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xiāng)的味道 隨著熟悉誘人的辛辣氣味飄來,桌上便擺放了一碗色澤鮮艷的油潑面。綠油油的蔥末,紅艷艷的辣椒粉,胖嘟嘟的豆芽,白花花的寬面,和著碗底亮晶晶的香油,散發(fā)出香氣撲鼻的味道,勾引著躁動不安的味蕾。我急不可耐地將佐料與面條拌勻,胡亂塞進(jìn)嘴里,滿足舌尖和胃部的渴望,也滿足腦海和心里的思念。嘴角沾著油漬,眼里飽含淚水,許是吃得急了,嗆著了。 在異鄉(xiāng)生活的時間越久,對故鄉(xiāng)的懷念就越深。 油潑面并不算我家鄉(xiāng)的吃食,它是陜西關(guān)中一帶的美食,而我的故鄉(xiāng)在陜北塞上古城,歷來以雜糧而食。這么些年,最讓我難忘的味道在故鄉(xiāng)。 我唯一會做的故鄉(xiāng)特色便飯是洋芋叉叉, “洋芋”也是陜北人對土豆的叫法,“叉子”是一種孔徑較大的切絲器,我只在故鄉(xiāng)的商店見過。盛夏時節(jié),將剛刨出來的新洋芋用“叉子”削成寸長的薄片,和上面粉擱在籠屜里蒸熟,拌著院子里新鮮芹菜與西紅柿炒炸的醬料,使人聞著寸步難行,看著垂涎欲滴,吃著齒頰留香。 我與小弟喜愛吃洋芋叉叉,母親每年都會在狹小的院子里栽種蔬菜,黃瓜、韭菜、尖椒、茄子......每到夏日晌午,我們都會尋一處陰涼地,碗里盛著洋芋叉叉,就著涼拌黃瓜或是蒜泥茄子,吃得津津有味,母親在一旁半嗔半怒地催促著。 驕陽似火,仲夏時節(jié),我懷念的不僅是烈日炎炎下的洋芋叉叉,還有電閃雷鳴后的子長涼粉。陜北有綠豆涼粉、洋芋涼粉和蕎面涼粉,相比之下,綠豆涼粉最受青睞。 奶奶是子長人,承襲了陜西省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子長涼粉”的精髓,她制作的涼粉細(xì)如凝脂、入口鮮嫩,那繁瑣細(xì)致的工序,我始終掌握不了其中技巧。 涼粉的美味不僅在于其自身口感,還與涼拌湯汁息息相關(guān)。奶奶調(diào)的湯汁是將蒜末與蔥花爆香,倒入切碎的西紅柿翻炒,然后加水和食鹽,待湯汁沸騰后盛入盆里,加入香油、辣椒油、醋、韭菜末,放在陰涼地。午后干農(nóng)活回來,吃一碗涼粉,立刻消減身體疲累,暑氣散盡。 每年農(nóng)歷六月十五,是村里唱大戲的日子。這一天,奶奶定會做一大盆綠豆涼粉,調(diào)一大鍋噴香湯汁。午后雷聲大作,傾盆大雨,這才將人們內(nèi)心的燥熱煩悶舒散開來。我們一眾子孫便會在雨后陸續(xù)去她家相聚,奶奶將涼粉切成條狀泡在涼水里,每個人自行用漏勺舀進(jìn)碗里,然后澆上湯汁,邊吃邊談天說地,奶奶在一旁安靜地看著窯洞里熱鬧非凡的場景,眼睛瞇成一條縫。奶奶家距戲樓很近,每次吃完,已近黃昏,我們?nèi)宄扇簲v扶著年邁的奶奶去看戲。 奶奶做的涼粉雖然堪稱一絕,但我最喜歡的卻是她搟的雜面。 過去,陜北雜面純手工的制作過程冗雜,先要把豌豆放在石磨上磨一遍,再與去殼麥子攪拌,放在盆里加涼水滲一夜,次日稍微晾曬,然后重新在石磨上研磨成細(xì)面粉。如今的雜面都是機器打磨碾壓,面質(zhì)精細(xì)許多,但吃著口感太過順滑沒了雜面原本“雜”的味道。 奶奶和雜面的時候摻一些沙蒿籽碾壓成的粉末,這樣可增加面的筋韌度,能將雜面搟至薄如紙而不露洞,切成長如線而不斷的面條。白雪皚皚的冬季,把雜面放進(jìn)開水鍋里煮熟,撈出來倒入雞蛋柿子做成的臊子,坐在熱炕上呼著熱氣騰騰吃面條,那真叫一個暖和與舒服。 陜北的冬天還有另一道特色美食,即羊雜碎,此“羊雜碎”的靈魂在湯而非羊雜。 每年入冬,父親會整一副“羊下水”,洗涮得干干凈凈,放各種各樣的調(diào)料與香料煮一大鍋羊雜湯,放在院子里靠背陰地的甕中凍著。陜北羊雜碎的熬煮比較簡單,用開水煮熟自家壓的陜北細(xì)粉條,倒入一大勺羊雜湯,還有炸洋芋絲,最后撒上香菜。天寒地凍時,喝一碗陜北羊雜碎,頓時熱氣直冒。雖然羊雜碎里羊雜罕見,但羊雜的味道濃厚。 榆林盛產(chǎn)雜糧,勤勞聰慧的故鄉(xiāng)人將粗糧細(xì)作,涌現(xiàn)出大量特色小吃。酷夏寒冬,街頭不停歇的叫賣聲不絕于耳,黑愣愣、刀刀碗托、錢錢飯、抿節(jié)兒、干爐......真是讓人懷念??! 年少時,一腔熱血為夢想而遠(yuǎn)走他鄉(xiāng)。知世后,才察覺,鄉(xiāng)思是母親的洋芋叉叉,是奶奶的涼粉與雜面,是父親的羊雜碎,是榆林街道旁小吃的叫賣聲,是陜西濃郁的傳統(tǒng)美食。 又是一年農(nóng)歷六月節(jié),我該背上行囊,回故鄉(xiāng)品嘗思念的味道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