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芾《晉紙?zhí)?,亦稱《自怡帖》,為翰牘九帖之三,紙本,縱23.7厘米;橫39.1厘米,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米芾:“余嘗硾越竹,光滑如金版?!敝湓浻H自加工越竹紙,以獲得品質精良的書寫用紙。米芾亦撰有《評紙?zhí)芬痪?,批評當時造紙者為求潔白而多用灰粉,致使紙質粗澀、受墨不凝、運筆礙滯等狀況,意在推行古代造紙法。 此帖中米芾提到“老來失第三兒”,米芾在三十余歲所書的《叔晦帖》中,曾提過他鐘愛的三個兒子:鰲兒、洞陽、三雄?!蚌梼骸敝搁L子米友仁,“三雄”則為幼子米友知。米芾年過五十后,遭遇前所未有的家庭變故,先是小女兒于1100年過世,接著幼子米友知于1103年早卒,使米芾深受打擊,并嚴重影響了身體健康。米芾對幼子特別疼愛,其在《海岳名言》中有言:“幼兒友知,代吾名書碑及手書大字,更無辨?!睆闹锌芍阎晟俨鸥?,嘗為米芾代筆。由此更能想見米芾哀痛之情。 【釋文】此晉紙式也,可為之。越竹千杵裁出,陶竹乃復不可杵,只如此者乃佳耳。老來失第三兒,遂獨出入不得,孤懷寥落,頓衰颯,氣血非昔。大兒三十歲,治家能干,且慰目前。書畫自怡外,無所慕。芾頓首。二曾常見之,甚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