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歐洲文明,大多數(shù)人都知道她是繼承自古希臘文明。這種觀點不能說錯,應該說不完全?,F(xiàn)在,史學界普遍承認的觀點是,歐洲文明源自“兩希文明”---即希臘與希伯來。藝術(shù)、科學、哲學的根在希臘,而宗教的根屬于希伯來。講述以色列的歷史,就要從宗教這個根開始,那就是---《圣經(jīng)》。眾所周知,《圣經(jīng)》是基督教(包括天主教、東正教、新教)的經(jīng)典,分為《新約》和《舊約》兩部分。其中,《新約》是耶穌基督及其使徒的言行和故事的紀錄。而《舊約》則完完全全脫胎于猶太人的經(jīng)典《希伯來圣經(jīng)》(猶太人稱其為“塔納赫”),內(nèi)容基本一致。猶太人以及以色列王國,猶大王國的歷史就記載于這部經(jīng)典之中。(圖片摘自網(wǎng)絡,侵刪)《希伯來圣經(jīng)》(塔納赫)可能有人會覺得經(jīng)書記載的歷史可信度極低,更有甚者,以《圣經(jīng)》里出現(xiàn)的人物年齡為例,從而全盤否定之。這其實是一種誤區(qū),之所以有這種誤解,大概是因為我國古代有一個很好的習慣,就是修史。中華文明得以傳承幾千年而不斷,可以說和修史有很大的關(guān)系。在一些人心目中,除了文物,只有史書記載的才可信(抬句杠,正史記錄的也未必一定就是事實)。其實歷史除了文物,史書,還有宗教典籍的記載,甚至一些口口相傳的傳說。比如,佛經(jīng)里就記錄了不少印度的歷史故事,有經(jīng)驗的盜墓賊也會跟目標周邊的居民套詞(行話叫“盤道”),往往會有意外收獲。而且,隨著但丘石碑、死海古卷等等文物的相繼出土,也印證了《圣經(jīng)》中記載的并非全是神話傳說。好了,強行解釋完畢,目的就是希望讀者不要一上來就排斥《圣經(jīng)》,如果實在是無法接受,那也不用勉強,可以直接跳過這一段,從1948年5月14日以色列建國那天開始看也行。話說,在很久很久以前(按照希伯來歷推算是公元前3760年,有興趣的可以查一下希伯來歷,跟我國的農(nóng)歷很像),一位被稱為上帝的大神用了7天的時間創(chuàng)造了這個豐富多彩的世界,其中第一到第五天創(chuàng)造世間萬物,第六天按照自己的形象捏了個泥人,這就是亞當。緊接著,體貼的上帝怕亞當一個人寂寞,就抽取了亞當一根肋骨,變成夏娃。忙活了六天的上帝總算可以在第六天日落時分開始歇一歇了,第七天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休息日。猶太人的安息日也由此而來(猶太人把每天日落看成一天的開始,以呼應上帝在日落后開始休息,所以安息日是周五日落到周六日落)。
(圖片摘自網(wǎng)絡,侵刪) 壁畫《創(chuàng)世紀》,藝術(shù)家:米開朗基羅,現(xiàn)存于梵蒂岡西斯廷教堂禮拜堂。 公元1508年,米開朗基羅受教皇儒略二世之托,為西斯廷大教堂畫穹頂壁畫。當年冬天,他將自己封閉在教堂內(nèi),獨自躺在18米高的天花板下的腳手架上,以超人的毅力夜以繼日地工作,歷時4年零5個月后終于完成了這幅傳世巨作穹頂壁畫《創(chuàng)世紀》。該作品共分九幅中心畫面,分別是《神分光暗》、《創(chuàng)造日、月、草木》、《神分水陸》、《創(chuàng)造亞當》、《創(chuàng)造夏娃》、《原罪-逐出伊甸園》、《諾亞獻祭》、《大洪水》、《諾亞醉酒》。亞當和夏娃就這么幸福地在上帝創(chuàng)造的伊甸園里生活著,直到有一天,夏娃在一條蛇的誘惑下,違反上帝的禁令,偷吃了禁果。就因為這么一件芝麻綠豆般的小事,他倆被上帝逐出了伊甸園,并責罰亞當只能憑借自己的雙手辛苦勞作才能生存,夏娃要經(jīng)受十月懷胎和分娩的磨難。他二人就此成為人類的始祖。這就是《圣經(jīng).創(chuàng)世紀》記載的世界和人類的起源,基本可以看作是盤古開天,女媧造人的西方版本。經(jīng)過了上千年的繁衍,亞當、夏娃的后代已經(jīng)遍布地球,此時的人類要么渾渾噩噩,要么彼此攻殺。上帝對此很失望,于是他老人家決定推倒重來,他悄悄地告訴當時唯一的好人諾亞,趕緊造一艘方舟,因為大洪水就要來了,屆時所有生靈都將被淹沒(幾乎所有文明的上古神話都有大洪水的傳說,也許大洪水這事兒真的發(fā)生過也未可知)。洪水果然如期而至,諾亞一家人以及他帶上方舟的動物躲過一劫。數(shù)十日后,諾亞放出一只鴿子探查情況,直到這只鴿子銜著一根橄欖枝飛回來,諾亞知道洪水已經(jīng)退去(所以西方文化用鴿子和橄欖枝象征和平)。這下地球干凈了,人類就剩諾亞一家子,開枝散葉的任務只能交給他三個兒子閃、含、亞弗。于是,他們哥兒仨分別向不同的方向出發(fā),閃成為亞洲人的祖先,含成為非洲人的祖先,亞弗就是歐洲人的祖先(這段兒有明顯的邏輯漏洞,反正是神話傳說,不要抬杠啊)。
(圖片摘自網(wǎng)絡,侵刪) 《諾亞方舟》,藝術(shù)家:愛德華·希克斯,創(chuàng)作于1846年,現(xiàn)藏于費城藝術(shù)博物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