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式英語的破局之旅-
2023.03.14
隱喻成語指含有比喻意義的成語。比如,“滴水穿石”,字面意思是小水滴長時間滴下來,最終可以將石頭穿透,但這不是我們想要表達的意思,我們想要表達的是它的比喻意義“堅持不懈,就一定能成功”。每種語言中的隱喻成語都是獨特的民族文化的縮影和結晶,學習掌握它們是了解異國歷史文化和生活習俗的最佳途徑之一。英語里的隱喻成語也很豐富,比如:turn over a new leaf,字面意思“翻開新的一頁”,指“重新做人”,還可以譯成“改過自新;改惡從善;革面洗心”等。在這個成語里,英漢的意思上不謀而合,但形式上不是,漢語里“翻開新的一頁”不是成語。趁熱打鐵 to strike while the iron is hot,都是成語,喻體相同,比喻意義也差不多。
喻體大致吻合、比喻意義不一定完全一致的成語
渾水摸魚 to fish in troubled/muddy waters(比喻義不太一致)
火上澆油 to pour fuel on the fire/add fuel on the flame(s)
一箭雙雕 to kill two birds with one stone殺雞取卵 to kill the goose that lays the golden eggs (喻體不同)
學習過程中,這樣將漢英成語對應起來是不安全的,會起誤導作用,因為它們的意思只是近似,并不全部相等。
比如:“害群之馬”和a black sheep意思上也是有差別的。
第一種是喻義大致對應但喻體不對應。比如“緣木求魚”和to milk the bull。
第二種喻體大體上對應但喻義不對應。比如“圓鑿方枘”和a square peg in a round hole,前者主要指事物,后者主要指人。第三種形式不對應,一方是成語,另一方?jīng)]有此種意思的成語,只好用非成語形式表達。這種情況不要刻意追求形式上的對應,弄清楚意義和用法最為重要。典故成語大多是隱喻成語,具有象征性,比起非典故的成語來,它們與一個民族的歷史、文化、社會更加密切。這種密切的聯(lián)系使得典故更難在另一種語言里找到對應表達,因此其獨特性更加突出,如能掌握運用,其表達也就會顯得更加地道,民族氣息更加濃厚。
漢語典故的主要來源有三個,一個是歷史上的事件和故事,二是古代神話傳說和寓言故事,三是古代著名文學作品。比如,“完璧歸趙”、“葉公好龍”等,早就融合在我們的文化知識中,成為文化語感的一部分。英語典故的主要來源也是三個,一是古希臘、羅馬神話,二是《圣經(jīng)》,三是莎士比亞的作品。另外,還有許多莎士比亞作品之外的其他著名文學作品。這些東西都是西方文化的基石。來看個例子,有一個典故成語“to raise Cain”指“引起騷亂,鬧亂子,惹是生非,惹禍”。如果我們不了解Cain,也不去了解它背后的典故,很難讀懂它所表達的意思。第二,讀關于英語典故的詞典。典故詞典會對典故的出處給予說明,還會給出句例,指導讀者正確使用。此外,學習典故成語不應只滿足與懂得意思,還要去讀讀背后的故事。比如,as poor as Job,詞典給的定義是“一貧如洗,家徒四壁”。如果不了解它的言外之意,那么我們很可能寫出如下這樣沒文化、缺乏常識的句子:This villain did all sorts of evils in his life and finally became as poor as Job。其實Job是《圣經(jīng)》里的一個富人,他為人正直,對上帝非常忠誠??缮系蹖@種忠誠不大相信,對他進行考驗。有興趣的小伙伴可以找原故事來讀讀。
剛才說到的as poor as Job,就是一個明喻成語。含有as......as結構的成語,叫做明喻成語。比如,as white as snow(像雪一樣白),as hot as fire(像火一樣熱)。這是漢語和英語相同的比喻。還有就是沒法在漢語里找到相應的比喻表達的明喻成語。比如,as cool as cucumber(不是像黃瓜一樣涼,而是應翻譯成“極其冷靜的”), as clean as a new pin(極干凈的)。這類明喻成語不能直譯,主要是喻體很奇怪,與我們的思維習慣不同。這是文化不同的表現(xiàn)。反過來,漢語里有的明喻成語也不能進行直譯,比如“膽小如鼠”,英語里不說as timid as a mouse,而是說as timid as a hare。還有,有時候我們也可以將漢語的特殊比喻介紹給老外,告訴他們我們通常用的比喻說法,例如“虛懷若谷”。這個先直譯過去,保留漢語的原喻體,來個跨文化交流,然后在給容易懂的解釋。這種辦法經(jīng)常使用,即引出帶漢語喻體的說法,然后再做進一步的解釋。另外,英語里還有二三十個用like的明喻成語,比如like a red rag to a bull。這個從字面理解就是“像朝著公牛晃動的紅布”,猜比喻義時,比喻的本體大都會落在人的身上或者和人有關系的事上,要是喻義還指牛,那比喻的用處就是不大了。所以,不是“讓公牛發(fā)脾氣的東西”,而是“讓人發(fā)脾氣的東西”,準確地說,是“使人發(fā)怒的原因?!?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