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23年第1期P144—P145 作者單位:西南大學教育學部,摘自《云南師范大學學報》2022年4期,張玲摘 目前,教育技術無法支撐教育元宇宙的宏大敘事,因為科學技術的整體水平都無法迎接元宇宙的到來,盲目地以當前的科學技術水平去打造教育的元宇宙,反而會制約人們對未來教育的想象。為此,我們必須發(fā)揮想象的力量,以天馬行空的想象去構建教育元宇宙的未來圖景,技術層面的進步可以同步跟進,但不能以當前技術來規(guī)劃教育元宇宙的整體走向?;诖?,本文以元宇宙時空延展、感官拓展、思維轉向等三大特征為底色,對未來教育元宇宙的烏托邦畫卷進行一場思想實驗。 第一,打破學校的時空藩籬,建立以個人為中心的全天候“走讀制”。學校在某種意義上是全媒介的場域,包含語言、文字、印刷制品和互聯網等多種媒介,隨著數字化浪潮的席卷,互聯網媒介終將成為主流媒介,最終學校的圍墻可能將會倒塌。假定未來學校還能存在于教育元宇宙當中,假設在相關技術已經普及的前提下,它一定是以個人為中心的全天候“走讀制”而存在。一方面,元宇宙拓展了物理世界的生存空間,且空間是由數據算法構成的,跳脫了傳統物理限制,虛擬分身能實現瞬間移動或直接存在于多元宇宙中。為此,未來學校是不受空間約束,學校沒有地域、班額等限制,學生能夠根據自己的興趣在多所學校注冊就讀,只需要制訂一項學習計劃表,按計劃完成學業(yè)即可。相應的學習記錄和學業(yè)成績會通過區(qū)塊鏈技術等值轉換成相應的可流通的非同質化代幣——“學幣”。另一方面,元宇宙當中時間不是單線性的,是可以回溯與跨越的,且時間曲率也不同,是一種“非線性敘事”。所以,在教育元宇宙中所有的學校都是24小時對學生開放。學生如果錯過了部分課程,除固定“人—人”實時互動以外,學生都可以通過虛擬分身穿越到課程開始之前,或與服務型角色(NPC)進行互動,身臨其境地加入已經結束的課程。對標目前學校教育中的“走班制”,在元宇宙學校中學習者可以通過虛擬分身超越現實空間的時空壁壘,實現不同學校之間全天候“走讀制”,通過對跨界知識的學習,最終達到馬克思所提倡的人的全面發(fā)展。 第二,變革二維知識教學,打造多感官共享、高維進階的體驗式教學。教育元宇宙的到來對教育最本質的變革就是對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的變革,元宇宙中虛擬學校只是技術對教育空間、學習環(huán)境的改造,而教育內容與教學方式才是教育本質的變化。如果教育元宇宙真的能到來,那么改變二維化的知識教學就是關鍵要素。首先,腦機接口(BCI)技術將成為知識傳遞的重要手段。在教育元宇宙中,腦機接口將是更加高階的,學習者以虛擬分身在虛擬世界開展探究式學習,而學習過程中多感官的體驗又能夠被學習者所體驗,通過感官增強、控制增強、決策增強實現腦機對接、虛擬現實的融生性、交互性,并非單一的命令下達與執(zhí)行,而是腦機交互的雙向接口。其次,腦機接口需要以具身性的教學內容為支撐,側重學習者人文情感的培養(yǎng)。例如,人文學科課程可以利用數字孿生技術,在程序化的教材中復刻出悠遠的歷史與文明,或者通過虛擬分身與NPC互動,以主角的視角投入歷史的長河之中,以直接經驗來強化間接經驗,以此來增加人文情感。最后,腦機接口需要以探究式教學為保障,側重提升學習者對知識主動探究的意識與能力。雖然腦機接口在一定程度上能夠通過人工神經元網絡中對數據的深度學習,發(fā)現各種事物之間的隱秘關系,但是在虛擬現實中如何去學習,如何探索必須由學習者來定義。 第三,以群體感知變革學習方式,打造全民學習、創(chuàng)作、共享的學習社區(qū)。元宇宙是與現實世界相平行的虛擬世界,不僅是因為虛擬世界空間與時間的無限性,更重要的是元宇宙本身就是一種社會文明生態(tài),其與現實文明最大的不同是意識的可復制性。人類文明之所以能夠延續(xù),實際上是經驗的傳遞,而經驗的傳遞已由最開始的口傳文化、印刷文化、影音文化到數字文化。目前,我們只是剛進入了數字文化的初級階段,到元宇宙社會取得實質性進展后,受眾即能夠通過訊息接收形成數據,還能在大數據構建的虛擬環(huán)境中間接參與到媒介訊息的再構建,由此形成數據訊息與受眾“你中有我”的新型因果關系。