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輯主要聊到“由格律詩股份分配比例引申出的一些深層隱喻與鋪墊”,如若再結合相關人物結局對照則會發(fā)現:表面上看似愈多占到便宜的,結局反而賠的越多;看似吃了虧的,最后反而收益最大。這再次印證了“天下萬事皆一體兩面且能量相等”的真理性,更應了老子的那句“反者道之動”的金石之言,值得深思。 接續(xù)前文,當劉冰當眾問出三人以及所有人心中的最大疑惑——丁元英為何不直接參與(究竟圖什么)后,丁元英的回答看似并沒有沒說什么,但又仿佛“內容豐富、意味深長”,這就形成了“一面照出每個人主觀認知的鏡子”,每個人的理解實質都反映出了自己的主觀想法(文化屬性)。 而這就為后續(xù)的發(fā)展與每個人的結局埋下了伏筆:個人的行為是由各自的認知決定,“鏡子”照出的只有“原型”,但由于每個人的角度不同、對于原型的“理解”不同,所以“同一原型”反而在眾人眼中變成了“千人千面”。而用丁元英的話講——認知是由文化屬性決定的,因此就又回到了他的定論—— 任何一種命運都是那種文化屬性的產物。 所以只要真正懂了這句話,這部作品也就基本理解了。
——大家“心里明白”的是“劉冰的話外之音”,其實這本就是眾人的疑惑:因為在常人的認知中,目的驅動行為,一定有所“圖”才會有所“為”,但當下確實看不明白、也分析不出丁元英究竟圖什么?甚至連“可能圖什么”都想不出來。比如若丁元英與王廟村有點沾親帶故的淵源也能說得過去,或者丁元英看上了王廟村什么,但現實是丁不僅與王廟村沒丁點關系、與馮世杰等人也只是萍水相逢;且王廟村更是窮到“啥也沒有”… 而在常人眼中——“事出反常必有妖”:如果完全看不明白對方圖什么,但對方卻為此投入了巨大的資源(在勢弱方看來),那么對方的動機就非??梢闪?,不是“圖的更大”,就或許是動了什么“歪腦筋”。與此同時,眾人對于丁元英可謂是“完全不知根底”的,所有判斷都是基于“聯想”的結果,這其實與賭博沒什么區(qū)別,只是“看似賭對的概率更大一些”,但本質依然是“賭”。 所以直至三人組集體退出前,他們都在一直提防著丁元英,時刻在緊盯與琢磨著“丁元英究竟圖什么”且大多“往壞處想”。因此一旦有什么“風吹草動”,他們就會立馬“風聲鶴唳”;一旦有什么“危機線索”,他們則會立馬“跳車自?!薄?/u>所以由此就不難推出他們未來“遇事時”的思路與行為,一切皆有因果。 而周國正之所以擔心她媳婦再次“心直口快”,是更怕“得罪了這位可能的大貴人”:因為常人往往更看重“眼前利益與及時行樂”,故即便丁元英可能是“騙子”,那么也得先投進來什么再行,再說對于他們這些一窮二白的王廟村村民而言,即便他真是騙子,又能從他們這拿去什么呢? 而真正會因此受損失的其實也只有馮、葉、劉三位組織者與出資人;且如若最后“出事”,他們反倒可以去找馮世杰頂雷,畢竟這事是因他而起。所以,馮、葉、劉三人更謹慎其實沒有錯,因為他們才是“真正擔風險者”,馮世杰則是“承擔最大風險者”。 但風險與機會恰是“能量相等的一體兩面”:馮世杰看似“風險”最大,其實(做成后)他的收益同樣是最大的。
——馮、葉、劉三人其實與村民們的心理差不多,只不過由于他們擔的風險更大,所以由他們直接問了出來。而對于他們三人而言,“風險與機遇”最低也是五五開的,目前來看“機遇”遠大于“風險”,所以他們也怕“得罪了貴人”,因此才由葉曉明出來“打圓場”,這應該也在他們的計劃之中。 只是由于已然如此“圖窮匕見”卻仍未獲得他們想要的答案,所以他們的心始終“懸著”,且勢必生出更多“疑問”——如若“不想隱瞞什么”,那么為何始終如此“避而不答”?這即在他們的心中“埋下了一顆種子”,他們的隱憂就是“土壤”,外界的一切“波動”都是“養(yǎng)料”:一旦外界出現什么“相對明確的不良信號”,這顆種子就會猛然長成“巨雷”,最終不可避免的“轟然炸響”。 所以至此,他們的結果已然埋下,幾乎成為必然。
