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我們并沒有打算再去古里,只是偏偏回程的時候路過,不去看兩眼,簡直對不起這樣的相逢?。「螞r,今天的停車場也很空,再沒有借口過其門而不入。我們過橋看到鐫刻著“鐵琴銅劍樓”的小屋大門緊閉的時候,有點不太妙的感覺。好在這并不是人家的入口,我們登記后,很順利地進入了藏書樓。鐵琴銅劍樓是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之一,建于乾隆年間,距今已經(jīng)有二百多年的歷史了。乾隆年間,這里原來是瞿氏的住宅,瞿紹基定居古里后,就把靠東西進院落的后兩進藏書樓取名“恬裕齋”。后來,因為避光緒帝載恬的名諱,改稱“敦裕堂”。要說古代封建帝皇那真是一個霸道,凡是自己的名字,便不許老百姓用相同的字。后來,瞿氏五代藏書樓主都以藏書、讀書為樂,并不以功名為念。要說到藏書樓今天這個聽起來頗有些武俠氣的名字,還是源于瞿紹基之子瞿鏞,也就是瞿氏的第二人。他對鼎彝古印兼收并蓄,在收藏的這些金石古物中,對一臺鐵琴和一把銅劍尤為珍愛,于是便把藏書樓更名為“鐵琴銅劍樓”。這個名字取得很有意思,也頗有特色,一直沿用至今。別看這幢藏書樓建筑面積不過二百八十平方米,卻是與山東聊城的海源閣、歸安陸氏的皕宋樓、錢塘江丁氏的八千卷樓合稱清代四大私家藏書樓。鐵琴銅劍樓以藏書質(zhì)量高、數(shù)量多而著稱于世。瞿氏五世傳承,讀書、藏書、刻書、護書、獻書,解放后國家收管了藏書樓。現(xiàn)在我們看到的規(guī)模,要比原來的藏書樓大一些,當(dāng)然現(xiàn)在也不是藏書所用,而是“鐵琴銅劍紀(jì)念館”,前后三進,建筑面積約六百平方米,介紹了瞿氏藏書的經(jīng)歷。曾經(jīng)的四大藏書樓,唯有鐵琴銅劍樓還存在于世。第一進正堂掛著一幅山水豎軸,兩側(cè)是文字,我原先以為是一副長聯(lián),但細看才發(fā)現(xiàn)只是文字記述。上方的一塊匾額,刻著“琴劍流芳”四個大字,正是對這幢私家藏書樓的贊譽。我們從第一進走到第三進,藏書樓并不大,我們對鐵琴和銅琴自然是興趣深濃,事實上也是為了這兩樣才再度踏進來的。畢竟,關(guān)于瞿氏的介紹,以前游覽的時候已經(jīng)看過了。雖然如今的鐵琴和銅劍都是復(fù)制品(想來不會是真品),但并不妨礙我們想象當(dāng)年主人得到它們時的欣喜和珍愛。從藏書樓出來,我們自然免不了去沿河的街道走一走。雖說建筑過于新了些,除了幾段石板道,大多數(shù)都透著復(fù)建的味道。但喜的是古里算不上熱門的旅游景區(qū),所以很少有游客,我們可以臨水照影,也可以在街道上放重腳步,聆聽腳步聲的回響。古里被評為歷史名鎮(zhèn)的時間不長,在周莊、同里、烏鎮(zhèn)、西塘等古鎮(zhèn)的光環(huán)下,古里實在是名聲不顯。如果不是無意間路過,可能我都不知道常熟還有這么一座名鎮(zhèn)。不過,我們每次游玩,都是歸程時的順路走一走,其實也就是在臨河的街道上走一圈罷了,還有更多的人文歷史,還待下次專程去細細體會,想來要安排一整天吧。畢竟,這里除了藏書樓的書香,還有起自鄉(xiāng)野的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白茆山歌、鐵謙益和柳如是白發(fā)紅顏的悲情姻緣、徽州會館的舊影遺址、恬淡幽靜的李市古落、鄉(xiāng)間第一書院東湖書院、遠古良渚文化遺址塢丘山、盛極一時的江南名剎增福禪寺……一天時間,還很緊張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