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解放后,陳賡前往拜訪慶齡先生,當被問及現(xiàn)在帶多少兵時,他不太好意思地回答說有20萬. 其實陳大將這還有所夸大了,因為他當時率領的第二野戰(zhàn)軍第四兵團,經(jīng)過整補后三個軍總共也不過12萬人馬。 但是又不能說故意夸大,因為陳賡已經(jīng)被任命了新的職務,那就是四野解放兩廣地區(qū)的“東路軍”總指揮。 陳賡將軍 早在1949年7月間,軍委就已經(jīng)明確,解放廣東的任務交由第四野戰(zhàn)軍完成,但是廣東戰(zhàn)役若想實施,在軍事上存在有若干特殊的因素。 經(jīng)過認真考慮,軍委決定將渡江戰(zhàn)役之后,正在江西休整的第二野戰(zhàn)軍第四兵團,暫時劃歸四野總部指揮,執(zhí)行“千里大迂回”的戰(zhàn)略任務。 當時在第四野戰(zhàn)軍主力的正面,也就是在湖南南部的衡陽、寶慶地區(qū),還盤踞著白崇禧軍事集團20余萬人。 四野主力若想進軍廣東,首先須得先吃掉桂系軍隊,如此極有可能耽誤解放廣州的進程,同時還必須預防,如果白崇禧不戰(zhàn)而撤入廣東怎么辦? 實際上,白崇禧是非常想撤入粵境的,因為當時所謂的“國民政府”就在廣州,名義上又自然以李宗仁為首。 如此李、白便可以實現(xiàn)合流,并且廣東地方富庶人口茂密,另有多個港口可以接受“美援”,實在守不住還能撤上海南,因此無論從哪個方面看,桂軍入粵都是最佳選擇。 駐守廣東的“廣東綏靖公署主任”余漢謀、“廣東省主席”薛岳等人,也支持白崇禧入粵,因為他們手里的兵力實在太少,因此“將來保衛(wèi)廣東,只能依靠白長官所屬的廣西部隊三個軍”的說法,一度甚囂塵上。 東路軍總指揮陳賡 01 白崇禧的黃粱一夢 貌似所有人都同意桂軍入粵,唯獨有一個人堅決反對,那就是已經(jīng)逃臺的老蔣。 一方面,老蔣的戰(zhàn)略重點是經(jīng)營臺島,對困守廣東興趣不大;另一方面,從歷史上看,老蔣也絕不愿意看到兩廣軍閥聯(lián)合起來的局面,這有違他削弱雜牌的一貫思路。 更重要的是,老蔣判斷認為,如果“李、白”在廣東實現(xiàn)合流,既掌握了粵桂兩軍,又能通過海路獲得美援武器裝備,白崇禧因此很容易成了精,以后再威脅到自己的地位怎么辦?所以對于桂軍入粵,老蔣從一開始就堅決阻撓。 那白崇禧硬要進入行不行呢?不行,首先是“國民政府”的主要權力,仍然把持在蔣系大員手中,包括“行政院長”閻老西,也是唯老蔣馬首是瞻,所以白崇禧拿不到正式的書面命令,貿(mào)然入粵就屬于抗命,名不正言不順。 其次是在廣東境內(nèi),已經(jīng)駐有中央軍三個兵團,即從青島撤下來的劉安琪第二十一兵團、從江西逃過來的胡璉十二兵團、沈發(fā)藻第十三兵團,總兵力接近10萬人槍,如果白崇禧硬闖廣東,中央軍一定會進行武力攔截。 胡璉 在老蔣本人和中央軍的強大壓力下,余漢謀、薛岳等人也無可奈何,只能改變態(tài)度反對白崇禧逃入粵境。 李宗仁說話根本沒用,白崇禧幾次交涉無果,因此衡寶戰(zhàn)役被四野吃掉四個精銳師之后,桂軍只能灰溜溜逃回廣西。 這樣,整個廣東境內(nèi)敵人的正規(guī)軍,只有中央軍三個兵團和綏署直屬的五個軍,共十一個軍31個師125000余人。 聽起來軍師級番號貌似不少,實際上平均每師只有4000余人,敵軍的力量另有薛岳指揮的保安和警察部隊,約計40000余人。 雜七雜八都算起來,廣東敵人的總兵力約在165000人左右,不過除了劉安琪兵團外,其他的正規(guī)軍以重建的居多,建制不全且戰(zhàn)斗力不強。 被普遍輕視的還有胡璉兵團,該兵團下轄第10軍和第18軍共40000余人,都是淮海戰(zhàn)役被殲后重建的部隊。 