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事情就會一直好下去,且越來越好;壞的事情就必須解決,否則會越來越糟糕?!?/span>好的,再怎么好,我也視而不見。反而壞的,耿耿于懷。當然,這些和認知是脫不了關系的:對現(xiàn)實的理解也好,對自身的認識也罷,均抱著理想主義和極端主義的濃厚色彩,時不時游離于自負和自信間,躊躇不前。時至今日,在很多事情的處理上依舊沒能擺脫過去的影子。不過,還好有一點就是,它們對如今的我的影響越來越小了。說白了,好事兒也不見得能一直好下去,壞事兒也不見得非要立刻去解決,有能力辨別出「好壞」,那么「好壞」的影響也就少了。更重要的是,一個新的發(fā)現(xiàn):似乎每個階段所認定的「好壞」都在不知不覺中會有新的認識,「好」藏著隱憂,「壞」磨礪認知,不見得一定準確,但可以看到更多可能性。就拿寫作來說,十余年的寫作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只有抵達具體的人和具體的事兒,以及放在具體的情景、語境中,以作者的當下去看,它才是確定的。別人看見與否,或看見多少,實則與作者關系不大。畢竟,一天與一天不同,一時非一時之義,欲后事之師,不過強詞奪理。人是會成長的,但也可能停止成長或成長減速,糾結于「好壞」不過是暫時的,暫時的既重要也不重要。每次我在審視自身時,我便愈發(fā)這么認為。無它——「以此作為起點,通往具體的目標,不失為一種策略;忽略此時,從長遠出發(fā),調整整個方向,再次確立路線,及時止損,也不失為一種策略。」但我更關心的是,生活好像真的很匱乏,或者換句話說,很片面、狹義,依舊是一種膚淺。最近看到朋友發(fā)的動態(tài),是一組孩童去往山上游玩的照片。然后,我想起了自己的小時候,小時候因為無識無知,對一切充滿好奇,好奇繼而熱愛,但熱愛又使之變得小器。然后我又回想起去年回家的場景,我也愛爬山。在爬山的過程中我就意識到了,我的目光無處安放:好像除了盯著手機看,又或一定要盯著點什么,才能踏實、安心。顯然這些都不是什么愛。「我好像既無法享受這世界,也無從熱愛這世界,更不知道該如何去愛?!?/span>這應該不屬于殘酷的人生,或悲慘的人生,又或匱乏的人生,偏偏它是我的生活方式。很矛盾、糾結,也多少有些無心無力。我無意去改變什么,但內心的聲音不會有錯:我企圖創(chuàng)造點什么。能夠給別人帶來改變也是價值的體現(xiàn)之一。然而,就像「有道無術止于術」,我時常警惕這一點。「如若無欲無求,則任何改變都是多余,甚至是負累;如若欲求旺盛,則在行動中自然發(fā)生改變;如若欲求不滿,其中取舍又該如何度定?」于人而言,真能找到其中答案?于太平人間而言,真有如許答案?于好壞難辨而言,又以何依據(jù)而答呢?于自顧不暇之際,似乎都過慮了。自信于卑躬屈膝與自吹自擂間搖擺不定。*注:未經(jīng)授權,禁止轉載,且禁止以其他形式商用或私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