藏

?

/ 它是永恒的丘壑 /

半千的寂寞荒原是超越時間和空間的。熱惱既盡,清涼現(xiàn)前;分別不生,虛明自照。半千要創(chuàng)造不生不死的永恒生命安頓地。半千藝術(shù)中的荒原,是他念念在茲的“無上清涼世界”。

半千晚年大半時間隱居在南京郊外的清涼山。他一生于道禪哲學(xué)浸染甚深,佛教將妙悟涅槃地稱為“清涼地”,此處沒有人世的躁熱煩惱,所謂“人大熱悶,得入清涼池中,冷然清了,無復(fù)熱惱”。半千以荒原為清涼地,為真性之所在,為靈魂之寄托。

半千的寂寞山水追求這種無天無地的超越氣象。他的畫具有強烈的非時間性特點,尤其是晚年作品,刻意表現(xiàn)超越時空的感覺。他的丘壑,不是在一個特別的時間中所見之具體山水,具有強烈的非現(xiàn)實感。

圖片

明·龔賢《四景山水冊》(其一)

時間是綿延的,由過去到現(xiàn)在到未來,一維延伸??臻g是相關(guān)的,此物與彼物在相對中存在?!澳车卮嬖谀澄铩?,是事實之空間;“此物與彼物相因而存”,顯現(xiàn)其聯(lián)系性。具體的時間與空間(中國哲學(xué)所謂“宇宙”,上下四方曰宇,往來古今日宙)突出的是聯(lián)系性和流動性特征。

而半千乃至中國文人畫的主體旨趣卻在孤立,而非聯(lián)系;在靜寂,而非流動。半千大量的作品尤其是他的一些冊頁重視的是非連續(xù)性(孤)、非流動性(靜)。他的筆勢短促斬截,汰去一切可有可無之物,沒有柔弱的線條,不取大披麻式的綿延勢態(tài),作品給人孤零零的感覺,總是一片靜穆的世界。

圖片

明·龔賢《四景山水冊》(其一)

他是這樣理解繪畫的時空超越性的,有詩云:“無山不隱還丹客,是路唯通訪道人。底事桃花長不落,四時皆為喚芳春?!?/em>

在時空的維度上,再絢爛的桃花也是會凋零的;惟有心靈徹悟,桃花才永不落。半千的畫,一如后來的金農(nóng),排斥具體的春色,當(dāng)然不是對春色的厭倦,而是超越花開花落的有限性存在,遁入金剛不壞的永恒世界。

圖片

明·龔賢《八景山水卷》(其一)

上海博物館藏

半千有《蘆中泊舟圖》,今藏首都博物館。上有題詩道:“青天無塵,明月長新,居可結(jié)鄰。屋平者水,踏亦璘珣,風(fēng)止則均。不陋今世,不榮古春,惟蘆中人?!?/em>此圖作于康熙丁巳(1677)。所畫之“蘆中人”,“不陋今世,不榮古春”,無古無今,無外在之塵染,方有心靈中的清天無塵、明月長新。正像他的詩所說:“雪來深樹枝枝動,夜久露零知葉重。喧寂于心非外求,泉聲不亂幽人夢?!?/em>時間的車輪不能碾碎他的永恒夢幻。

圖片

明·龔賢《四景山水冊》(其一)

半千中晚年作品中喜歡畫亭、村落以及柳樹,其中就包含著他超越時空的思考。他的《卓然亭圖》,亭與他物幾乎沒有任何聯(lián)系,高高矗立在畫面的中央,別為一物。那是半千心靈的眼。

《辛亥山水冊》中第九開,畫幾株枯木,散落的亂石,最遠處有一草亭,它們之間幾乎沒有任何相關(guān)性。這一程式化的語匯顯然受到云林的影響,但比云林更進一步。他更具“卓然之遠視”,有一種背負青天的感覺,更突出非聯(lián)系特征,具有典型的無時無空的“半千氣象”。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半千喜歡畫村落之景。“定香生寂磬,山翠滴疏欞”,這幅半千所擬對聯(lián)的氣氛在他的畫中常見。上海博物館藏半千自藏山水冊十二開,是一冊叩寂寞而求音的作品,作于1668年夏到1669年間,歷時半年多,跋稱留為笥中之藏”,擔(dān)心“為人攫去”,其自重若此。

