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魏征(580~643)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唐朝宰相,杰出政治家,思想家,文學(xué)家和史學(xué)家。早年跟隨李密,參加瓦崗起義,成為幕僚。618年歸降唐朝,勸降英國公李勣,9月竇建德率軍攻打相州,與李神通等人被俘虜,召為起居舍人。621年李世民率軍攻打王世充,竇建德率軍支援王世充。5月李世民擊敗竇建德,將其生擒,授太子洗馬。輔佐太子李建成,獻(xiàn)策平定劉黑闥和山東地區(qū)。627年授諫議大夫,檢校尚書左丞,安撫河北地區(qū)。629年遷秘書監(jiān),參預(yù)朝政,歷遷侍中,封巨鹿郡公,負(fù)責(zé)門下省事宜。次年拜光祿大夫,太子太師,封鄭國公。643年2月去世,謚號文貞。參與修撰《隋書》《梁書》《陳書》等,著述《論治道疏》《諫太宗十思疏》等文。 魏征 家庭成員 曾祖 魏釗:名顯義,字弘理,北魏時任義陽太守,建忠將軍。 祖父 魏彥(468~535)字惠卿,魏釗子,巨鹿曲陽人。博學(xué)善文,趙郡王元干府參軍,轉(zhuǎn)廣陵王羽辟記室。陳留公李崇對其器重,引為鎮(zhèn)西參軍事。中山王元英討淮南,召為記室參軍。隨后,歷遷著作郎,負(fù)責(zé)編修晉書,兼知主客郎中,書遂不成。肅宗時拜驃騎長史,官至光州刺史,535年去世,享年68歲。 父親 魏琬(518-591)字長賢,魏彥子,北齊官員。博涉經(jīng)史,初舉秀才。北魏時任汝南王元悅參軍,入齊后轉(zhuǎn)著作佐郎,改撰寫《晉書》。564年間因譏諷時政,貶為上黨屯留縣令。武平年間因病辭職,不再復(fù)仕。北周武帝率軍滅齊后,多次征召,以患病辭謝,591年病死,享年74歲。 妻子 裴氏(596~652)山西臨汾人,魏征妻子。18歲嫁魏征,貞觀初封鄭國公夫人。生子魏叔玉,魏叔瑜,魏叔琬,魏叔璘及兩女。 子女 魏叔玉(623~705)字汝璽,名相魏征長子。貞觀時與新城公主定下婚約,婚事取消后,娶房氏女為妻。其父魏征死后,繼承鄭國公爵位,官至光祿少卿。705年去世,享年83歲。 魏叔瑜(633~683)字思瑾,魏征次子,唐朝大臣。善于草隸,初任太子千牛備身,轉(zhuǎn)洛州司兵參軍,歷任太子洗馬,懷州長史等職。官至豫州刺史,683年去世,享年51歲,生子魏獻(xiàn),魏華。 魏叔琬(634~678)魏征第三子,擅長書法,官至國子司業(yè)。 魏叔璘(637~691)魏征第四子,唐朝官吏。初任秘書監(jiān),官至禮部侍郎。武則天稱帝后,為酷吏來俊臣所殺。 魏氏,嫁霍王李元軌。魏氏嫁薛仁偉,生子薛稷。 孫子 魏膺:魏叔玉子,官至秘書丞,705年襲封鄭國公。 魏載:魏叔玉子,官至懷州司兵參軍。 魏獻(xiàn):魏叔瑜長子。魏華:魏叔瑜次子。 魏殷:魏叔琬子,官至汝陽縣令,贈潁州刺史。 2狄仁杰(630~700)字懷英,號德英,山西太原人,唐代政治家,武周時期宰相。早年以明經(jīng)及第,歷任汴州判佐,并州法曹,高宗時任大理寺丞,侍御史等職。歷任度支郎中,寧州刺史,冬官侍郎,豫州刺史,洛州司馬等職,以不畏權(quán)貴著稱。691年拜相位,先后舉薦張柬之,桓彥范,敬暉,竇懷貞,姚崇等人。隨后,便被酷吏來俊臣誣陷謀反,奪職下獄,被貶為彭澤縣令。在營州之亂時被復(fù)職,697年再次拜相,擔(dān)任鸞臺侍郎,同平章事,拜納言。后屢次犯顏直諫,力勸武則天復(fù)立李顯為太子。700年拜內(nèi)史,9月病逝,享年71歲,謚號文惠。 狄仁杰 3徐有功(640~702)名宏敏,字有功,河南偃師人,徐文遠(yuǎn)孫,唐朝名臣。