——他們那點小心思怎能瞞過丁元英的法眼,丁元英索性借勢進一步“統(tǒng)一思想”,所以他“首先”說道:“先假定我是騙子,然后你們摸摸口袋里有沒有值得騙子惦記的東西,如果沒有,咱們就放心了。”這句其實主要是為王廟村村民吃下“定心丸”——他們是真的“一無所有”,若騙子連他們都惦記,那這騙子絕對腦子有問題,所以他們怎么看都是“完全沒有風險”。 丁如此一說也就徹底打消了他們的隱憂,既而完全激發(fā)了大家的主觀能動性。 他“接著”又說道:“扶貧是個好名字,但是扶貧的不是我,是你們,是你們的人和你們的資本。”這是對王廟村民與三人組說的——“你們的人”主指村民,“你們的資本”則是主指三人組了。這其實也是在借勢再次灌輸“靠自己的強勢文化思維”。 “收尾”說道:“我圖什么呢?你們請我說話,說明我的話對你們有用,我就臭顯能能了。”這是在回答“對方一直反復委婉試探的——究竟圖什么?”這一核心問題,他說的看似合理,但細想則依然“極為反?!?/strong>:喜歡“臭顯能能”確實是一大“人性特點”,但對應的基本都是“空口白談、紙上談兵、空說不做”,而像他這種如此出錢出力的用“罕見”形容都過分了,所以你說“三人組”聽完能踏實嗎? 而另一方面,這些對話難道不是“在丁元英的計劃之中”?他怎么能想不到“圖什么”將是所有人最為關注之事?所以他的回答必然是經過細致盤算規(guī)劃過的,而他越不去全面解釋,一切就越會“順其自然發(fā)展”,如此大家才會按其本性(文化屬性)而作為,最終則能引出最后的“規(guī)律大課”,這即是送給芮小丹的禮物了。 所以,一切其實都在他的計劃之中。
——“埋伏”已經打好,就等“敵方入甕”了。
——葉曉明最后一個簽字,說明他看得更為仔細,這反映出“他依舊不放心的心理狀態(tài)”,也為后續(xù)的一系列行為埋下了伏筆。 而他有意無意的這句“丁哥一來,我們哥兒幾個的前途就有救了”其實蘊藏著兩層含義: ·“有意”是在指出他的說話方式,即喜歡說“好話、恭維話、別人愛聽的話”,這反映出了他的圓滑與世故,也反映出了他的認知,也是社會偏好,因為這些必然是他的實踐感悟 ·“無意”則指明這種認知已然內化成了他的潛意識(文化屬性),再結合人性“趨利避害”的特質,這反映出“在他的認知中,如此說話是對他有利的” 但正如丁元英對于文化屬性下的因果論那般——“一切命運都是文化屬性的結果”:人的認知即其文化屬性,即“因”,現實際遇則是文化屬性的“果”。那么結合葉曉明的現狀則會得出這樣一種結論——正是他的認知使他混成了如今這般田地。 所以,這也反映出——他的這種認知模式或許“讓他能夠在社會底層生存下去”,但卻無法使他獲得“進一步提升”。王廟村也是同理。 因此,如若“文化屬性”不改變,那么結果只會繞了一圈“重回原點”,且會因為“主觀強行”而引發(fā)“強烈的副作用”,反而將對方推入更為萬劫不復的深淵(精神絕癥)。如此也就可以理解丁元英的反應:“有了這種想法,就已經沒救了?!?/u>的真正含義了。 好了,本輯就到這。下期預告: 丁元英首度直面解析“救世主”。
預計發(fā)布時間:2023年2月24日(周五)早6:25. 歡迎持續(xù)關注,期待交流共進。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