其中一幅,畫山村之景,但不是山村籬落、溪橋柳色,有洞心駭目之觀。四棵枯樹當(dāng)風(fēng)而立,樹下約略畫一茅舍,即是所謂村居了。而整幅畫面溪澗旁的山石如卷云騰挪,以小披麻兼以荷葉卷云皴,給人深邃幽寂的感覺。冊頁中的一幅,畫空空的茅亭,有詩伴之:“一角小重山,幾簇荒寒樹。此際寂無人,誰領(lǐng)閑中趣?”這樣的作品極具現(xiàn)代面目,真乃永恒寂寥的山水。

圖片

明·龔賢《山水冊十開》(其一)

半千重柳在畫界更是著名。美國著名藝術(shù)史學(xué)者謝柏柯教授從政治隱喻的角度來談這一問題,對我很有啟發(fā)。但我以為這只是問題的一個方面,更重要的是,半千通過柳來表達一些特別的思慮。

文人畫重柳樹自北宋開始,李成畫中就有枯柳出現(xiàn),惠崇和趙大年更以畫柳稱名,元人之作間有柳趣。但這似乎都不能滿足半千的趣味。他的柳不是江南柳色、湖邊佳趣,而是“荒柳”歷歷,是他“荒原”境界的特別昭示物。他稱他獨創(chuàng)的畫柳法為“一家之法”。他說:“畫柳之法,惟我獨得。前人無有傳者?!?/em>認為“筆力不高古者,不宜作松柳”(《畫說》)。

圖片

·龔賢畫中的樹木

明·龔賢《山水冊十開》(其一)

他畫柳初學(xué)李流芳(1575-1629),曾說:“畫柳最不易,余得之李長蘅。從余學(xué)者甚多,余曾未以此道示人?!?/em>(《畫訣》)又說:“李長蘅善畫柳,然世不多見,余從新安吳氏借觀之,睡臥其下者累日,今已三十年矣?!?/em>后來半千漸漸對李氏的畫柳法不滿意,在他看來,李氏的“檀園柳”與高景、趙大年等的畫柳法并無多大區(qū)別,仍然是柔條疏干,借弱柳扶風(fēng)來表現(xiàn)益然的春意。這與他所創(chuàng)的“荒柳”完全不同。

圖片

·龔賢畫中的樹木

明·龔賢《千巖萬壑圖》(局部)

南京博物院藏

半千的柳是永恒之柳,蕩去它的春意,強調(diào)它的枯意、荒意。他說,畫柳就要斷柳之想,沒有柳意,即是柳相。所謂“柳不易畫,畫柳若胸中存一畫柳想,便不成柳矣”。他要去柳之蔥蘢意、飄拂意。在他看來,弱柳扶風(fēng),多見媚態(tài)。他說:“凡畫柳先只畫短身長枝古樹,絕不作畫柳想。幾樹皆成,然后更添枝上引條,惟折下數(shù)筆而已。若起先便作畫柳想頭于胸中,筆未上伸而先折下,便成春柳,所謂美人景也。”(《柴丈畫說》)美人景對于他來說是很忌諱的,所謂“畫樹惟柳最難,惟荒柳枯柳可畫,最是娉婷,如太湖畔之物”(《畫訣》)。

他著名的《贈周燕及山水冊》第二十幀,畫寒冬枯柳之景,有詩云:“百里平湖盡淺沙,千行水柳似蓬麻。天寒漁子愁冰凍,個個拋船宿酒家。”此冊中還有一幅畫荒柳小丘,也很生動。它們都不是美人景,都被汰去了春意,他在這刻意創(chuàng)造的荒寂境界中,馳騁他的永恒之思。

?