初舉明經(jīng)及第,歷任蒲州司法參軍,大理寺丞,秋官刑部郎中,侍御史,司刑寺少卿等職。689年宣詔進(jìn)京,擔(dān)任大理(司刑)寺丞。691年調(diào)任秋官員外郎,遷為秋官郎中,負(fù)責(zé)復(fù)核司刑寺的判決。因與酷吏周興不合,被劾免職。693年重新起用,召為左肅政臺侍御史。次年遷為司刑寺少卿,702年因病去世,享年63歲,追贈越州都督。 4陸贄(754~805)字敬輿,浙江嘉興人,唐朝著名政治家,文學(xué)家與政論家,溧陽縣令陸侃第九子。773年考中進(jìn)士,授華州鄭縣縣尉,后被免職回鄉(xiāng)。唐德宗即位,召為翰林學(xué)士。涇原兵變后,隨德宗出逃奉天,負(fù)責(zé)起草詔書。791年拜兵部侍郎,次年遷中書侍郎,同平章事,794年遭到構(gòu)陷后罷相。為人品德風(fēng)范,深得當(dāng)時及后世稱贊。805年病死于忠州,享年52歲,追贈兵部尚書,謚號宣,著有《陸宣公翰苑集》等傳世。 5劉溫叟(909~971)字永齡,河南洛陽人,劉崇望侄孫,北宋初年官員。擅長楷書,隸書書法,歷仕后唐,后晉,后漢及后周五朝,以清廉著稱。補(bǔ)任國子四門助教,河南府文學(xué),后唐時任左拾遺,改任監(jiān)察御史。召任右補(bǔ)闕,后晉時任朝散官,歷遷主客員外郎,廣晉府巡官。942年授刑部郎中,改任都官郎中,充任翰林學(xué)士,次年加知制誥。946年遼軍攻入汴京,隨遼軍遷到北邊,與張?jiān)实热苏{(diào)離京城。次年授駕部郎中,后周時任左諫議大夫,改任中書舍人,轉(zhuǎn)史館修撰。954年遷禮部侍郎,959年任工部侍郎兼國子祭酒事。入宋朝后,歷任刑部侍郎,御史中丞,官至吏部尚書,971年去世,終年63歲。 6寇準(zhǔn)(961~1023)字平仲,陜西渭南人,北宋著名大臣,政治家與詩人。980年考中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歷任巴東和成安縣令,991年任樞密副使,994年升任參知政事。宋真宗即位后,先后在工部,刑部,兵部任職,改任三司使。1004年拜宰相,同年契丹率兵侵宋境,包圍澶州等地。堅(jiān)持反對南遷,促使真宗親往澶州督戰(zhàn),訂立兩國澶淵之盟。1006年被奸臣排擠,辭去相位,出知陜州。1014年調(diào)任樞密使,拜同平章事,1019年恢復(fù)相位。次年罷為太子太傅,封萊國公,后遭奸臣丁謂誣陷,貶為司戶參軍。1023年病逝于雷州,享年63歲,謚號忠愍。 寇準(zhǔn) 家庭成員 祖父寇宣:五代時期文人,陜西渭南人,寇準(zhǔn)祖父。 父親寇相(~968)名湘,陜西渭南人,寇宣子。善于詩文,頗具盛名。945年考中狀元,后晉時召任魏王府記室參軍。 妻子宋氏 嗣子寇隨(寇準(zhǔn)侄) 7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祖籍邠州,江蘇吳縣人,北宋杰出政治家與文學(xué)家。990年其父范墉病死,母親謝氏改嫁朱文翰,取名朱說。1015年考中進(jìn)士,授廣德軍司理參軍。歷任興化縣令,秘閣校理,陳州通判,蘇州知州,權(quán)知開封府等職,因直言而屢遭貶斥。1040年任陜西經(jīng)略安撫招討副使,與韓琦采取鞏固西北邊防措施。宋夏議和后,召其回朝,授樞密副使,后拜參知政事。不久,推行慶歷新政受挫,歷知邠州,鄧州,杭州,青州。1052年出任知潁州,后在途中逝世,享年64歲,謚號文正,著有《范文正公文集》《岳陽樓記》《靈烏賦》等。 范仲淹 家庭成員 曾祖范夢齡:吳越官員,曾任節(jié)度使推官,追封徐國公。 祖父范贊時:仕吳越,官至秘書監(jiān),贈太師,封唐國公。 