這樣一種“數據即訊息”的媒介生態(tài),必然會改變人類思維方式,基于“基質獨立”實現意識上傳,讓社區(qū)成員共享數據感知,極大程度提升受眾的群體感知水平。 在教育元宇宙中學習者因不同的興趣愛好集聚在不同的虛擬學習社區(qū),而社區(qū)會制定出社區(qū)精神約束學習者的學習行為,同時,學習者既是知識的接收者,更是知識的創(chuàng)造者。相較于傳統的學習共同體,在教育元宇宙中學習者之間的關系同樣具有差序格局,但是差序格局形成的關鍵因素則基于學習興趣或研究領域本身,而非血緣、地緣、經濟水平、政治地位、知識文化水平等外在因素,且研究領域的邊界相對開放、門檻也相對多元。在教育元宇宙中不同的虛擬社區(qū)都秉持著“共情、共建、共享、共生”的社區(qū)精神,社區(qū)成員都獨自享有自己的數字身份,且具有高度的群體感知意識,并共同指向學習領域的健康發(fā)展。在虛擬學習社區(qū)中,不同的語言可以進行實時轉譯,讓人類重新獲取“巴別塔”修建之前的語言天賦,學習者可以用虛擬分身的方式自由地學習與創(chuàng)作。創(chuàng)生出來的知識又可以根據其原創(chuàng)性與稀缺性程度,基于區(qū)塊鏈技術將其轉化為非同質化貨幣(NFT)并在學習社區(qū)中流通。這樣一種數字化資產生產方式能夠極大程度提高學習者的創(chuàng)作激情和合作意識,促進教育元宇宙文化的高度繁榮。 然而,元宇宙作為一項由資本裹挾下的數字文明的大躍遷,其自身就帶有資本屬性與技術屬性。這是我們擁抱元宇宙首先要思考的問題。 教育元宇宙當中教育成為一種感官游戲,通過數字化的教學程序實時調動學習者的各項感官,學習不再是痛苦的而是一種感官享受。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知識觀、價值觀、世界觀。然而,當教育全面面向娛樂的智能技術,學習者會潛移默化地讓人“愛上”智能技術帶給教育的快樂,而厭惡傳統教育中的各種痛苦,以及變得不愛思考。教育對象由實體的人轉變?yōu)樘摂M的人,教育內容變成了一串串數字化的代碼,代碼再轉換為具體感知,教育就此成為“數字具身化”的過程,學生認識的世界就是教育元宇宙本身,教育元宇宙提供的知識就是“真”,教育元宇宙的本質就是“善”,教育元宇宙的表現就是“美”。長此以往,現實性與沉浸性的邊界不斷模糊,元宇宙之下是否還有元宇宙,至此我們不再去探究何為“真實”,何為“真理”,因為教育元宇宙是讓我們相信“感知即存在”。我們是生活在現實生活中還是“缸中之腦”都已經不重要了,只要我能感受到信息的洪流,我即存在。 教育的真正目的是“識世”,即讓學生發(fā)現現實世界的本質是什么,培養(yǎng)學生批判精神與批判能力。然而,在教育元宇宙中教育活動實現了“寓教于樂”,知識通過信息化的傳輸,讓教學活動成為一種感官游戲。在教育元宇宙中學習者看似學習的自由度得到了空前的提升,但是這些學習內容都是技術提前安排好的,并進行實時監(jiān)控,一旦教育元宇宙檢測到學習者有自我覺醒的意識,就會不斷給其推送能夠混淆視聽的感官刺激,甚至直接通過虛擬分身對學習者本身的意識進行修改。為此,在追求去中心化、數字自由的過程中,我們要警惕元宇宙為我們精心打造的“數字監(jiān)獄”,不能讓教育元宇宙成為資本規(guī)訓的重要手段。 教育元宇宙本來應該通過多元化的學習社區(qū)促進學習者的全面發(fā)展,因為在元宇宙到來時,人們的必要勞動時間大大縮減,騰出了更多的自由時間和創(chuàng)造手段,能夠在不同的虛擬學習社區(qū)培養(yǎng)更多的興趣愛好。但是“信息繭房”與“過濾氣泡”的出現卻往往會加速人的片面化發(fā)展,因為二者都有可能發(fā)展為技術對人的異化。因此,我們需要對教育元宇宙的技術倫理問題進行思考,從工具理性、人文理性、價值理性及倫理品性等視角去思考其價值負荷,避免教育元宇宙與所處時代的人文主義思想出現斷層,規(guī)避資本與技術對教育雙重異化的風險。 |
|
來自: skysun000001 > 《單位文章學術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