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房”一詞,最早語出《梁書·江革傳》,原指官府掌管文書之處,自唐以降,文人開始流行用“文房”代稱書房。 在早期的星宿圖里,古人將地上的空間與天上的星宿對應(yīng)。每年十一月,北方七宿會出現(xiàn)在南方的天空中,第七宿叫壁星,對應(yīng)著地上的書庫。將人間的物和事投射到星空中去總結(jié)一套布局規(guī)律,是中華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一個實例。 方寸之心,可容天地。書房對于中國的讀書人來說,不僅是一方揮毫潑墨的天地,還存放著內(nèi)心的道義與風(fēng)骨。書房作為物質(zhì)與精神的空間載體,千百年都在延續(xù)著中國人的文脈,在格物致知中生發(fā)出天地情懷。 齋、堂、庵、屋、廬,皆為書房雅稱。古代將書房冠名為“書齋”,寄托一種超凡脫俗、物我兩忘的境界?!褒S”為什么會成為古人書房最常用的字之一呢?《說文解字》釋稱:“齋,戒潔也?!币馑际?,齋乃清心潔凈之處,包含著恭敬、寡欲,而這正是古人讀書時所追求和要達到的境界——清靜雅致,避塵絕俗,一心向?qū)W,飽讀詩書,修身養(yǎng)性。 我國歷代文人雅士很講究書齋的命名,或以言志,或以自勉,或以寄情,或以明愿。劉禹錫“陋室”寓意高潔志向,陸游“老學(xué)庵”寓意學(xué)而不止,蘇軾“雪浪齋”寓意堅持正道,還有諸葛亮“茅廬”,揚雄“玄亭”,杜甫“浣花草堂”,蒲松齡“聊齋”,魯迅“三味書屋”……一方天地內(nèi),才華橫溢的他們,將個人精神融于方寸之間,留下有力量、有啟迪的思想文字。 理想的書房是獨處的精神居所,提供純凈讀書空間,古籍善本、文房四寶、古琴字畫陳列其間,給屋子主人一個自觀和自省的自在之地。獨處之外,關(guān)系親近或是品味相當(dāng)?shù)娜瞬拍鼙谎堖M入書房。明代畫家謝環(huán)的書房叫“翰墨林”,每次邀請友人進入翰墨林,會先撫琴一段,曲罷交談后才能走進書房,觀賞字畫,對弈品茗,談古論今。當(dāng)有志同道合之人與書房產(chǎn)生交集的時候,書房便有了社會的屬性。 白居易《廬山草堂記》中描述了他的書齋意象,“堂中設(shè)木榻四,素屏二,漆琴一張,儒道佛書各三兩卷?!弊吲c幾案高低錯落,藝術(shù)化造型各有不同,友人可以隨意不拘束。書房的基本形制、陳設(shè)在唐代已定型。直到宋代,自上而下的收藏體系逐漸建立,書畫、瓷器等進入書房。到了明代,器物有了更細化的講究,裝飾的書畫以獨特形式示人,“看書畫如對美人,不可毫涉粗浮之氣”。懸掛書畫要高,只掛一幅,而且最好根據(jù)時節(jié)去掛。比如二月春季之時,裝飾梅花、杏花、山茶花等時令花卉,諸如此類。 書房之內(nèi),更高雅的則是人在其中的精神追求。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將“銘”和“箴”放在一起,旨在提醒自己要不斷反思自省。唐代詩人劉禹錫《陋室銘》全篇僅81字,結(jié)構(gòu)卻很完整,被視為古代文士關(guān)于書房的佳作,成為歷代書家書寫的名篇。“談笑有鴻儒”的書房場景被文人士子普遍向往,“斯是陋室,惟吾德馨”成為古代文人追求志行高潔、安貧樂道的寄托。無論達官顯貴還是布衣庶民,在書房書寫或懸掛《陋室銘》,都代表警醒和勉勵。 書中自有黃金屋。古人或今人,棲心馳騁于文房,思載千古,含英咀華。文墨相伴者,以辭章清世間之濁氣,清白堅韌、潔身自好,得詩禮傳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