父親范墉(938~990)初仕吳越,隨吳越王錢俶降宋,任武寧軍節(jié)度掌書記,官至太師,封周國公,990年去世。 母親謝氏:范墉妻子,范墉死后,改嫁朱文翰,生子范仲淹。 繼父朱文翰:長山人,曾任平江推官,范仲淹繼父。 兄弟范仲溫:范仲淹長兄,其余兄弟早卒。 兒子 范純祐(1024~1063)字天成,江蘇吳縣人,范仲淹長子,北宋官吏。1040年隨父在陜西軍中供職,參與對西夏作戰(zhàn)。慶歷二年修筑馬鋪寨,防御西夏入侵,率兵馳據(jù)其地。范仲淹罷政,以蔭守將作監(jiān)主簿,遷司竹監(jiān)。1043年隨父親至鄧州后,患病多年,1063年正月病死,享年49歲。 范純?nèi)?1027~1101)字堯夫,蘇州吳縣人,范仲淹次子,北宋名臣,著名政治家和文學(xué)家。師從胡瑗,1049年進(jìn)士及第。父親死后,出仕知襄邑縣,歷任江東轉(zhuǎn)運(yùn)判官,殿中侍御史,知制誥,知蘄州等職。1069年任尚書兵部員外郎兼起居舍人,同知諫院,加直集賢院,改判國子監(jiān)。因反對王安石新法,出知河中府,歷任知和州,知慶州等職。哲宗即位,召任給事中,歷遷同知樞密院事。1088年拜尚書右仆射兼中書侍郎,次年任潁昌知府,改知太原,河南兩府。1093年拜宰相,后貶為武安軍節(jié)度副使。1100年授右正議大夫,提舉崇福宮,遷觀文殿大學(xué)士等職,1101年病死,享年75歲,謚號忠宣。 范純?nèi)?/p> 范純禮(1031~1106)字彝叟,江蘇吳縣人,北宋時期名臣,范仲淹第三子?;实v初年補(bǔ)任秘書省正字,簽書河南府判官,出知陵臺令兼永安縣。歷任三司鹽鐵判官,以比部員外郎出知遂州,歷任給事中,天章閣待制,樞密都承旨,亳州知州。1100年宋徽宗即位,以龍圖閣直學(xué)士權(quán)知開封府,授禮部尚書,次年升任尚書右丞。后因元祐奸黨案,罷為端明殿學(xué)士,知潁昌府,提舉崇福宮。1102年任試少府監(jiān),貶為靜江軍節(jié)度副使,遷單州知州,復(fù)任左朝議大夫,提舉鴻慶宮。1106年逝世,終年76歲,謚號恭獻(xiàn),其子范正己官至右朝奉大夫。 范純粹(1046~1117)字德孺,范仲淹第四子,北宋官員。出生于鄧州,以蔭遷至贊善大夫,檢正中書刑房,出知滕縣。歷遷提舉成都諸路茶場,元豐年間任陜西轉(zhuǎn)運(yùn)判官。1082年權(quán)陜西路轉(zhuǎn)運(yùn)判官,進(jìn)為副使。1085年調(diào)任京東路轉(zhuǎn)運(yùn)使,知慶州。1091年召入朝,升為戶部侍郎,后出知延州。紹圣初入元祐黨籍,宋徽宗即位,起知信州,旋貶為常州別駕。元祐黨禁解,復(fù)徽猷閣待制致仕。1117年因病去世,享年72歲。 孫子 范正臣:范純祐長子,官至太常寺太祝。范正鼎:范純祐次子 范正民(1052~1084)字子政,范純?nèi)书L子。以父蔭為單州節(jié)度推官,1084年去世,享年33歲,其子直彥官至朝奉郎。 范正平(1056~1112)字子夷,范純?nèi)蚀巫?。紹圣中任開封尉,為蔡京所嫉。蔡京當(dāng)政后,逮其入獄,后得以釋放,官至忠武軍節(jié)度判官,著有《荀里退居編》等書,子直雍,直清,直舉。 范正思(1064~1125)字子默,范純?nèi)实谌?。為人至?父親死后,以蔭補(bǔ)朝奉郎,加武騎尉。1119年致仕,著有《惜養(yǎng)集》1卷,編纂《忠宣公言行錄》,1125年去世,享年62歲。 范正路:字子口,范純?nèi)实谒淖印I儆幸莶?游學(xué)浙東,居于蘭溪上竺塢。后來入贅鮑氏,隱居山林間。 范正國(1089~1150)字子儀,蘇州吳縣人,范純?nèi)实谖遄?。初以蔭補(bǔ)承奉郎,知延津縣。