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第10~13題。 秦敗魏于華,走芒卯而圍大梁①。須賈為魏謂穰侯②曰:“臣聞魏氏大臣父兄皆謂魏王曰:'初時惠王伐趙,戰(zhàn)勝乎三梁,十萬之軍拔邯鄲,趙氏不割,而邯鄲復(fù)歸。齊人攻燕,殺子之,破故國,燕不割,而燕國復(fù)歸。燕、趙之所以國全兵勁,而地不并乎諸侯者,以其能忍難而重出地也。宋、中山數(shù)伐數(shù)割,而隨以亡。臣以為燕、趙可法,夫秦何厭之有哉!今又走芒卯,入北地,此非但攻梁也,且劫王以多割也,王必勿聽也。今王循楚、趙而講,楚、趙怒而與王爭事秦,秦必受之。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是臣之所聞于魏也。愿君之以是慮事也。《周書》曰:'雛命不于常?!搜孕抑豢蓴?shù)也。夫戰(zhàn)勝而割八縣,此非兵力之精,非計之工也,天幸為多矣。今又走芒卯,入北地,以攻大梁,是以天幸自為常也。知者不然。臣聞魏氏悉其百縣之兵戍大梁,臣以為不下三十萬。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之城,臣以為雖湯、武復(fù)生,弗易攻也。夫輕信楚、趙之兵,陵十仞之城,犯三十萬之眾,而志必舉之,臣以為自天下之始分以至于今,未嘗有之也。攻而不能拔,秦兵必罷,陶③必亡,則前功必棄矣。今魏方疑,可以少割收也。愿君逮楚、趙之兵未至于大梁也,亟以少割收。魏方疑,而得以少割為和,必欲之,則君得所欲矣。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必爭事秦,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且君之嘗割晉國取地也,何必以兵哉?夫兵不用而魏效④絳、安邑,又為陶啟兩道,幾盡故宋,衛(wèi)效單父,秦兵可全,而君制之,何求而不得?何為而不成?臣愿君之熟計而無行危也?!别钤唬骸吧?。”乃罷梁圍。 (選自《戰(zhàn)國策·魏策三》,有刪改) [注] ①華,華陽。芒卯,魏將。大梁,魏國都城。②須賈,魏大夫。穰侯,秦國國相,當(dāng)時任秦軍主帥。③陶,穰侯的封邑。④效,獻(xiàn),呈現(xiàn)。 10.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 B.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 C.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 D.秦挾楚/趙之兵以復(fù)攻/則國求無亡不可得也已/愿王之必勿講也/王若欲講/必少割而有質(zhì)不/然必欺/ 11.下列對文中加點的詞語及相關(guān)內(nèi)容的解說,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諸侯,古代帝王分封的各國國君,規(guī)定要服從王命,定期朝貢述職。 B.“此言幸之不可數(shù)也”與“婦女無所幸”(《鴻門宴》)兩句中的“幸”含義相同。 C.“知者不然”與“則知明而行無過矣”(《勸學(xué)》)兩句中的“知”含義相同。 D.輕信,文中指輕視、輕易甩開;現(xiàn)在指輕易相信,如“輕信謠言”。 12.下列對原文有關(guān)內(nèi)容的概述,不正確的一項是( )(3分) A.秦軍在華陽擊敗了魏軍,魏將芒卯戰(zhàn)敗后逃走了,秦國進(jìn)軍圍困魏國都城大梁,在這危急關(guān)頭,須賈為挽救魏國而去游說秦國相國穰侯。 B.須賈先向穰侯轉(zhuǎn)述魏國大臣父兄的意見,他們有感于趙國、燕國不割地而宋國、中山國割地導(dǎo)致的不同結(jié)局,勸魏王不要在脅迫下割地求和。 C.須賈又分析了當(dāng)時的軍事形勢,指出秦軍進(jìn)犯有三十萬人把守而城墻高達(dá)十丈高的城市,要取勝是不可能的,最終會出現(xiàn)前功盡棄的結(jié)果。 D.須賈給穰侯提建議說,要趁魏國急于解除圍困而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有趕到大梁的機會拉攏魏國,讓魏國與楚國、趙國自相殘殺。 13.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xiàn)代漢語。(10分) (1)臣以為燕、趙可法,夫秦何厭之有哉! (2)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必爭事秦,從是以散。 【答案】 10.C 11.B 12.D 13.(1)我認(rèn)為燕國、趙國可以效法,那秦國的貪心哪有滿足的時候呢! (2)楚國、趙國對于魏國先于自己與秦講和很惱怒,一定爭相服事秦國,合縱從此被拆散了。 【解析】 10.本題考查學(xué)生文言文斷句的能力。 句意:秦國攜同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進(jìn)攻,那么魏國想要救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與秦講和。