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yī)有“百病皆由痰作祟”、“怪病多痰”之說,其意是指我們的很多病都是因為體內的痰而引起的,因此很多名醫(yī)遇到疑難病癥之時,往往從痰入手,大多能取得很好的療效。濁者為痰,清者為飲。陽盛陰虛則水氣凝而為痰,陰盛陽虛則水氣溢而為飲。故治痰須清火,以火為無形之痰,痰即有形之火,痰火密切相關,此治痰之必兼清火之所在,治飲必須溫陽,如苓桂術甘湯、真武湯便是。陳無擇《三因方》并以控涎丹主之,殊有奇效,此乃治痰之本。治人忽患胸背手足腰項筋骨牽引釣痛,走易不定,或手足冷痹,氣脈不通,此乃痰涎伏在心隔上下,隨氣攻注,隧道閉塞所致。誤認癱瘓,非也,須以此藥治之。出自宋·陳無擇《三因極一病證方論》卷13。又名子龍丸、妙應丸。甘遂、大戟、白芥子各等分。為細末,面糊為丸,梧桐子大,每服5~10丸,臨臥姜湯送下。痰猛加丸數(shù)。宋代名醫(yī)陳無擇(又名陳言)認為治療由痰引起的各種病,用控涎丹的效果極好。后世醫(yī)家對該藥也有很多的贊譽,明代李時珍說:“控涎丹乃治痰之本……惟善用者能用奇功也?!?br>這個藥的最大特點是服用半小時左右,就會出現(xiàn)腸鳴,然后水樣腹瀉。當然這種水瀉是由藥物而引起的,所有不用過于擔憂。不過正因為如此,服用該藥,一定要注意用量。所以,一定要把握好量。該方現(xiàn)在用的醫(yī)生很少,事實上是很少有中醫(yī)了解此藥,西醫(yī)就更不用說了,就算了解,他也不知道如何去用。 網(wǎng)上有醫(yī)生親身試用本藥,并將服用經(jīng)過寫在網(wǎng)上,現(xiàn)將其體驗過程推薦給大家,以方便各位了解該藥的功效。
本人一直對控涎丹情有獨鐘,把它視為治療怪病的良藥?!肮植《嗵怠甭?!在剛剛了解控涎丹的時候,每次見到那些痰聲嚕嚕的患者就想送他幾丸,但因為沒有實踐與臨床經(jīng)驗,總也不敢出手。后來遇到了濰坊民間中醫(yī)王鵬瑋老師,在聽了王師的講解之后,覺得不找個機會用上一用,將有遺珠之恨。所幸,王師給我講解完控涎丹,將家中所剩不多的藥粉,分了一點給我,回來后就灌成了膠囊。我第一次服用是因為大便不暢,早上起床后,空腹狀態(tài)下,用開水送服了兩粒(大約1克左右),約半小時后沒有出現(xiàn)上述的腸鳴與腹瀉,而是上腹部出現(xiàn)了持續(xù)性隱隱作痛,能夠忍受,但是特別難受。持續(xù)了三個小時后才得以逐步緩解。一直到下午也沒出現(xiàn)腹瀉,直到傍晚,自己強行大便,才出現(xiàn)稀便,第二天又恢復如常。應該說這次試服是完全失敗了,沒有達到預期(腹瀉)效果。究其原因,才想起王師的囑咐,就是服用時一定要用大棗湯送服,由于是第一次,結果忽略了。上腹部疼痛是因為沒有用大棗湯送服,沒有腹瀉是用量不夠。王師說,在用量上要逐漸加量,也就是古人所說的“以知為度”。由于服用后腹部疼痛難受,產(chǎn)生了一定的心理陰影,所以沒用接著服用,導致第一次試藥半途而廢。年前,林慶峰先生灌裝了一些控涎丹,送我兩百粒。并告訴我,他已經(jīng)把控涎丹整明白了,用得好,一點危險都沒有。林先生灌的膠囊每粒是0.5克,他曾經(jīng)給母親用了5粒,出現(xiàn)三次腹瀉后,渾身輕松,隨后大便也正常了。他所使用的患者當中,最少的用3粒,大多都是五六粒,即可達到預期效果。只有一位患者一次用了10粒還是沒有出現(xiàn)腹瀉,感覺該患者情況有些特殊,林先生也沒讓患者繼續(xù)加量服用。聽了林先生的親身體驗,自己的底氣就又增加了不少,再加上林先生又送了這么多藥。之后又做了兩次試藥。