1126年避兵蔡州,1129年從隆裕太后至洪州。歷任廣西轉(zhuǎn)運(yùn)判官,湖北轉(zhuǎn)運(yùn)判官,官至荊湖北路轉(zhuǎn)運(yùn)使,1150年去世,享年62歲,其子范直筠官至朝奉郎。 8包拯(999-1062)字希仁,安徽合肥人,北宋清官。1027年考中進(jìn)士,授大理評事,出任建昌縣知縣。因父母年邁,請求在合肥附近就職,遂授和州監(jiān)稅。隨后,辭官照顧父母,幾年后雙親去世,在墓旁筑草廬。1037年赴京任職,授天長知縣,1041年調(diào)任端州知府。累遷監(jiān)察御史,歷任三司戶部判官,京東,陜西,河北路轉(zhuǎn)運(yùn)使,后入朝任三司戶部副使。1050年授天章閣待制兼任知諫院,1052年任河北都轉(zhuǎn)運(yùn)使,加龍圖閣直學(xué)士。后移知瀛,揚(yáng)州,歷任知開封府,御史中丞等職。1061年升任樞密副使,世稱包龍圖。1062年逝世,享年64歲,贈禮部尚書,謚號孝肅,著有《包孝肅公奏議》傳世。為官廉潔公正,鐵面無私,敢于替百姓申冤,故有包青天之美名。 包拯 家庭成員 高祖父:包業(yè) 高祖母: 劉氏,生子包襲,包顯。 曾祖:包襲(太子少保) 曾祖母劉氏:追封滎陽郡夫人,生子包啟祖,包思祖,包光祖。 祖父包士通:字世忠,名啟祖,原是鄉(xiāng)村塾師。官至朝儀大夫,尚書屯田員外郎,贈太子少傅,生子令儀,松德,植德。 祖母宣氏:包士通正室,追封馮翊郡太夫人。 父親包令儀(960-1033)字肅之,名樹德,安徽合肥人,北宋官員。自幼刻苦攻讀,24歲考中進(jìn)士,授予朝散大夫。1012年任惠安知縣,曾任虞部員外郎。先后做過南京留守等職,晚年致仕,1033年病卒,享年74歲,贈太保,生子包播,包振,包拯。 母親張氏:包拯生母,追封陽郡太夫人。 妻妾 原配李氏:包拯嫡妻,早卒。繼室董氏,后封永康郡夫人。 媵妾孫氏:原為崔氏陪嫁女,后侍候包公,生子包綬。 子女 包繶(1033~1053)包拯長子,生母董氏。19歲娶崔氏為妻,崔氏是宰相呂蒙正外孫女。 因父親官居高位,賜封太長寺太祝,通判潭州?;楹蟛痪?1053年病故,時年21歲。 包綬(1057~1105)幼名綖,包拯次子,北宋大臣。1062年父親包拯去世,授太常寺太祝,升任大理評事。哲宗時期,經(jīng)過文彥博推薦,任濠州團(tuán)練判官,歷任宣義郎,少府監(jiān)丞,國子監(jiān)丞,宣德郎等職。累遷通直郎,汝州通判,六品朝奉郎,1105年前往潭州任上,死于途中,享年49歲,子康年,耆年,彭年,景年。 包綬 包氏嫁硤石縣主簿王向,包氏嫁主簿文效。 兒媳 崔氏(~1087)包繶妻子,1051年嫁包繶,生子包文輔。丈夫早亡,數(shù)年其子包文輔夭折,撫育包永年。后收養(yǎng)包綬長大,哲宗即位后,冊封永嘉郡君。 孫子 包文輔(1053~1058)包繶獨(dú)子,包拯嫡孫,母崔氏,早夭。 包濱(1069-1120)原名濱,字延之,包經(jīng)次子,包繶嗣子,北宋官吏,安徽廬州人。改名永年,元豐間進(jìn)入仕途,歷任咸平縣主簿,袁州分宜縣尉,將仕郎,處州遂昌縣令,金州司工曹事,政和八年官至宣教郎,知鄂州崇陽縣事,生子包完。 9陳希亮(1014~1077)字公弼,四川眉州人,祖籍京兆,北宋大臣。1030年考中進(jìn)士,與侄陳庸,陳諭皆進(jìn)士及第,時稱陳家三俊。初任大理評事,后在長沙當(dāng)知縣,辦案嚴(yán)明。不久,升任殿中丞,調(diào)任鄠縣知縣。1057年任開封府判官,改任京東轉(zhuǎn)運(yùn)使。1063年正月任鳳翔知府,歷任知州,轉(zhuǎn)運(yùn)使等官,曾權(quán)知開封府,為百姓所稱頌。