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念清凈處,自有蓮花開。 【原典】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fā)菩提心者,持于此經(jīng),乃至四句偈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云何為人演說?不取于相,如如不動。”“何以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jīng)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yōu)婆塞、優(yōu)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悟讀】 不取于相,如如不動。 如如不動,如同真如實相那般清凈不動。第一個“如”,是“好像”的意思;第二個“如”,是“真如”之意。強調的是修行成功的佛與阿羅漢們的心,面對一切世間的境緣,他們心里不產生執(zhí)著。不取于相,是指他們不執(zhí)著世間的任何一種事物;如如不動,是指他們心的平靜狀態(tài),面對一切事物,心理上完全以隨緣與平靜來應對,不生法相,善護念,無所住。 應化,又作應現(xiàn)、應化利生。佛、菩薩應眾生之利益而變現(xiàn)與眾生同類之形像,稱為應化。萬事萬物隨時隨地皆處變化之中,故一切皆非真實的。本品強調的還是不要執(zhí)念于虛無之萬事萬物。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是金剛經(jīng)最后一個四句偈,也是最重要的一個四句偈。 有為法與無為相對,無為就是涅盤道體,形而上道體。實相般若就是無為法,證到道的那個是無為,如如不動;有為法,泛指一切有作為、有造作的因緣所生法。即包含一切事物、物質、精神,以及所有現(xiàn)象的存在,原意為“由因緣而起的存在者”。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一般,皆是虛幻無常的。 人生之苦,苦在執(zhí)著;人生之難,難在放下;人心之煩,煩在計較;在意什么,折磨于斯。 世界本來簡單清純,只是世人把它復雜化了。生命中有一種愛,是安靜的,是無求的。遠遠的觀望,不言不語;完全的給予,無悔無怨。不想說明,只愿心懂;不求回報,只愿愛在。 呂純陽有一首詩描寫人間之福氣,“一日清閑自在仙,六神和合報平安;丹田有寶休尋道,對境無心莫問禪”。 一個人有人間之清閑,便是神仙之境界;六神和合,即為福報;丹田是指心田,心中清凈,就是修行;對境無心就是禪,何必再問禪呢。 “有求皆苦,無求乃樂”。有求必苦,解脫之道就在于正視內心之欲望,然后慢慢學會丟棄欲望。唯有放下,方得超脫。 |
|
來自: 新用戶97560OBk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