也是為了解決大便不暢的問題。第一次,也是早上,但這一次記住了用大棗湯,共用10枚大棗煮水空腹服用了3粒,聽到兩三次腸鳴音,但也沒有腹瀉。不過這次,上腹部的疼痛感得明顯減輕許多,看來用大棗湯能夠止痛。沒有出現(xiàn)腹瀉,那應該就是用量不夠了。第二次,增加到了5粒。服用半小時左右,出現(xiàn)可以忍受的腹痛,一小時以后出現(xiàn)便意,但不強烈。于是,強迫如廁,排出稀便。兩小時以后,如廁全是稀水??偣惨惶烊鐜?。11點才喝了一碗粥,外加一個饅頭。下午體力逐漸恢復。第二天早上起來,出現(xiàn)從來未有的輕松感,覺得特別有精神。這個藥,使用時一定要逐漸加量,達到一天腹瀉三次即可。如果沒有第一次3粒的無效,第二次是不會用5粒的。體質壯實者可以適當多用點,體弱或者病人則應該從小量開始,逐漸加量。我看到一位中醫(yī)在三則醫(yī)案中均使用了控涎丹,而且每次是用5克,還沒有用大棗水送服。如果罐裝成0.5克的膠囊,那就是一次10粒。個人認為這個量有點大,為穩(wěn)妥起見,從2克開始試服會比較合適。之前有人擔心服用后腹瀉受不了,其實,這種人為的腹瀉,是藥物的作用,不像吃了不衛(wèi)生的食品那樣,腹瀉還會伴有腹痛。此錢,這個藥,一定要在空腹時服用,這樣才能將體內多余的痰濕刮掉。如果飯后服用,不但達不到效果還會出現(xiàn)腹痛。對于上班族的話,可以選擇周末或休息日服用。 我們來看控涎丹的組成:甘遂(去心)、紫大戟(去皮)、白芥子(真者)各等分。制作方法為:甘遂、大戟、白芥子共研細末,面糊或煉蜜或滴水為丸,如梧子大,曬干。臨臥時以生姜湯或熱湯送五七丸至十丸,以知為度。三味藥中大戟、甘遂兩味的峻下作用都非常了得,很多人對其敬而遠之,平時幾乎很少有人應用。大戟有什么作用?其實,對于不懂中藥的人,可能首先會想到的是古代兵器中的方天畫戟,讀過三國的人也許會聯(lián)想到三國名將呂布。作為十八般兵器中的一個厲害武器,藥用其名,可見功效其厲害程度。《本經(jīng)》謂大戟主治“十二水,腫滿急痛,積聚”。也就說人身上的所有“病水”都能給利出去,并且能止痛,讓腫滿消失,化消“積聚”。積聚包含有形之積,如包塊、囊腫、痰核等,也包括無形之積,如四處走竄的氣積。甘遂的作用比大戟更為廣泛?!侗窘?jīng)》說:“主大腹疝瘕,腹?jié)M,面目浮腫,留飲宿食,破癥堅積聚,利水谷道”。功效也是除痰濕瘀濁水飲。癥和積是有形的,而且固定不移,痛有定處,病在臟,屬血分,瘕和聚是無形的,聚散無常,痛無定處,病在腑,屬氣分。能夠破癥瘕積聚的藥物在《本經(jīng)》中并不多,筆者能夠想到的另一味“破癥瘕積聚”的藥是麻黃。黃宮繡謂:“甘遂……為下水濕之第一要藥?!?strong>利水的藥物有很多,像茯苓、澤瀉、豬苓、木通、車前子等,但在甘遂面前簡直不值一提。雖然,白芥子沒有大戟、甘遂化解痰飲水濕那么迅猛,但在利氣豁痰方面確有獨到之功。朱丹溪說:“痰在脅下及皮里膜外者,非白芥子不能達?!?/strong>王洪緒曰:“皮里膜外陰寒痰,非此不消?!?/span>如果說大戟甘遂著重于“清稀”之濁水,那么,甘遂瞄準的是“稠濁”之痰?;だ锬ね庵?,是其看家本領。我們都知道的“痰核”(西醫(yī)稱作脂肪瘤),就要用到白芥子。著名的三子養(yǎng)親湯中也用到了白芥子,取其散結豁痰。清代醫(yī)學家王洪緒更是在《外科證治全生集》里將控涎丹的治病范圍擴展到外科領域,王洪緒一生應用控涎丹治愈多種外科疾病。如瘰疬、貼骨疽等疾患,并對其大為推崇。可見其治病范圍之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