英宗時任太常少卿,后辭官還鄉(xiāng),1077年病死,享年64歲,著有《陳希亮文集》10卷。 10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晚號六一居士,江西吉安人,北宋政治家,文學(xué)家。1030年進(jìn)士及第,授將仕郎,試秘書省校書郎,充任西京留守推官。次年與梅堯臣,尹洙等人為友,1034年授宣德郎,任館閣???參與編修《崇文總目》。1036年貶為夷陵縣令,1040年復(fù)任館閣???奉命知諫院。1043年任右正言兼知制誥,積極推行慶歷新政。1045年貶知滁州,改知揚(yáng)州,潁州,應(yīng)天府等地,1049年任翰林學(xué)士,1054年與宋祁監(jiān)修《新唐書》1057年任主考官。1060年拜樞密副使,次年任參知政事,遷刑部尚書,兵部尚書。1072年逝世,享年66歲,謚號文忠,著有《歐陽文忠公集》等。 歐陽修 家庭成員 曾祖歐陽郴:字可封,仕南唐,歷任武昌令,吉州軍事推官,官至散騎常侍兼御史大夫,贈太師,生子俊,伸,儀,伾,信,偃,佺,仿。 祖父歐陽偃:曾任南京街院判官,生子觀,旦,曄,贈中書令兼尚書令。妣李氏,追封吳國太夫人。 父親:歐陽觀(952~1010)江西吉安人,歐陽修父親。1000年考中進(jìn)士,開始步入仕途。歷任道州判官,泗州,綿州推官,泰州判官,追封崇國公,妻鄭氏追封魏國太夫人。 妻妾 薛氏(~1089)歐陽修繼室,戶部侍郎薛奎之女,生子發(fā),奕,棐,辯四子。1089年8月卒于京師,葬于文忠公墳塋。 兒子 歐陽發(fā)(1040~1089)字伯和,江西廬陵人,歐陽修長子。少時好學(xué),師事胡瑗,得古樂鐘律之說,研究歷朝天文,地理等書。以父蔭補(bǔ)將作監(jiān)主簿,賜進(jìn)士出身,官至殿中丞等職。 歐陽奕(1043-1085)字仲純,歐陽修次子。1065年考中進(jìn)士,官至光祿寺丞,后監(jiān)陳州糧科院。 歐陽棐(1047~1113)字叔弼,吉州廬陵人,歐陽修第三子。初補(bǔ)秘書省正字,1067年考中進(jìn)士,授審官院主簿,遷職方員外郎,禮部員外郎,歷知襄州,潞州,蔡州,哲宗時坐黨籍。1113年因病去世,享年67歲,著有《文集》《九朝史略》等。 歐陽辯(1049~1102)乳名和尚,字季默,歐陽修第四子。官至承議郎,監(jiān)澶州河北酒稅。1102年去世,享年53歲。 孫子 歐陽遜(1064-1094)字誼伯,歐陽奕長子。初任秘書省校書郎,官至行政假承務(wù)郎,任陜州司戶參軍。歷任齊州臨邑縣尉等職,1094年卒于任上,享年31歲。 歐陽愬(1071-1105)字元直,歐陽奕次子。初授秘書省校書郎,歷任瀛州防御推官,遷宣義郎,后改知虢州朱陽縣事。崇寧四年卒于任所,享年35歲。 11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號半山,王益子,江西撫州人,北宋時期政治家,文學(xué)家與思想家,改革家。1042年考中進(jìn)士,授淮南節(jié)度判官。任滿后,出任鄞縣知縣,1051年任舒州通判,1058年調(diào)任度支判官。1067年改任江寧知府,1069年遷參知政事,次年拜相,開始主持變法。后來遭到守舊派反對,1074年被迫罷相。次年再次被起用,旋即罷相,退居江寧府。1085年哲宗即位,拜司空,起用司馬光為相。次年病逝,享年66歲,謚號文,著有《臨川集》《臨川集拾遺》等。 王安石 12王安國(1028~1076)字平甫,江西撫州人,北宋時期詩人,王安石同母弟。1068年賜進(jìn)士及第,歷任武昌軍節(jié)度推官。歷遷西京國子教授,崇文院校書郎,后改任著作佐郎,秘閣校理,官至大理寺丞。