大王如果要講和,一定要少割讓土地而得到秦國的人質(zhì),不這樣一定會被欺騙。 “復(fù)攻”,是偏正關(guān)系的短語,“復(fù)”是“攻”的修飾語,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AB; “不然”是表示假設(shè)的情況,中間不能斷開,可以排除D。 故選C。 11.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古代文化常識和文言詞語含義的能力。 A.正確。 B.“含義相同”錯誤?!靶摇保荷咸斓膶櫺遥疫\。句意:這句話是說上天的寵幸不可能屢次降臨。/“幸”:寵幸,迷戀。句意:不迷戀女色。可見,兩句中的“幸”含義不同。 C.正確?!爸保和ā爸恰保腔?、聰明。句意:聰明人卻不這么看。/“知”:通“智”,聰明。句意:就會智慧明達(dá)、行為沒有過失了??梢姡瑑删渲械摹爸焙x相同。 D.正確。 故選B。 12.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文章內(nèi)容的能力。 D.“讓魏國與楚國、趙國自相殘殺”錯誤。從“楚、趙怒于魏之先己講也,必爭事秦,從是以散,而君后擇焉”可知,應(yīng)該是讓楚國、趙國和魏國爭相服事秦國,這樣合縱就被拆散了,而秦國就可以從楚、趙、魏之中從容地選擇盟國了。 故選D。 13.本題考查學(xué)生理解并翻譯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法”,名詞動用,效法;“何厭之有”,賓語前置句,“有何厭”;“厭”,通“饜”,滿足。 (2)“怒”,對……惱怒,為……惱怒;“先己”,“先(于)己”的省略句;“講”,與秦講和;“事”,服事,侍奉;“從”,通“縱”,合縱;“是以”,賓語前置,“以是”,從此;“散”,被拆散。 參考譯文: 秦國在華陽戰(zhàn)敗魏國,趕跑了魏將芒卯,又包圍了魏都大梁。大夫須賈替魏國對秦穰侯說:“我聽說,魏國的大臣和王公貴族都對魏王說:'當(dāng)初惠王進(jìn)攻趙國,在三梁打了勝仗,十萬大軍攻下了趙都邯鄲,趙國堅持不割地,而邯鄲又回歸趙國。齊國攻打燕國,殺了相國子之,攻陷燕國故都薊城,燕國堅持不割地妥協(xié),而舊都薊城又回歸燕國。燕、趙兩國之所以能保全國土、擁有強有力的軍隊而土地沒有并入其它諸侯,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fù)重,所以又收復(fù)了失地。宋國和中山國幾次遭到攻伐,幾次割地求和,可接著就被滅亡。我認(rèn)為燕國、趙國可以效法,那秦國的貪心哪有滿足的時候呢!現(xiàn)在它又趕走了芒卯,攻進(jìn)了北地,這不只是要進(jìn)攻大梁,而且也是要脅迫大王多割讓土地,大王一定不要聽從。現(xiàn)在大王避開楚國、趙國去講和,楚國、趙國惱怒而同大王爭著服事秦國,秦國一定會接受他們。秦國攜同楚國、趙國的軍隊再來進(jìn)攻,那么魏國想要救亡,也不能做到了。希望大王一定不要與秦講和。大王如果要講和,一定要少割讓土地而得到秦國的人質(zhì),不這樣一定會被欺騙?!@是臣下在魏國聽到的,希望您以此來考慮國事。《周書》說:'天命沒有常規(guī)?!@句話是說上天的寵幸不可能屢次降臨。戰(zhàn)勝而割得八縣土地,這不是由于兵力精銳,也不是由于計謀的精細(xì),是上天的寵幸太多了?,F(xiàn)在又打敗了芒卯,進(jìn)入了北地,圍攻大梁,因此認(rèn)為上天的寵幸是正常的。聰明人卻不這么看。臣下聽說魏國召集它近百個縣的所有精兵,來留守戍衛(wèi)大梁,臣下認(rèn)為有不下三十萬人。以三十萬之眾,守十仞高的城墻,臣下認(rèn)為即使是商湯、周武王復(fù)生,也不容易攻下。輕率背離楚國、趙國的軍隊,越過十切高的城墻,去攻打三十萬的軍隊,而且志在必得,臣下認(rèn)為從天下初分的時候到現(xiàn)在,不曾有過。進(jìn)攻了卻不能攻克,秦國軍隊一定疲憊,陶邑一定會被滅掉,那么就前功盡棄了。現(xiàn)在魏國剛剛有所疑惑,可以讓魏國少割一些土地收攏魏國。希望您趁楚國、趙國的軍隊還沒有趕到大梁,趕快用少割得土地的辦法拉攏魏國。魏國剛剛產(chǎn)生疑慮而能夠用少割讓土地來講和,(魏國)一定很想這樣做,那么您就得到了您想得到的。楚國、趙國對于魏國先于自己與秦講和很惱怒,一定爭相服事秦國。合縱從此被拆散了,而您在這之后就可以從楚、趙、魏之中從容地選擇盟國了。況且您曾經(jīng)割取過晉國土地,何必用兵呢?不用出兵而魏國就獻(xiàn)上絳、安邑,又替陶邑開辟了兩條道路,(您)幾乎盡得了昔日宋國之地,隨即衛(wèi)國必定會獻(xiàn)出單父。秦國軍隊不受損失,而您就控制了這些地方,想求得的東西什么沒得到呢?想要做的什么沒做到呢?我希望您仔細(xì)考慮而不要冒險。”穰侯說:“好?!本徒馊チ藢Υ罅旱陌鼑?/span>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