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年近半百的楊絳先生被委派翻譯《堂吉訶德》。彼時,她從零開始學習西班牙語,到成功翻譯出《堂吉訶德》,用了整整二十年。正因慢工出細活,此譯本曾被公認為最優(yōu)秀的翻譯佳作,甚至被當成國禮送人。聲望之下,爭議也伴隨而來。同書另一位譯者董燕生對楊絳多次抨擊,說楊絳的譯法很多是錯的,還刪減了章節(jié),并將其視為“反面教材”。面對質(zhì)疑,楊絳卻置若罔聞。當朋友替楊絳鳴不平時,楊絳打趣道:“我一點也不生氣,隨他怎么說吧!”直到后來,人們才得知,因為楊絳運用了“點煩翻譯法”的緣故,所以情節(jié)才會更緊湊。最終,爭議不攻自破。而她的處事之道也應(yīng)了自己翻譯的那句:“我與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不爭,不代表懦弱無能。而是一種處事泰然的心態(tài),也是一種取舍有度的決心。正是由于楊絳先生的淡泊名利,遇事不爭不搶,她才能在一次次的風雨起落中絕處逢生,活出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人生苦短,靜而不爭,把心守好,默默耕耘,才能得到生活的厚賞。 01 “不要和父母爭論對錯,父母老了,要孝順?!?/span> 誠然如此。 對待父母,不妨多些理解與包容,不與他們爭對錯,往往更能體現(xiàn)我們的孝順和愛意。但現(xiàn)實是,我們對外人禮貌周到,卻在親近的父母面前暴跳如雷,爭論不休。真正孝順的人,懂得把最好的情緒和態(tài)度留給身邊最親的人,不計是非,不爭對錯,以寬容之心,營造和諧親情。《禮記》中說:“孝子之養(yǎng)也,樂其心,不違其志?!?/span>意思是說子女孝順父母,要不違背父母的意愿,讓他們內(nèi)心感到舒適和愉悅。他的父親并不喜歡維新派的作風,常對家里來客挑剔萬分。在和父親屢次溝通之后,雙方誰也沒說服誰。但梁啟超又不能拒絕來訪客人,也不想惹父親生氣。面對與父親的隔閡,梁啟超并沒有究其對錯。而是在左思右想后,選擇了一個最優(yōu)方案,重新為父親安排出一處單獨的居室。這樣一來,有客人上門時,也不會驚擾到父親;沒有客人造訪時,還可以安享親情之樂。倘若一味以自己的方式,與家人爭論不休,咄咄逼人,無異于將自己置于親情的對立面。凡事退一步,多一點示弱,少一些計較,生活才能留有余地。不與父母爭對錯,是一個家庭和諧的基礎(chǔ),也是子女對父母最大的孝順。 02 隨著時間推移,人的秉性習慣會發(fā)生巨大變化,再合適的兩個人,在瑣碎日常中也會滋生出各種問題。雙方懂得退讓,相互理解和包容,日子再艱苦也會被愛和溫情治愈。“如果你太好勝,永遠都不會快樂的?!?/strong> 這句話放在婚姻中同樣成立。夫妻間常爭輸贏,贏了道理,卻輸了感情。 被錢鐘書稱作“最賢的妻,最才的女”的楊絳,很好地為我們詮釋了這一點。楊絳先生在《我們仨》中曾講述了這樣一件事。在一次出國的輪船上,她和錢鐘書因一個小小的法語發(fā)音問題發(fā)生了爭執(zhí)。楊絳說錢鐘書發(fā)音不標準,帶有鄉(xiāng)音。錢鐘書頓覺窘迫不已,忍不住反駁起來,楊絳也不甘示弱。兩人你一言我一語,爭吵越來越激烈。最后,不肯妥協(xié)的二人找來了一個法國人,經(jīng)對方公斷,才知曉楊絳的發(fā)音是對的。然而贏了的楊絳卻高興不起來,她意識到如果伴侶間太過計較,雙方都會不愉快。最后兩人約好,以后不妨保留異議,不爭輸贏。就這樣,往后幾十年中,楊絳和錢鐘書幾乎再也沒爭吵過。又得益于這種和諧的相處模式,夫妻兩人才能心無旁騖地投入到各自事業(yè)中,并相繼在文壇創(chuàng)造出非凡成就。一味的爭論不僅傷了和氣,耗費了心力,還將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兩敗俱傷。因此,婚姻要想長久幸福,需要彼此的理解和妥協(xié)。小事不爭對錯,大事不爭輸贏,幸福自然也會如約而至。 03 唯有不爭,懂得放低姿態(tài),適時讓步,人才能不斷成長,未來行穩(wěn)致遠。 但在與朋友的交往中,我們常會比收入高低,比房子大小。比來比去,最后被虛榮心裹挾,弄得身心疲憊、苦不堪言。“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tài)人情的真相。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strong>
身處卑微,并非自卑自慚,而是不爭高低,做人謙卑有禮。專注于自己的同時,發(fā)自內(nèi)心地去欣賞他人,求同存異,從而不斷實現(xiàn)自身的價值。 雖然魯迅名氣更大,但因其性格剛烈,說話直接,得罪了不少人。郁達夫不但不與其爭高低,還將魯迅視作偶像,多次探訪,一再追隨。在那個年代,原本與魯迅意見一致的郭沫若,受到一些回國人士的影響,改變了與魯迅合作的意愿,并嚴厲抨擊魯迅。郁達夫知道后,積極聲援魯迅,并當即發(fā)表《廣州事情》揭露真相。在魯迅創(chuàng)辦《奔流》時,郁達夫更是無視他人質(zhì)疑和反對,再次與魯迅并肩作戰(zhàn),各種調(diào)節(jié)和出力,才讓這本雜志順利推出。所以,魯迅才會在日記里稱郁達夫為“知人”,即知己的意思。反觀一些心胸狹隘的人,見不得別人比自己優(yōu)秀,凡事錙銖必較,不僅讓人身心俱疲,還會把情誼弄丟。不與朋友爭高低,是廣交善緣的格局,也是專注自我的智慧。為人處世,如果凡事必爭,就容易陷入紛爭的泥潭不能自拔,最終精力耗盡,情誼盡毀。不爭朝夕名利,才能寧靜致遠;不染世俗塵埃,才能進退自如。正如楊絳對待人生,始終保持通透豁達的態(tài)度,把一切名譽歸為尋常,把一切風雨歸為平淡,淡泊名利,又清醒自持。不與父母爭對錯,不代表隱忍,而是親情比對錯更重要;不與伴侶爭輸贏,不代表認慫,而是愛意能化解一切矛盾;不與朋友爭高低,不代表懦弱,而是對彼此最好的成全。當你有了不與人爭的氣度,世界便會還你以善良的底色。人生之路才會越走越順遂,生活亦能越過越如意。
作者:花蕊夫人,本文首發(fā)讀書369(ID:dushu369com),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讀書君與你一起,聽名著、讀美文,用讀書點亮你的人生!轉(zhuǎn)載請聯(lián)系讀書3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