為官清廉,1076年去世,時年48歲。 13趙子潚(1101~1166)字清卿,宋代宗室,孝靖公趙令奧子,南宋大臣。七歲喪父,與母親相依為命。宣和中進(jìn)士第,調(diào)為真州刑曹掾。歷任吏部郎中,戶部郎中,總領(lǐng)江淮軍馬錢糧。歷遷直秘閣,兩浙轉(zhuǎn)運(yùn)副使,曾經(jīng)疏浚太湖河流。曾任直敷文閣,知臨安府,詔權(quán)戶部侍郎,升任敷文閣待制,復(fù)知臨安府。孝宗嗣位后,志圖恢復(fù),負(fù)責(zé)練兵事務(wù),上觀于便殿,賞賜金帶。尋擢敷文閣直學(xué)士,后移知泉州。1166年去世,享年66歲。 14馬光祖(1201~1273)字華父,號裕齋,漸江金華人,南宋名臣。1226年考中進(jìn)士,授新喻主簿,從真德秀學(xué)習(xí)。后改知余干縣,差知高郵軍,遷軍器監(jiān)主簿,充任督視行府參議官,歷任處州,鎮(zhèn)江,臨安府,建康府,戶部尚書,浙西安撫使,江東安撫使,寶章閣學(xué)士,資政殿學(xué)士等職。1255年任戶部尚書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加寶章閣直學(xué)士,后出任江東安撫使,知建康府兼節(jié)制和州,無為軍,安慶府三郡屯田使。歷任沿江制置使,江東轉(zhuǎn)運(yùn)使,知臨安府,建康府,戶部尚書,大學(xué)士,1267年拜參知政事,1269年授知樞密院事,后以金紫光祿大夫致仕。1273年病死,享年74歲,謚號莊敏。 15文天祥(1236~1283)初名云孫,字宋瑞,又字履善,自號浮休道人,文儀子,江西廬陵人,南宋末年政治家與文學(xué)家,抗元名臣。1256年考中進(jìn)士,中舉后回家守喪。1258年出任海寧節(jié)度判官,次年蒙古率軍南侵,反對宦官董宋臣建議遷都,免職回鄉(xiāng),官至刑部侍郎。1272年自請致仕,1275年元軍南下攻宋,招募士卒勤王,出任江東制置使兼知平江府。在援救常州時,內(nèi)部失和而退守余杭。隨即升任右丞相兼樞密使,奉命與元軍議和,面斥元軍主帥伯顏,將其拘留,在押解途中逃歸。后在福州擁立趙昰為帝,準(zhǔn)備聚兵抗元。1277年攻打江西,兵敗退守廣東。次年拜少保,封信國公,在五坡嶺被元軍俘虜,押至京城大都。1283年正月英勇就義,終年47歲,謚號忠烈。 家庭成員 父親:文儀(1215-1256)字士表,號革齋,贈太師,封惠國公。 母親:曾氏(~1278)曾玨之女,文天祥母親,封齊魏兩國夫人。 兄弟 文璧(1238-1298)名天球,文天祥之弟,江西廬陵人。1256年考中進(jìn)士,1262年任新昌知縣,官至惠州知府。1279年獻(xiàn)城歸附元朝,任臨江路總管,廣東宣慰使司事等職。1282年加贈通議大夫,歷遷秘書卿,追封雁門郡侯,謚號文惠。生子文隆子,文升子,文京子,文新子,文斗子,文維新。 文霆孫(1240~1256)文天祥之弟,文儀第三子,早逝。 文璋(1249-1317)字宋仁,號文室,又名天麟,文儀幼子。娶妻胡氏,生子文真子和文寧子。 妻妾 歐陽氏:文天祥嫡妻,生子文道生,女定娘和壽娘。 顏氏:側(cè)室,生子文環(huán)生,女奉娘,環(huán)娘。 黃氏:妾室,生子文佛生,女柳娘,監(jiān)娘。 兒女 文道生(1260-1278)母歐陽氏,文天祥長子。1277年隨父轉(zhuǎn)戰(zhàn)廣東潮陽,次年病卒于惠州。次子文佛生,三子文環(huán)生,嗣子文升,女定娘,壽娘,奉娘,環(huán)娘,柳娘,監(jiān)娘。 文天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