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便是深秋,陽光依舊熱情不減,將藤蔓葉子變成了熊熊的紅色火焰,火紅鮮艷的葡萄園似乎要與天空的黃色炙陽交融成一體,忙碌采摘的農(nóng)婦和腳下的土地也都化成了紫色和藍色的點綴。
1888年11月,這幅畫作被完成。那年11月6日,梵高在給弟弟提奧的信里寫道: 此時的梵高已經(jīng)厭倦了巴黎的繁華喧囂,受日本浮世繪的影響,輾轉(zhuǎn)來到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的阿爾勒小鎮(zhèn),一心想組建他的南方畫室,并三番五次寄信給他的畫家朋友保羅·高更,邀請他加盟一同作畫,甚至說服了弟弟提奧為高更提供資助。高更最后來了,這讓梵高的心情非常美麗,也讓他對這塊土地和未來的生活充滿向往與激情,這在他的畫中表現(xiàn)地淋漓盡致。 “色彩是夢想的語言,深奧而神秘?!?br> ——保羅·高更 “Color!What a deep and mysterious language, the language of dream.” —— Paul Gauguin 高更主張創(chuàng)作高于生活,要解放自己的想象力,天馬行空地作畫。所以同樣面對葡萄園,高更把葡萄園抽象為兩個紅色小丘,中間有兩位布列塔尼少女在勞作,前景坐著一位哀怨的女子,邊上站立著黑衣人。他神秘兮兮地告訴梵高:黑衣人是哀怨女子未知的雙胞姐妹,名字叫做“孤獨”!幾句話把梵高感動得熱淚盈眶。【3】 《悲慘人生》,又名《葡萄園的收割》, 保羅·高更,1888年 創(chuàng)作于阿爾勒 現(xiàn)藏于丹麥奧德羅普格園林博物館 梵高盡管絲毫不掩飾自己對高更的敬仰與崇拜,認同高更在藝術(shù)上帶給他啟迪,用色更加大膽直接,但在畫作上梵高也會堅持自己的藝術(shù)個性。相比起高更,他更依托于自然實景,并融合浮世繪與點彩畫的藝術(shù)表現(xiàn)手法,拉長的色點帶來翻騰的波動,使他的畫作帶有強烈的個人風格。 此外,只要你稍加留意,不難發(fā)現(xiàn),不論走到哪里,梵高繪畫的主題總是圍繞著身邊淳樸的人、事、物,包括自己,向我們展示著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場景:椅子、客廳、向日葵、田野…… 《紅色葡萄園》也不例外。 梵高的偶像讓-弗朗索瓦·米勒認為勞動的人是最美的,這話無疑也表達了梵高的心聲。早在學畫之初,梵高就深受法國畫家米勒的影響,曾一度想成為“農(nóng)民畫家”,即使沒有像后者那樣做過農(nóng)民,梵高自身純真質(zhì)樸的天性,在礦區(qū)和百姓打成一片的牧師經(jīng)歷,都讓他的個人情感生動地流露于作品中,他的生活、生命與作品就如此這般渾然天成,融為了一體。 參考資料: 【1】摘自1888年11月6日梵高在阿爾勒給提奧的信 : http://www./vangogh/letter/18/559.htm 【2】《博物館里的巔峰對決》,姜松著,中國青年出版社 【3】相惜相依相爭相離:梵高VS高更http://reader./books/mobile/0f/0fdd15f8e58ae6da7360556c52a4faac/text00049.html 【4】摘自1888年11月11日梵高在阿爾勒給提奧的信:http:///vg/letters/let719/letter.html 【5】梵高早期臨摹了很多法國畫家米勒的作品: https://www./en/stories/van-gogh-and-millet#2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