/ 它是非人間的丘壑 /

半千生平與遺民畫家查士標(biāo)為至友。北京故宮博物院藏龔賢十開《山水冊》,未紀(jì)年,當(dāng)是其晚年之作。梅壑云:“昔人云:丘壑求天地所有,筆墨求天地所無。野遺此冊丘壑筆墨皆非人間蹊徑,乃開辟大文章也。非吾友疑庵真鑒篤嗜,孰能致之,畫家謂徇知為一家,豈不信焉。余三十年交野遺,得閱其畫甚多,當(dāng)以此冊為第一。野遺定許我為知言。”

“無人之境”是文人山水追求的境界,云林于此有卓越的創(chuàng)造,但真正能窺見其中秘意者罕有其人,董其昌曾對此發(fā)表過議論,但并未深究。一生以云林為最高典范的半千對此有深入的討論。

圖片

明·龔賢《山水冊十開》(其一)

半千極力抹去山水畫的“現(xiàn)世感”,其山水少畫人,尤其是晚年的作品罕有人跡,正是無天無地、無風(fēng)無雨。他的畫并不是完全排除人的出現(xiàn)(如《人山惟恐不深》的冊頁就畫了人),重要的是他對此有獨特的思考。

他說:“他人畫者,皆人到之處,人所不到之處,不能畫也。予此畫大似人所不到之處。即不然,亦非人常到之處也。”他著意的“人所不到之處”,并非表明他喜歡獨處,而是表現(xiàn)他旨在抽出“人間相”的荒寂世界。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邵松年(1848-1924)讀半千《江村圖卷》,對這幅巨幅長卷中的煙波空茫、松蔭蔓延贊揚有加,他說:“半千畫掃除蹊徑,獨出幽異,故能沉郁磅礴,墨潘淋漓,通幅無一人,豈以孤僻性成,落落難合者耶!”邵氏注意到半千的無人之境,但認為與畫家的孤僻性格有關(guān)。這樣的理解就像后人說云林的山水不畫人,是因為表達對元人的憤怒一樣,稍顯皮相。其中有更深的因緣。

半千蕩去人物活動場景的具體描述,并非為了蕩去人的生命關(guān)懷意識。半千要在割斷與“俗世”的聯(lián)系中,呈露生命的真性,表現(xiàn)超越個體情感的生命意識。半千的畫有古道熱腸,他是在不古不今的“古道”中表現(xiàn)“熱腸”。他的荒原是蕩去塵染,讓生命的真性馳騁。

圖片

明·龔賢《八景山水卷》(其一)

上海博物館藏

周亮工曾贈其長詩,其中有云:“棋邊今態(tài)好,酒外古心危。妙畫殊無意,殘書若有思?!?/em>他的“妙畫”是“無意”的,淡盡世相,蕩去心靈的沾滯,一如禪家所謂于心無住,從而浮游于時空之外,作性靈的躍遷。但他并非追求悠然自適,而要追求性靈的真實,表達對人類脆弱處境的眷顧。

周亮工的“古心?!?,真可以說是半千寂寞山水的重要特點。古心,不是對過往事實的關(guān)注,而是超越于歷史表相的深層把玩,追求真實的生活之意。危者,憂患也,指一種深沉闊大的歷史感。半千丘壑之感人處,正在這個“?!鄙?。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入山惟恐不深》,就是一幅“今心淡”而“古心危”的作品。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半千二十開山水冊,作于1675年。其中一開云:“入山惟恐不深,誰聞空谷之足音。”這真是半千藝術(shù)的很好象征。這是文人畫中常出現(xiàn)的高人空山式的作品。但半千的表現(xiàn)又有所不同,他突出一種動態(tài)性(不是展現(xiàn)生生活力的運動),一人與人間生活呈反向性的運動,走向茫茫深山,走向生命的深層。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荒天古木,喻涵著一個真實的存在。這里不能簡單以隱遁來理解。半千以丘壑為語言,說自己對世界的看法。他自己不說,讓畫中的丘壑說,讓這個山河大地來說,說宇宙的地老天荒,說世間的人道恒常,說花開花落世界的幻味,說欲望橫流爾虞我詐的社會的荒唐,其間也有命運不可控制的憂傷,也有對生命殷殷關(guān)念的柔腸。

