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斗”是中國人生活中常見的器物,斗形的星座在星空中也不止一個,除了位于北天極附近、格外煊赫巨大的這一只“斗”,也就是“北斗”之外,紫微垣中,以如今的北極星“勾陳一”為首,構(gòu)成現(xiàn)行小熊星座后半身的也是一只“斗”,俗名“小北斗”,又稱“勾斗”。在黃道與銀河交界處,還有另一只較小的“斗”,亦即二十八宿中的斗宿,又稱“南斗”。甚至在天市垣中,還有作為市場中量具的“斗”星座。但在這諸多的“斗”中,地位最高、意義最重要的,還是最大、最明顯、也最早為古人所熟知的北斗。 皆系于斗 北斗的斗柄,在一天中的不同時間,指向不同的方位。如果在每天入夜的同一時刻觀察,又會發(fā)現(xiàn)它的斗柄在一年中的不同月份,也指向不同的方位。人們根據(jù)北斗斗柄的指向變化,把周天等分成了12份,對應到地平方位上,這就是我們熟悉的“十二地支”,子、午、卯、酉分別對應正北、正南、正東和正西。 一天里的十二時辰,對應的正是太陽的周天運行。在一天里,太陽繞著周天運行一周,正午時在正南方,所以正午是午時;半夜時在正北方(地平線下),所以半夜是子時。從一年中斗柄的指向變化,又可以將一年均分成十二個月。冬至時斗柄指北,是子月,以下以此類推,每個月對應一個地支。這里的月份與月相無關(guān),是均分周天而來的“節(jié)氣月”,以二十四氣中的十二個節(jié)氣,也就是現(xiàn)行公歷中每個月月初的那一氣作為分界點。傳統(tǒng)上“本命年”以立春作為起點,就是節(jié)氣月的殘余。 中國傳統(tǒng)的干支紀年法,脫胎于更古老的“歲星紀年法”。歲星也就是木星,大約11.86年運行一周,在星空中每年的移動距離大致是周天的十二分之一。把周天等分成十二份,按木星在星空中的位置來紀年,這就是歲星紀年。然而歲星紀年有兩個缺點,一是木星的運行方向和北斗的旋轉(zhuǎn)方向相反,跟干支系統(tǒng)整合不到一塊兒去;二是木星的運行周期畢竟不是恰好十二年,誤差積攢得久了就會差出一年來,木星的真實位置跑到了歷法前面去,這叫“歲星超辰”。解決第一個缺點的辦法是創(chuàng)造一個虛擬的天體“太歲”,讓太歲和真實的歲星以同樣的速度反向運行,于是太歲就沿著十二地支的順序經(jīng)行周天,與北斗的指向?qū)饋?;解決第二個缺點的辦法就是脫離與真實天象的對應,嚴格按照干支排列來紀年。所以說,中國傳統(tǒng)歷法中,除了干支紀日法是純粹的組合循環(huán)之外,年、月、時都與北斗的運轉(zhuǎn)有或多或少的關(guān)系。 殺伐生死 圖3 河南濮陽西水坡45號墓布局圖。(來源:《中國天文考古學》) “魂歸北斗”的古代信仰,還體現(xiàn)在北斗的名字上。北斗的頭部常被稱為“斗魁”,魁字就是“斗”加了一個鬼字旁。東漢王逸說北斗還有個名字叫“九鬿(qí)”,鬿是鬼字旁加了一個“斤”。斤是斧的本字,指的就是最初的石斧,恰好符合北斗在星空中的形狀?!稘h書·律歷志》說“十六兩成斤者,四時乘四方之象也。”所以古代的一斤是十六兩。與四時和四方聯(lián)系最為緊密的“斤”,莫過于天上的北斗。 除了鬼氣森森的這一面之外,北斗還有殺氣騰騰的一面。這也是由于四時流轉(zhuǎn)不可逆轉(zhuǎn),讓人們有了北斗“擊打周天”,催動時序運行的錯覺?!痘茨献印ぬ煳挠枴氛f“北斗所擊,不可與敵”,《石氏星經(jīng)》里記載北斗的古名,其中第四星和第五星直接就叫“伐星”和“殺星”。北斗七星一說是九星,勺柄延伸出玄戈和招搖兩顆星,《史記·天官書》說它們一是矛,一是盾,也都是武器。 斗為帝車 在紫微垣的另一側(cè),南斗與北斗遙遙相對。漢代的長安城被稱為“斗城”,古書《三輔黃圖》記載說它“城南為南斗形,北為北斗形”,有學者就認為建造者是有意“復刻”了星空中的景象,以天子居住的未央宮作為紫微垣,讓南斗和北斗拱衛(wèi)著它。雖然長安城的城墻曲折,根據(jù)考古發(fā)現(xiàn)更可能是由于地形和宮室位置的限制所致,但這樣的曲折被解釋為天象,也證明了古人對“象天法地”原則的推崇。 責任編輯 張長喜 轉(zhuǎn)載須注明來源:天文愛好者雜志 |
|
來自: flyingeagle54 > 《待分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