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文章,對《學會提問》這本書做了簡單的說明,也講解了第一個章節(jié):正確提問的好處和方法。
這篇文章,開始介紹第二個章節(jié):干擾批判性思維的障礙。
批判性思維在生活中其實并不容易見到,究其原因,多是因為它是需要學習的。而且,在成為一個更有思想的自己之前,是有許多障礙需要排除的。畢竟,“了解潛在的問題是解決問題的第一步。”
每當我們對一些人提問增多的時候,總是很容易惹怒對方,甚至于對方會覺得被冒犯,以至于直接終止對話。
但,“批判性思維是個社交活動。想和別人打成一片,我們首先就要愿意提出一些正確的問題,以便了解其他人的看法。一定要記住,并不是每個人都樂于見到自己的論證被質(zhì)疑。”
被提問的人,很多時候并不覺得自己的觀點需要什么理由,更不會覺得被提問比較不快。
對方的情緒、你的語氣、你的表達方式、對方的態(tài)度、你的態(tài)度等。如果對方態(tài)度發(fā)生改變,也要適當改變你的提問策略。
總之,如果不想要丟掉朋友或是傷害感情,講究一些策略為好。
藝術家:Paul Gauguin 就個人而言,我工作起來比較注重速度,所以偶爾會有一些時候因為思考過快或是做事過于迅速,而忽略一些重要細節(jié)。
這其實有bug,也是個人需要改正的一個點。正如作者所言:“快意味著犧牲準確和智慧來換取速度。”
這本書比較推崇的,是我們大腦快思考對應的一種能力:慢思考。
“所謂慢思考,就是使用我們的大腦來吸收和理性評估別人說過的話。”
作者在書中提出這樣的概念。他認為,在思考重大事情的時候一定要“放慢”。
顧名思義,刻板印象是人們的一種穩(wěn)定看法,這種看法的依據(jù)是固有的信念和思考習慣。
人們認為特定類型的人具備某些重要特征,就是刻板印象的體現(xiàn)。
之所以刻板印象如此盛行,是因為它也是有優(yōu)點的:節(jié)省時間。
但是,因為刻板印象,我們失去了開放和包容的精神,理性分析也被占據(jù)了分析,變得從眾。
“刻板印象很少會不出錯,它也很少能保證公平。每個人都值得我們?nèi)プ鹬?,他所提出的論點都值得我們加以注意。”
刻板印象會關閉我們的思路,影響批判性思維,“導致我們忽略有價值的信息。”
好奇心、開放心態(tài),這是批判性思維所需要的,卻是刻板印象想要繞開的。
比如我們初次認識一個人的某個特征,或積極或消極,然后這個特征就成為我們認識這個人的全部了。其他的特征,反而被忽略。
其實很多人都會有這種體驗,因為初次印象不好,就不想與這個人來往,因為認為TA樣樣不好。
反之,如果第一次看到了某個人的優(yōu)點,就會默認TA各個方面都很優(yōu)秀,就像是眼里帶光一般。
還有一種情況,就是一開始有良好印象,但是后來因為發(fā)生了某種比較壞的事情,我們就會覺得這人處處討厭。這就像是明星立了個比較善良或是正面的人設,一朝塌房,我們就覺得TA沒有一點是好的。
男女主都認為,自己看到的是真實的世界,與自己意見不同的人都是錯誤的,有偏見的,所以導致了許多的誤會。
我們每個人都有特定的思維方式,總是自帶觀點的。因為這些思維和觀點傾注了太多時間和精力,就更加難以改變。
想要抵制這種現(xiàn)象,就要堅持去尋找更好的答案。
“當我們改變自己的想法,接受一個更好的觀點,我們應為此感到自豪,我們抵制住了誘惑,沒有死心塌地去維護自己長期以來的信念。這樣一種思想轉(zhuǎn)變應當被視為一種罕見力量的反映。” 改變意味著帶來不確定性,所以有一部分人天性討厭改變。
“我們反復使用的心理捷徑,即只根據(jù)我們手邊最容易獲得信息來形成結(jié)論。” 近因效應(我們思維基礎最容易看到的那部分信息),是可得性啟發(fā)的近義詞。
曾經(jīng)與一個年長的姐姐聊天,感覺很難聊。主要原因,就是她的思維永遠是漂移的,無論你講什么,她總是在不同的平行線上。所以,答非所問可以說是批判性思維的大敵,因為成功轉(zhuǎn)移了話題,無法專注于一個問題上。
總而言之,想要進步,想要利用批判性思維,就需要抵制以上幾種思維習慣。
有多少人有這種引以為傲的思想啊,覺得世界都是圍繞自己轉(zhuǎn)的,所有人都是要為自己服務的。
“所謂自我中心,是指與其他人的經(jīng)歷和觀點相對照,我們賦予自我世界以中心地位。”
自己的觀點、經(jīng)歷、需求,都是第一要務。
試著傾聽,并詢問:“那么,你是不是說......呢?你之所以這樣說,是不是因為......呢?”
這一節(jié)里,作者還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知識的詛咒”:“我們一旦知道某種知識,就無法想象不知道這種知識時會發(fā)生什么,我們的知識“詛咒”了我們。我們很難與他人分享這些知識,因為我們無法輕易摸透聽猜者那一方的心理狀態(tài)。”
其實,與我們對話的人,并不一定具備與我們共同的閱歷和知識,所以未必能準確理解我們。
想要被理解,當然要多傾聽并盡量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去解讀。
一些人因為不愿面對顯示,就會自覺抹掉那些不想面對的殘酷顯示,而選擇逃避到自己的理想世界中去。
“這事是不是因為我希望它是真的,它才是真的,還是有確鑿的證據(jù)證明它是真的?”
正確提問給人的不快、思考過快、刻板印象、暈輪效應、信念固著、可得性啟發(fā)、答非所問、自我中心、一廂情愿。
想要跨過這些障礙,就要“發(fā)自內(nèi)心地族中批判性思維地各項原則。”
Next,第三章:“論題和結(jié)論是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