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人多認為交泰丸為心腎不交的主方,而以其治療心腎不交之失眠,然而從臨床實踐來看,單用此二藥治療失眠幾乎無效。那到底什么是心腎不交?心腎不交具體有什么臨床表現(xiàn)? 交泰丸首見于《韓氏醫(yī)通》曰:“黃連生用為君,佐官桂少許,煎百沸,入蜜,空心服,能使心腎交于頃刻?!本鸵驗橐痪洹笆剐哪I交于頃刻”而將黃連肉桂推上治療心腎不交的重要位置。但事實上,很多人并不理解什么是心腎不交,而且也不好準確把握心腎不交。 依據(jù)今天的教材,心腎不交指的是腎中真水不能上濟于心,心中君火不能下交于腎,而導致水火不能平衡,簡單來說就是腎水不足,心火獨旺。事實上這與陰虛火旺并沒有實質(zhì)上的區(qū)別。那這種情況下能用黃連肉桂么?黃連雖苦寒能堅陰,但是能補腎水不足么?肉桂雖曰引火歸元,但能治心火亢盛么? 1854年的《四科簡效方》說:“生川連(五錢)、肉桂心(五分),研細,白蜜丸,空心淡鹽湯下。治心腎不交,怔忡無寐,名交泰丸。”明言治“怔忡無寐”,也就是說本方治療心律失常引起的晚上驚醒。臨床中常用于治療房顫發(fā)作、或者心律失常夜間發(fā)作、夜間頻發(fā)的室早房早影響睡眠,效果非常好。 黃連配肉桂還見于《全幼心鑒》金鎖散,治“小兒久痢赤白”;《普濟方·卷三九七》中名曰桂連丸,治“小兒下痢赤白,腹痛不可食。” 那什么叫心腎不交?并不是今天很多人所理解的上熱下寒。心腎不交首見于宋代葉大廉輯的《葉氏錄驗方》的鎮(zhèn)心爽神湯,言鎮(zhèn)心爽神湯“治心腎不交,上盛下虛,心神恍惚,睡多驚悸,小便頻數(shù),遺泄白濁。”這其中可沒有手腳涼、口苦等癥狀。上邊邪氣盛,所以驚悸,下邊虛所以小便頻數(shù),遺泄白濁。上盛用石菖蒲、天南星、半夏、細辛、川芎化痰通竅,治上盛的驚;下虛用人參、山藥、五味子、柏子仁、棗仁、覆盆子、枸杞子以補脾腎;全方補下而宣上,沒有清。在此心腎不交指的是下有腎水不足,上有水濕痰濁停聚。 晚葉大廉三十年左右的醫(yī)家劉信甫的《活人事證方后集》中有益母圓,“治肺虛,膽寒,氣弱,不得睡。心腎不交,精少,臨事不興?!薄熬?,臨事不興”,腎水不足;“膽寒,氣弱”,肺虛,金水不能相生;“不得睡”,心腎不交。藥用蓯蓉、酸棗仁、杜仲、陽起石、破故紙、白茯苓、人參、蔥白、澤瀉、羊石子(鹽酒、鹽湯或麝香酒送下)。上焦用藥人參、茯苓、酸棗仁,寓酸棗仁湯、安神定志丸,人參補津液,茯苓安心神,酸棗仁除心煩。此處心腎不交為上下皆虛。 到了民國著名醫(yī)家施今墨施老,也有心腎不交,施老提出的心腎不交就是我們今天所理解的心火在上不能下降于腎,腎水虧于下不能上濟于心。施老治療心腎不交用的是孔圣枕中丹加酸棗仁湯,藥用元武膠、鹿角膠、山萸肉、杞子、人參、黃芪、石蓮肉、白術(shù)、甘草、棗仁、地黃、淮牛膝等,沒有用一味清心火的藥,而是補津液、補氣血,把張仲景酸棗仁湯的法用到了極致。而今天教材中的心腎不交用的是交泰丸。施老治療心腎不交,上下不能交通,往往從中而治。施老曾講,吐血者易治,引血下行即可;便血者也易治,升舉之;上有吐血下有便血者難治,宜從中而治,曾以獨參湯延長吐血便血者生存期,所以上下皆病取其中。所以心腎不交,施老注重從中焦論治,有補下焦的水,有治中焦的虛,還有棗仁和地黃來養(yǎng)心血,上中下同治,重在中焦;然后再加一味牛膝引火下行,這就施老對心腎不交的治法。 廣安門醫(yī)院劉喜明劉老治療一例更年期婦女見手抖、多汗、多食等高代謝狀態(tài)、心煩的甲亢患者,劉老辨為癸水不足,心火獨盛;用六味地黃丸中的三補:山萸肉、熟地、山藥,加龍齒、牡蠣等潛鎮(zhèn)藥,服藥后所有癥狀全部消失;方中沒有用一味清心藥,只用了龍齒、牡蠣潛鎮(zhèn),其余藥補腎水之不足,他認為更年期癸水不足,沖任虛是根本,將腎水養(yǎng)足,火自然就降下來了。 隨著歷史的變遷,心腎不交由上盛下虛的鎮(zhèn)心爽神湯,到上下皆虛的益母圓,再到施今墨施老腎水不足,心火亢盛的孔圣枕中丹加味,再到今天教材的交泰丸,歷經(jīng)數(shù)次變遷。宋代兵荒馬亂,吃不飽穿不暖,脾胃運化失常,或痰濁內(nèi)生,或五臟虧虛,今天的人生活節(jié)奏快,五志過極化火。國醫(yī)大師呂和仁說:“承古求用,納新求好”。但是我們今天只“納新”了,沒有“承古”,所以很多人對心腎不交的理解非常狹隘,不全面,不讀古人書,不認識心腎不交的內(nèi)涵變遷,所以不了解心腎不交的全貌,以至于心腎不交只知交泰丸。 龐博教授對此痛心疾首,直言就今天對心腎不交的理解,有老師敢教,還有學生敢信。 |
|
來自: 風徽中醫(yī)陳越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