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第二十七章 [原文] 善行,無轍跡;善言,無瑕謫;善數(shù),不用籌策;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是謂要妙。 老子本章主要闡述大道智慧的妙用以及傳承。 善行,無轍跡:至善之行,沒有痕跡。至善之行,即大道之行,道,行于萬物而無形無相無有行跡。修道之人亦當如是,心合于道,隨機而化,隨緣而行,化而無形,行而無跡,至虛至靈,是為[善行]。 善言,無瑕謫:至善之言,沒有瑕疵。至善之言,即大道之言,道,生育萬物,長養(yǎng)萬物,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遍于所有卻默默無言。修道之人亦當如是,少言,不言,合道而行,為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是為[善言]。 善數(shù),不用籌策;至善之數(shù),沒有機心。至善之數(shù),即大道之規(guī)律,為天則清,為地則厚,為水則柔,為日則光,為水則潤,為火則炎,為金則堅。修道之人亦當如是,心合于道,清凈自然,祛除妄想,掃除機心,心明如鏡,事來即應,應后即靜,一切不染,了無掛礙,是為[善數(shù)]。數(shù),即計算。心合于道,無計算之心,方是上善之數(shù)。 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至善之道,對于失道之人,恰如找不到鎖孔之鎖,根本找不到打開的途徑。因此修道之人,如欲走進大道之門,需要找到入道之[玄關]。[玄關]在何處?要找到它至難亦至易。這玄關在[無]之中,在無私、無我、無執(zhí)、無為之中。[玄關]無關鍵而不可開,卻可以以[悟]而入。悟什么呢?悟無我,悟無為。 善結,無繩約而不可解;至善之道,對于失道之人,恰如找不到繩頭的一個結,千般思索,萬般思慮,依然解不開大道的奧秘。道,本不在思慮之中,亦無法依靠思慮而獲得。想要探尋道的秘密,恰恰需要放下大腦,放下思慮,止心如水,在止心如水中靜靜地觀察,靜靜地體悟,有朝一日或可得見道之真容。 是以圣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得道的圣人其心其行其言皆與大道常合不離,其本身即是道的體現(xiàn),因此時時刻刻皆能夠以道的智慧教育、啟發(fā)、引導修道之人,使修道之人融入于大道的智慧之中。在圣人的眼中,一切生命皆是大道之子,皆終歸要復歸于大道,沒有例外。 常善救物,故無棄物;一切萬物同樣是道的化現(xiàn),圣人亦善于物盡其用,使天下萬物各得其宜,各得其所,沒有例外。 是謂襲明。這即是智慧的傳承。一代一代的圣賢就是這樣把大道的智慧傳襲下來的。襲,傳襲,明,大道之智慧光明。 故善人者,不善人之師;因此,已經融于大道的至善之人,是尚未達到至善之人修道所需要依靠的老師。為什么需要依靠老師呢,因為如果沒有老師的指導,是難以找到入道之門的。大道無形、無言、不可開、不可解,非思慮能及,因此老師對于修道的指導作用非常重要。 不善人者,善人之資;尚未達到至善之人,是已經融于大道的至善之人發(fā)揚傳承大道所需要培養(yǎng)的后備人才; 不貴其師,不愛其資,雖智大迷。如果弟子不尊重老師,老師不愛護弟子,即使聰明絕頂其實也仍是迷人一個。 是謂要妙。這即是修道、悟道、得道、傳道的精要與微妙之處。 PS:很多版本的解讀中,對于本章中的[善]常常作為[善于]解,這樣解讀也很好。只是作[善于]解的時候,似乎就有了一絲絲的刻意與機心,本章的內容,在《道德經》中依然屬于[道篇]的內容,因此這里的[善]作為[道]的異名或許更接近老子要表達的本意。道之善為至善,為無分別之善,而非善惡對立之善。當然,這樣的解讀僅僅是各種不同解讀中的一種,僅供朋友們參考~ 感恩老子 感恩《道德經》 |
|