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姆曾經(jīng)說過,作家最感興趣的是了解人性,而不是判斷人性。 什么是人性?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人性指的就是人類最原始的本性。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單獨的分支叫做人性心理學(Psychology of Human Nature)。 心理學家們從人性的角度出發(fā),試圖去把握人類的心理規(guī)律,了解人的心理活動及個性的發(fā)展等其他問題。 可是,你真的懂人性嗎? 無論是古代還是現(xiàn)代,是東方還是西方,優(yōu)秀的文學作品都致力于發(fā)掘人性。 日本著名推理小說家東野圭吾也曾在《白夜行》中說過,在這個世界上,最難直視的不是太陽,而是人心。 人不知而不慍,不亦君子乎? 這是一句很多人在十幾歲時就從初中課本中學習過的名言,出自《論語》。 不過,雖然我們很小的時候就認真地學習過這句話,但有些人在很多年后卻依然無法參透這句話中的真理。因為,你還沒有真正看懂人性。 當一個人誤會自己、不了解自己的時候,很多人的第一反應就是對此感到憤怒,并急于為自己辯解??墒?,在你了解人性之后,就不會這么做了。 在心理學領域中,有一種現(xiàn)象叫做自證陷阱(Self certification trap)。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都曾遇到過這樣的人。 他們非常固執(zhí),對自己的想法十分執(zhí)著,哪怕有明確地證據(jù)證明他們是錯的,但他們還是會堅持自己的想法。 也就是說,人的本性就是執(zhí)著于自己的想法,哪怕已經(jīng)出現(xiàn)了明確的證據(jù),他們也不愿意改變。 因此,在看懂這一人性后,就不要和那些誤會自己的人理論了,因為他們的偏見來源于自身,和事實的真相沒有什么關系。 今天,我們就一起看看懂人性的6大表現(xiàn),事實證明,95%的人都不懂。 1. 人的本性是趨利避害 人是高級動物,但本質(zhì)上也是動物的一種。 弗洛伊德認為,人的本能包括生存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本能則是驅(qū)使欲望和沖動的最原始的動力。 因此,在資源充足的情況下,人們或許會互相謙讓,為他人考慮。 但是一旦資源有限,僧多粥少,人類最基本的生存問題就會被觸發(fā)。在這種情況下,很多人就會為達目的不擇手段。 “一個和尚挑水吃,兩個和尚抬水吃,三個和尚沒水吃”就是這樣情況。 還有在古代饑荒年代,人們還會易子而食。這些都是人類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擇手段的例子。 2. 人都有從眾心理 在中國,從眾心理叫做隨波逐流。 心理學家馬斯洛提出,人類最基本的需求包括愛與歸屬感的需求。 也就是說,人類都渴望在世界上和他人建立情感聯(lián)系,并歸屬于某個群體。這是每個人內(nèi)心都存在的心理需求。 因此,當一個人不合群的時候,他就會感受到明顯的社會壓力。 在這種情況下,絕大多數(shù)人都無法堅持自己的想法,選擇隨波逐流。 在這個世界上,很多人終其一生都在追求獨特。 殊不知,追求獨特也是一個群體。喜歡追求獨特的人,往往也會和擁有同樣追求的人打交道。 就像很多玩搖滾的,都會看不起流行歌曲,但其實,搖滾圈也是一個圈,雖然小眾,卻也一個群體,只不過要小一些而已。 3. 自律并不能給你自由 近幾年來,身材管理成了很多都市麗人的日常生活之一。 在這個圈子里,“自律給我自由”這句話也悄然流行起來。但是你知道嗎,自律其實并不能給你自由。 自律是什么?是每天因為上班累死累活還要拖著疲憊的身體去健身或?qū)W習嗎? 是明明已經(jīng)餓到不行但還是不舍得吃一口飯嗎? 不難看出,自律本質(zhì)上就是在要求人類克制自己的欲望。 然而,事實卻并非如此,很少有人察覺,克制欲望本身也是一種欲望。 這也從心理學的角度闡釋了,為什么有些人越自律越焦慮。 其實,正確的方法應該是順其自然,要知道,欲速則不達,適當?shù)乇A粲?,可以讓人活得更加輕松。 4. 人都喜歡聽好話 歷史上,有魏征這樣直言進諫的忠臣,也有像和珅那樣花言巧語的貪官。 魏征明明說的是真話,卻要在李世民面前小心翼翼,生怕因為說錯話而掉了腦袋。 可和珅明明是貪官,卻因為花言巧語一直活了下來,直到乾隆過世才下臺。 為什么人都喜歡聽好話呢? 從心理學的角度分析,是因為尊重需求是人類最基本的需求之一。 每個人都希望能夠在社會上被人尊重,也渴望別身邊的人認可。而當有人提出真實但卻不中聽的建議時,人們往往不會采納,甚至還會惱羞成怒。 5. 人無法感同身受 在心理學中,感同身受其實就是同理心(empathy)。 但我們必須要承認一個殘酷的事實,那就是無論一個人的同理心有多強,也無法真正對另一個人的經(jīng)歷感同身受。 心理學領域中有一個概念叫做“投射效應(Projection effect)”,指的是人們喜歡把自己內(nèi)心的觀點、個性和感情投射到他人身上。 因此,一個人究竟能夠理解另外一個人到什么程度,不僅取決于這個人有多少同理心。 還取決于這個人的見識、眼界和對這個人的感情。然而,很多人卻不明白這個道理。 在經(jīng)歷痛苦時,他們總會向他人傾訴自己的情緒,當他們渴望對方能夠反饋給他們理想中的回應時,卻往往會以失望收場。 因此,永遠不要對他人的同理心抱有太大希望。 6. 人與人之間只有利益關系 司馬遷在《史記》中說道:“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p> 從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司馬公說的話沒毛病。 在這個世界上,人與人之間的關系本質(zhì)上就是利益關系。 在親子關系中,有相當一部分父母生孩子是為了傳宗接代和養(yǎng)兒防老。 此外,還有一些父母自從孩子出生后就開始不自覺地用自己的思想左右孩子、控制孩子。 有些父母還會把自己的夢想強加在孩子身上,甚至還會使用道德綁架的手段。 朋友關系更是如此,酒肉朋友就不用說了,基本上都是利益關系。 即便是真心朋友,彼此之間也存在利益關系。 比如,這個朋友是否能夠為你提供情緒價值,和她在一起你是否會感到開心。 婚姻關系的本質(zhì)也是如此,在法律層面上,婚姻意味著義務、權(quán)利、責任和財產(chǎn),無一不是利益關系。 就算是真心相愛的人,也很難不對對方有所求。 有的圖感情,有的圖陪伴,總之,都是有所圖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