逃臺的余漢謀 既然白崇禧的桂軍不能入粵,因此廣東的防務只能由這16萬余人的部隊承擔,而中央軍的各兵團名義上歸余漢謀指揮,其實幕后都被老蔣遙控著,余漢謀真正的骨干力量,只有粵系的第62軍、第63軍和第64軍等部隊。 余漢謀和薛岳最初認為,既然有桂軍阻擋著四野主力,那么廣東還是能堅持一段時間的,因此他們企圖執(zhí)行“鞏固粵北、確保廣州”的策略。 畢竟粵北是地形復雜的山區(qū),有利于負隅頑抗。換句話說,余漢謀等人一開始并未想輕易放棄廣州,這里好歹是粵軍的老巢嘛。 關于這一層,軍委和四野看得也非常清楚,如果白崇禧集團逃回廣西,四野主力必然要跟蹤入桂,那么解放廣東的任務由哪個部隊為主體來完成呢?正是橫掃江西以后,在贛南地區(qū)休整的陳賡兵團。 第四兵團副司令員郭天民 02 陳賡指揮22萬大軍 陳賡的兵團部時駐贛州,另外準備接收兩廣而成立的“華南分局”主體,也在葉帥的帶領下抵達贛州,共同部署解放廣東的作戰(zhàn)。 第二野戰(zhàn)軍剛剛成立時,第四兵團的三個軍有10萬人馬,如今經(jīng)過渡江戰(zhàn)役后的休整和補充,兵力已經(jīng)發(fā)展到12萬人。 盡管二野四兵團臨時劃歸四野指揮,但是具體到“東路軍”的指揮系統(tǒng)中,陳賡又因為獨特的軍政地位,被任命為總指揮,統(tǒng)一指揮四兵團的12萬人、第十五兵團兩個軍的8萬人、兩廣縱隊和其他游擊武裝2萬人,共計22萬大軍。 說明一下,四野各軍南下時,每個軍的兵力都在5萬人以上,但是在渡江以后,由于作戰(zhàn)減員和水土不服造成的非戰(zhàn)斗減員,各兵團、各軍的損失都不小,比如僅鄧華第十五兵團的病員,就達到了1萬人之多,因此第43軍、第44軍平均每個軍只有4萬人了。 陳賡一家 即便如此,我東路軍部隊的各步兵師,平均每師仍有1萬余人的兵力,再加上士氣和素質的差距,一個師對付敵人的一個軍肯定問題不大。 所以研究解放戰(zhàn)爭后期的軍史時,千萬別只看部隊番號的多少,而是要比較真實戰(zhàn)力。 廣東戰(zhàn)役打響之前,敵我雙方的態(tài)勢是這樣的,我方:四野主力正在醞釀和實施衡寶戰(zhàn)役,主要殲擊白崇禧集團;解放廣東同時擔負戰(zhàn)略迂回的任務,則完全交給了陳賡“東路軍”的22萬人馬。敵方:究竟怎么布防,到底守不守廣州,其實要看老蔣的態(tài)度。 余漢謀本來是想死守的,因此自粵北至廣州地段,共設置了三道防線:第一道為南雄、曲江一線;第二道英德沿粵漢鐵路地區(qū);第三道為廣州外圍,即增城、博羅、惠陽等城市地區(qū),用以作為廣州城區(qū)防守的屏障。 部隊進城 根據(jù)這一作戰(zhàn)方案,余漢謀把中央軍的兩個兵團和地方部隊,均部署在這三道防線上,另以駐潮汕地區(qū)的胡璉兵團為預備隊,既可以監(jiān)視粵東方向,也可以隨時增援廣州方面的作戰(zhàn)。余漢謀感覺到,以16萬人應對陳賡的22萬人,應該尚可一戰(zhàn)。 但問題是,老蔣對固守廣東沒有什么信心,戰(zhàn)役剛剛打響,即密令胡璉兵團從海上撤往廈門,再改為登陸金門(三野為此吃了虧)。 胡璉兵團有4萬余人,應該算是廣東守敵戰(zhàn)斗力最強的部隊,該兵團倉惶跑路后,余漢謀頓時目瞪口呆。 也就是說,在廣東戰(zhàn)役打響后,胡璉居然不顧“代總統(tǒng)”、廣東綏署主任等人的命令,只按老蔣的意思光速出海,結結實實地擺了余漢謀一道。 如此,余漢謀守中只剩下12萬兵力,其中的正規(guī)軍僅有不到8萬人,這還抵抗個屁了。 李宗仁后來回憶這段歷史時,兀自憤憤不平:“上海于5月27日棄守時,何應欽、白崇禧曾一再電請蔣先生,將精銳部隊由海道調至汕頭,北上布防,以阻共軍入粵,而蔣氏不聽。待共軍攻大庾時,胡璉兵團竟自從汕頭乘船撤退,使粵東完全空虛”! 舊照 03 五羊城傳檄而定 另外,解放軍通過粵北的果敢和速度,也大出敵人所料,根據(jù)軍委和四野司令部總的意圖,陳賡制定的廣東戰(zhàn)役決心是,整個東路軍再分為三個部分,對廣州實施奔襲與合圍,力爭全殲廣東之敵,以免逃往海南或者廣西、云南。 