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眼中國歷史,每個朝代都有各自的文化與特色,要維持社會安定,幣值體系不可或缺,不過不知道喜歡歷史的朋友們,你們是否曾好奇,在沒有銀行的時代,大家是怎么保護資產的呢?日前就有專家給出了解答:古代有錢人,用一個類似“撲滿”的“壇子”來存錢。 ▲古代的銀子是重要的貨幣工具。(示意圖/翻攝自百科詞條) 撲滿,又名錢筒、存錢筒、儲蓄罐、存錢罐或悶葫蘆罐,是儲存硬幣的容器。從前多以竹筒或陶瓷制造,現代亦使用塑膠、人造橡膠或金屬等其他材質。傳統(tǒng)的撲滿除了竹筒采用原型外,其余多制作成豬的造型,其大肚子象征著財富的積累與富足。 撲滿概念悠久,晉人葛洪在《西京雜記》中記載:“撲滿者,以土為器,以蓄錢,有入竅而無出竅,滿則撲之。”舊時的撲滿,除了頂端有一個用于投入硬幣的狹長小縫外,別無其他出入口,如果真的要用里面的錢,就必須破壞它。 這個設計,可以教育小孩儲蓄的概念:“用錢時必須慎重考慮”。現在的撲滿多在底部開有小洞,并用橡膠封住,以便將錢取出。在傳統(tǒng)的中國家庭,父母常會給孩子一個撲滿,以幫助孩子養(yǎng)成存錢和理性消費的習慣。 但撲滿畢竟大小有限,真的是有錢人勢必是“裝不下”。后來就發(fā)明一項奇妙的物品,名為“壇子”。簡單來說,就是把錢財裝進壇子,仔細封好口,埋在自家院子或附近的隱秘處,等今后需要用大數目錢財時,再挖出壇子。 為了防止小偷或盜墓,“壇子”還衍生出名為“多層掩埋法”的說法。將裝有大量錢財的壇子深埋,再將裝有少量錢財的壇子埋在其上方淺層。這樣一來,即便被偷,往往也只能發(fā)現淺層的銀子,小偷可能看到銀子就收手了。這樣一來,盜賊即便挖掘,往往只能發(fā)現淺層的銀子,避免真正貴重的資產被偷走。 如果財產數量更大的話,還有一種升級版的保管方式,叫做“錢窖”。選擇自家宅院里最安全的地方挖錢窖,窖口狹小隱蔽,內部空間與地窖類似,可存放上噸的錢財。 2010年12月20日上午9時許,陜西華縣咸林中學門前的一處建筑工地,在挖掘地基時挖出一巨大“錢窖”,出土了數噸的銅錢,大量宋代錢幣重見天日,場面相當壯觀。工人們在挖掘地基時挖出一巨大“錢窖”,儲藏錢幣的洞口有一米見方,洞內已經挖出的銅錢高度一米,寬度超過兩米,深度超過兩米。 該批銅錢量非常大,經過一天的挖掘,已經挖掘出最少兩三噸古錢幣。據參與清理古錢幣的專家介紹,該錢幣有崇寧重寶、崇寧通寶、千禧通寶、咸平重寶等二十多種宋代錢幣,其中有不少都非常罕見。在“錢窖”中,存放數噸古錢幣,可見此人的富裕程度,估計連馬云也甘拜下風吧。 參考資料:《宋史》 作者簡介 | 無風,95后女孩,想和你一起活得任性又自在。ID:wfqnwx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