他的無“人間相”藏著深沉的歷史訴說。紐約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的十六開《山水圖冊》,是他晚年的代表作,筆法老辣,風(fēng)味粗莽,真乃文人畫發(fā)展中筆墨和意境都不可多得的作品。十六開,每圖又系詩一首,詩為自作,詩畫對勘,其意庶幾可解。

其中有一幅極力突出寂寥的氣氛:老樹參差,槎椏作指爪伸展?fàn)睿谏n天中劃出痕跡;老樹下有一草庵,庵中不見人蹤跡;稍向遠是巨石嶙峋,瀑布瀉落,再向前則是靜默的山水。其題詩云:“杈枒老樹護山門,門外都無碑碣存。正殿瓦崩鐘入土,空余鸛鶴報黃昏?!?/em>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半千所要表達的意思是,還是那樣的山,還是那樣的水,曾經(jīng)在這片天地中活動的人如今安在?或許有成王敗寇,或許有愛恨情仇,在這樣的一個黃昏,連捕捉他們的蛛絲馬跡都不可能,一切都歸于消歇。

不要說英雄的馳騁、情人的繾綣不可把捉,就是連曾經(jīng)存在過的碑碣都被歷史的蒼煙埋沒,曾經(jīng)有過的恢弘殿宇以及一切的煊赫如今都寂然無聲——他的寂寞的山水,將一切都彌滅在歷史的風(fēng)煙中,由此思考生命的價值。他的畫在寂滅中卷起心靈的萬頃波濤,充滿了憂傷,充滿了悲憫。

另一幅畫兩峰對立,猶如黃山的一線天,筆法渾圓而粗莽,山腳和遠處都在煙霧之中,極力突出山的幽邃。山上以重墨畫幾株老松,從微茫的山中躍出,伸向絕壁之下,似乎在探視幽不見底的山下。除此之外,一無他物。

圖片

明·龔賢《自題山水冊》(其一)

大都會藝術(shù)博物館藏

有題詩云:“兩峰中劈與天開,斧跡猶存長野苔。借問巖頭老松樹,當(dāng)時曾見古皇來?!?/span>顯然,此畫完全不同于那種畫群山奇崛的一般性作品,表達的是他的歷史性訴說——不是陳說開天辟地的神話故事,而是注入其特別的歷史關(guān)注。滄海桑田,歷史的長河綿延,而人的生命只是一瞬,在這莽遠的世界中,人的生命價值何在?世界的真實意義何在?或許那山間的古松可以告訴你!

他有詩云:“吹笙子晉時來往,漉酒陶潛共里間。那有閑情算花甲,生身記得古皇初。”又云:“閉門即是古桃源,盡得家人稀語言。夢里何曾知魏晉,心頭當(dāng)不著皇軒?!?/em>他著意在永恒的眷念中。上海博物館所藏其十開山水冊,其中有一開畫老樹煙村,題云:“野廟何年創(chuàng)建來,青峰已被煙荒了?!?/em>一切都淹沒在歷史的風(fēng)煙中,他畫的就是這永恒的感覺。

——摘自《南畫十六觀》

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2013

來源:中華珍寶館

    本站是提供個人知識管理的網(wǎng)絡(luò)存儲空間,所有內(nèi)容均由用戶發(fā)布,不代表本站觀點。請注意甄別內(nèi)容中的聯(lián)系方式、誘導(dǎo)購買等信息,謹防詐騙。如發(fā)現(xiàn)有害或侵權(quán)內(nèi)容,請點擊一鍵舉報。
    轉(zhuǎn)藏 分享 獻花(0

    0條評論

    發(fā)表

    請遵守用戶 評論公約

    類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