右路軍:由陳賡親率二野四兵團的第13軍、第14軍、第15軍組成,共12萬兵力,沿粵漢鐵路線兩側南下,目前直趨廣州以西; 左路軍:由鄧華指揮四野十五兵團的第43軍、第44軍組成,共8萬兵力,自南雄、翁源等地南下,經(jīng)佛岡等地奔襲廣州,與右路軍形成對廣州的鉗形攻勢。 南路軍:由兩廣縱隊、粵桂湘邊縱隊、粵中縱隊等組成,共2萬兵力,由曾生等同志指揮,經(jīng)龍川等地南下,進至廣州和虎門地區(qū),截斷廣州之敵的逃路。 廣州解放 為了配合四野主力發(fā)起衡寶戰(zhàn)役,陳賡決心改變原定時間,東路軍提前打響廣東戰(zhàn)役,他命令各部隊于1949年10月2日起,同時向廣東境內(nèi)開進,廣東戰(zhàn)役由此正式打響! 我四野和二野部隊的推進速度極快,先頭部隊每日行軍距離多達150華里,在翻越五嶺山脈時,也表現(xiàn)出無畏的精神和勇氣,很快就從東、北兩個方向迫近廣州。 當然,進軍過程也并非兵不血刃的,大部分縣城都有守敵,我軍需在行進間予以粉碎。 比如在佛岡縣城,我43軍前衛(wèi)師就遭遇了頑抗,守敵是號稱“鋼鐵團”的第39軍103師第307團,這座縣城已經(jīng)是廣州的門戶,其作戰(zhàn)也應歸入解放廣州之役。 1949年10月11日下午,四野一個主力師在強大炮火掩護下,僅用兩個小時就全殲了所謂“鋼鐵團”。 面對強大的解放軍部隊,廣州外圍之敵,敢于頑抗的部隊確實很少,大多望風而逃,拼命向廣州收縮,那么余漢謀是否敢于在廣州作困獸之斗呢? 高官逃啊逃 尾聲:陳賡千里大追殲 為了盡快揪住敵人主力,陳賡下令所屬的二野四兵團部隊,全部不得進入廣州城區(qū),而是繞過城市立即展開追擊,因此廣東戰(zhàn)役的重頭戲,其實是千里大追殲。 陳賡的三個軍12萬大軍,在各地方部隊的配合下,不顧疲勞,堅決追擊逃敵。比如在陽江追擊戰(zhàn)中,我四兵團以急行軍速度,終于追上了向海邊逃竄的劉安祺第二十一兵團,在敵人的軍艦還沒有到達之前,全殲該兵團兩個軍4萬余人,劉安祺僅以身免。 類似的追殲戰(zhàn),一直持續(xù)到11月初,在廣東的中央軍兩個兵團基本就殲,余漢謀的粵系部隊則大部逃上海南,至1949年11月4日,歷時34天的廣東戰(zhàn)役勝利結束。 戰(zhàn)役期間,陳賡指揮的“東路軍”以傷亡1700余人的輕微代價,基本解放了廣東全境(不含海南),戰(zhàn)役期間總共殲滅敵人62000余人,其中二野四兵團殲敵數(shù)量為49000余人。 廣州解放合影 廣東戰(zhàn)役剛剛結束,四野主力又打響了廣西戰(zhàn)役,白崇禧集團不得不放棄桂林等地拼命南撤,企圖渡海逃上海南島。 結果在兩廣交界地帶,迎頭撞上了嚴陣以待的陳賡兵團,在兩路大軍的前后夾擊下,桂系軍隊最終全軍覆滅。 陳賡兵團馬不停蹄,繼續(xù)向云南前進,有力配合了云南起義的進行,在昆明遭到蔣軍反撲的危急時刻,傳來了二野大軍兼程趕來的消息,于是李彌、余程萬的部隊聞風南逃,最終還是被陳賡的部隊以強行軍追上,殲其絕大部分。 由此可見陳賡兵團在南線大追殲的作戰(zhàn)中,所起到的巨大作用,也證明了“大迂回、大包圍”戰(zhàn)略的高瞻遠矚,二野第四兵團在廣東、廣西和云南的作戰(zhàn),成為解放戰(zhàn)爭收官階段,最濃墨重彩的一筆。 直到云南全境解放以后,陳賡正式出任西南軍區(qū)副司令員兼云南軍區(qū)司令員,標志著第四兵團脫離四野指揮正式歸建,眾所周知,西南軍區(qū)是以第二野戰(zhàn)軍為主體組建起來的。 廣東戰(zhàn)役 |
|
來自: 寒冬釣雪 > 《解放戰(zhàn)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